书城管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研究
3272800000010

第10章 主体性财务监督(1)

主体性财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者,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所有者的利益。主体性财务监督的实施者主要包括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财务总监。监事会实施的财务监督在主体性财务监督中应当起主导地位,其应该对其他两种财务监督进行再监督。

4.1 主体性财务监督实施者

4.1.1 主体性财务监督实施者之一——监事会

(一)监事会设置的必要性

2009年,从华伦集团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四川金顶(600678)债权人追讨债务的公告不绝于耳。但是,四川金顶的董事会在危机时期,没有针对公司危机时期如何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职工的稳定进行专题会议。而四川金顶的监事会在公司最为困难的时候,批评指出了公司董事会不作为的行为,审议通过了《督促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及公司经营层勤勉尽责并提出工作要求的议案》,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层应采取加大催收公司应收款项力度,尽快研究公司债权人诉讼解决办法及要求董事会采取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等议案。

这次事件再次把人们的焦点聚集到监事会上,对于监事会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些学者认为监事会根本就是“橡皮图章”,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李爽、吴溪(2003)选取1998——2001年四年间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当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时,监事会的态度如何。结果表明监事会对公司治理、尤其是对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支持方面未发挥预期作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2004)对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研究后发现,监事会治理指数低于50%的占56.82%,数据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未能有效发挥其监督控制作用。孙敬水、孙金秀(2005)对2002年浙江省63家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与公司绩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监事会规模、监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监事会没有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刘善敏(2008)以发表否定独立意见作为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的替代变量,研究分析了A股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3年监事会独立意见。研究表明,监事会监督功能十分薄弱,体现为很少有公司监事会会出具否定的独立意见,而少量的否定独立意见主要受监管层处罚决定和外部监管意见(审计意见)的影响。孙班军等(2008)以2006年度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对关联交易监控作为监事会制度实施效果的替代指标, 结果表明了我国监事会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监事会治理水平总体偏低,但在我国经济转轨背景下,监事会仍应作为法定的公司监督机构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而且一些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监事会发挥了监督职能,如:王立彦等,2002;李克成,2004;薛祖云、黄彤,2004;李维安、王世权,2005;Wang & Liu,2006;张逸杰等,2006等。监事会治理水平不高并不是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而是由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造成的(李维安、郝臣,2006)。笔者通过查阅2000——2009年的相关报刊,如《中国改革报》、《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以及各地的日报等,发现报道监事会的确起到监督作用的案例不少,按年份顺序列示如下:

(1)2001年四砂股份(600783 )监事会发表公告《目的何在──致四砂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及各级证管机构的公开信》,对董事会在月初发表的公告和声明提出12点质疑。

(2)2003年公司监事会基于6月16日临时董事会不符合相关规程,提出临时提案,撤回由6月16日临时董事会通过的提案,并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重新审议提案。

(3)2003年新都酒店(000033)监事会发布公告称,因法院判决原第四届董事会选举无效,依据公司监事会的职权,监事会提议尽快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依法选举公司第四届董事会,在此之前,监事会愿履行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4) 2005年连云港市区农信联社监事会共开展12次全面审计,5次离职审计,7次专项审计,3次事前监督,6次事后监督,下发26份整改通知书,提出53条整改建议。

(5)2005年东北高速由于巨额资金失踪、董事长被拘,监事会召开临时会议,宣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东高投资、(包头)交通产业投资、深圳东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洋浦东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特宝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财务检查。主要检查内容为公司投入资本的保全、投资收益以及债权、债务及资产等方面的情况。计划三月末完成,并提交书面报告。

(6)2006年5月29日,同人华塑(000509)大股东山东同人实业有限公司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有关请求公司召开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函,但公司董事会在收到请求后10日内未作出反馈,于是,同人实业向公司监事会提交上述函件,请求监事会召开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为了尽快恢复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推动公司的股改工作,监事会于2006年7月11日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大会审议免去窦学海、倪进凯、王之钧三人董事职务的议案,同时审议增补刘元军、申琦、李先慧三人为公司董事的议案。

(7)中国建设银行监事会成立于2004年,到2006年有七名监事,包括四名股东代表监事、两名外部监事、一名职工代表监事。分别具有金融监督、商业银行、公司财务、审计和法律方面的管理经验或专业背景,职业经验丰富。建行监事会成立了两个专门委员会,分别是履职尽职监督委员会和财务与内部控制监督委员会。两个专门委员会组建后分别讨论拟定了工作计划,确定了阶段性的工作重点,有步骤地指导开展监督工作。主要监督方面包括尽职监督、财务监督、内部控制监督。建行监事会注重监督方法的更新,在建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得到了境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8)2007年S沪科技监事会第六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要求公司董事会应根据《股票上市则》有关规定,按照合法合规的原则,严格有关程序,以保证公司和中小股东的权益。并希望股东“斯威特”能信守承诺,拿出货真价实的资产,诚意清欠,以保证公司正常运行与发展。

