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实现企业组织和谐的治理研究
3272900000030

第30章 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1)

第一节我国企业与消费者间利益冲突的理论分析

在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各类群体中,除了前文所提到的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之外,消费者也成为了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前提。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消费,企业的再生产将难以为继,企业的个别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企业的产品就不能转化为商品。最终,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将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又是消费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在两者之间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至于市场上流行“消费者就是企业上帝”的说法。

然而,在认识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共生关系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由市场供求结构所引发的企业与消费者彼此之间的利益实现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构成了市场交易关系中的两个重要主体,西方经济学称其为生产者—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而二者之间在市场中的交易行为最终促成了一定的市场结构的形成,这种市场结构具体又分为卖方市场结构和买方市场结构。在卖方市场结构下,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供不应求,消费者所能选择的商品数量有限,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也就会引发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买方市场结构下,企业所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消费者处于市场主导地位。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滞销,其利益无法实现,因此也会引发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有处在市场供求相等点E时,二者才会实现利益关系的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求结构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状态中,因此,企业—消费者间的利益冲突也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中。事实上,无论是在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结构下,都存在企业—消费者间潜在的利益冲突。这种潜在的利益冲突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无论在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结构下,由于企业掌握了较为全面的商品生产加工过程的信息,而身处企业之外的消费者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所掌握的这些信息;因此,企业会利用其在市场信息结构上的优势地位,在价格、质量方面对消费者进行欺诈、隐瞒,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由于在传统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企业的意志是股东意志的反映,而被认为是“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股东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股东会要求企业以“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降低产品成本。在买方市场市场结构下,股东为获得低价竞争优势,更有可能实施这种行为。而以“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降低产品成本,往往又是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理性”的股东会意识到以上行为会因为损害消费者利益,进而使企业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一个“理性”的股东会意识到上述行为是在“冒险”,而不会总是使企业以“粗制滥造”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他会在降低产品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维护消费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但是,正如所经济学家所分析的,股东的这种“理性”是有限的。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他极有可能置企业其它群体的利益以及整个企业利益与不顾,“机会主义”的将上述“冒险行为”付诸实践。对此,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实证分析来予以说明。

第二节我国企业与消费者间利益冲突的实证分析

6.2.1我国企业与消费者间利益冲突的概况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放开的程度有限,企业按计划定量生产,这就使得企业能够提供给消费者进择的商品数量有限,商品短缺。导致企业在商品市场供求力量对比上,企业处于优势地位,企业主导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类商品市场逐步放开,商品的市场供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所生产的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消费者在商品市场中占据了较多的主动权,企业只有通过优质低价优势才能吸引消费者,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一的产量竞争转变为产品的价格、功能、质量以及服务特色的多元化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卖方市场结构下似乎有了明显的缓和。由商品的市场供求结构所引发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发后,我国建立了消费者投诉统计制度,消费者投诉集中反映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自1985年以来我国消费者投诉的增长趋势,全国各级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从1985年的8041件,增加到2006年的702350件,20年来,全国各级消协受理的消费者投诉增长了87倍,并以平均20.7%的速度快速递增。

同时,我国消费者投诉所涉及的产品种类,也已从早期的“老三件”、服装鞋帽等小范围产业内的产品过渡到了包括商品房、建材、装修、家具、手机、汽车、计算机,以及短信、留学中介、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投诉所涉及的内容也已从早期单一的产品质量问题过渡到了包括产品质量、价格、营销合同、计量、安全、假冒、广告、虚假品质、人格尊严等在内的诸多问题。

我国消费者投诉增长趋势和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冲突日益激化的趋势。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消协)是处理消费者投诉的主要仲裁机构,从20年来我国各级消协对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来看,均以企业败诉为主,1998—2008年,全国各级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029862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达774512亿元。仅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共接待来访和咨询438万人次,受理消费者投诉63847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6168万元。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企业侵犯消费者利益所造成的。通过对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典型事件的整理,也可以证实这种判断。

6.2.2股东—经理的短视与消费者利益的侵害

如前7.2.1所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由企业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造成的。然而,企业为什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此,本文将通过对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实证分析来予以回答。

三鹿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家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成立于1956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截止至2007年底,三鹿总资产达16.19亿元,净资产达12.24亿元,总负债只有3.95亿元。企业连续5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曾连续15年全国销量第一,所生产的酸牛奶和液态奶的产销量也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前三名。而“三鹿”品牌也是世界品牌实验室认证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然而,2008年3月,监管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投诉称,三鹿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含有毒化学品三聚氰胺。随后媒体开始大量曝光婴幼儿因长期食用三鹿品牌婴幼儿奶粉患病以及致死的消息。在严峻的事实面前,2008年8月11日晚,三鹿集团也发布声明承认,经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将全部召回。中国卫生部也因此提醒公众,应立即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已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如出现小便困难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诊。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已于2008年9月12日全面停产。截至2008年10月31日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为17.62亿元,净资产为—2.01亿元。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2008年,三鹿集团净资产已经变为—11.03亿元(不包括10月31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已经严重资不抵债。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年2月12日发出民事裁定书,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一场三聚氰胺事件,终结了曾经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企业—三鹿集团的生命。

从以上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介绍来看,该事件发生的关键在于奶农向鲜奶中掺入了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其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主要用来制作三聚氰胺树脂。由于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为66%左右。因此,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因此,其也常被人称为“蛋白精”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而不法商人也因此常将三聚氰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但是,如果人体大量摄入三聚氰胺,会损害人体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进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三鹿以及奶农会使鲜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呢?依据经济学理论,对此问题的回答通常有两个答案:一是,由于三鹿的管理者和奶农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允许向鲜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但是,这又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三鹿管理者和奶农的行为。因为,只要受到合理条件的制约,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三鹿管理者和奶农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必然会发生。也就是说,三鹿管理者和奶农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外在约束条件下,奶农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是不同的。然而,这种外在约束条件又是什么呢?

“短视(myopia)”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往往驱使许多公司的总经理采取一系列不适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往往会牺牲企业的长期业绩和竞争能力,并将降低公司长期的资产价值。具体而言,“短视学派”所说的这种“压力”又是指股权至上的企业治理模式下股东施加给经理的完成一定利润指标的压力。因为,只要经理完成股东所要求的利润指标,他就被认为是合格的。否则,他就被认为是不称职的,因此经理也将面临被接管替代的可能。至于经理以怎样的方式完成利润指标,股东并不太关注。而这在三鹿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