(9)2007年监事会针对2006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彻查,并将检查结果已上报银监会。

(10)2007年天科股份监事会否决了董事会2月3日关于免去现任董事长职务和选举新董事长的决议。

(11)石家庄市国资委截至2008年,已先后向市政府所监管的53家国有企业派出4个监事会办事处、4个监事会巡视组,累计向企业提出整改意见30条,涉及金额近亿元,化解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3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0万元。

(12)2009年,湖北省政府向省能源集团、三环集团、省铁路公司等9户国企派出监事会,对国有资产财务、内部控制、经营决策等进行监督检查,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在财务、投资、产权、建设等方面已存在和潜在的风险进行了提示。共检查了370亿元的国有资产,揭示了850个问题,牢牢筑起防止国资流失的防火墙。

(二)监事会的定位

笔者认为监事会是基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用于制衡董事会的一个机构。谢德仁(2006)指出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两个时期,一个是在签约之前,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在于股东对于经理人的经营才能不熟悉,有可能产生经理人 “吹嘘”自己的经营才能和要求高报酬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另一个是在签约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在于股东对于经理人的经营活动不了解,有可能产生经理人进行偷懒、过度在职消费、好大喜功、盲目投资等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股东应该设立一个代表股东利益的监督机构。谢德仁(1997)曾基于交易成本分析指出,现代企业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范式是:由政府来行使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由经理人来行使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即经理人来编制财务报表。由于经理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就会产生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趋势,这就要求股东找到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对经理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对其提供的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进行评价,而且这个监督机构的人员应该由股东直接选择,且能够反映和维护股东的意愿。监事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监事会应该定位为公司的监督机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必设机构。从监事会的性质来看,监事会是公司法人的监督机构,是对董事会其成员和经理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构。从监事会的权力设置来看,监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构,是代出资者行使监督权的主体。从监事会的地位和特征来看,监事会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公司必设的监督机构。而监事会职能的实质是监督权,是基于公司管理制度的需要而由法律赋予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机制。

(三)监事会的现状分析

1.监事会特征描述性分析

袁庆宏(2003),李维安、王世权(2005)结合中国自身环境条件及改革进程,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监事能力保证性指标和监事会运行有效性指标。李维安、郝臣(2006)从监事会运行状况、监事会结构与规模、监事胜任能力等三方面构建了监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3 年沪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通过运用专家意见和语义差别等级赋值的方法给各指标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给指标确定权重,生成监事会治理指数。卿石松(2008)利用2000——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特征(包括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次数、监事会成员构成和监事会成员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做实证研究。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监事会特征:监事会的能力保障性、监事会的活动性和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的能力保障性主要体现在监事会的规模和监事的激励机制上,如果监事会的规模越大,一方面,能够投入充分的人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制衡。如果监事在企业领取薪酬,必然会关心企业的发展以及盈利情况,能够更加尽职。监事会的活动性主要用监事会会议次数来衡量。监事会的会议是监事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监事会通过监事会会议的形式,形成决策和行为,来完成对公司董事和经理的监督。监事会的独立性主要通过监事会持有企业股票的占比来衡量。笔者认为监事会应该为一个监督机构,应该保持独立性,如果监事会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该种利益关系有可能对监事会的独立性造成威胁。如果监事会持有企业股份越多,则不愿意企业的股票价格下降,必然为了自身利益而影响监事会的独立性;反之,则监事会能够保持其独立性。

根据我国2005年的《公司法》规定,要求监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图1 清楚地显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每年监事会会议次数的变化,从2002年到2005年会议次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06年又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但从表1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从2002到2006开会的平均次数一般为3次,而民营上市公司监事会从2002年到2006年开会的平均次数为4次。表3显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次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大约79.22%的公司会议次数主要为2-5次,69.25%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会议次数在3次以上,只有2所上市公司(占比0.09%)没有召开过监事会会议。

监事会规模主要体现在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上。根据《公司法》要求,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表1和表2显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从2002到2006年平均都为4人,从图3也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各年的变化不大,从表4可以看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没有满足《公司法》的有17家,只占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