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3273000000030

第30章 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 资产价格与金融安全(7)

③竖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奠定了基础。从1993年开始,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主要有:一是逐步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1993年人民银行总行收回了原属省级分行7%的贷款规模调剂权,1994年停止向财政透支、停办专项贷款,随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得以界定。二是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主要依赖信贷规模转向调控货币供应量。从1994年开始,中央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1994年三季度起,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分层次监控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和经济运行趋势,确定基础货币供应量。这是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列为中介指标,首次做出的有益的尝试,也使货币政策操作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换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科学化的良好开端。三是灵活运用利率政策。从1993年下半年起至1996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先后经历了四次上调,两次下调,有效地调节了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四是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从1994年3月开始,中央银行直接介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其目的主要是平衡市场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五是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从而切断了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吐出基础货币的“倒逼”机制。六是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行为。主要是禁止商业银行挪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贷款,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分业经营等,有力地改善了货币政策营运环境。七是发展货币市场,规范市场行为。自1994年以来,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规范。

总之,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金融宏观调控收到了明显成效,也使国民经济“软着陆”取得了圆满成功。

(3)以拉动经济为基调,坚持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2010年)

经过二十余年的货币政策实践,管理当局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货币政策实施经验,因而不再遵循某种固定的货币政策模式,而是根据经济形式灵活确定货币政策方向。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又可以划分为四个子阶段。

①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中心内容(1997—1998)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否,已成为国人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为确保人民币既不过度升值也不贬值,消除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配合政府在继续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紧紧围绕“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注重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咨询议事作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突出信贷服务与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监控考核,较好地促进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增加8.8%的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开始咨询议事。1997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该《条例》在总结我国中央银行十余年货币政策决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货币政策决策的要求,对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行为规范予以明确界定。由此,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中央银行史上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议事的新纪元。根据《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举措以及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事项,并提出建议。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所形成的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有关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或者其他货币政策等重要事项的决议方案的附件。1997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成立后如期召开例会,对一些重大的货币政策决策提出了很好、很广泛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障了我国货币政策决策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为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和监测指标考核。1996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决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的考核。新的考核办法在1994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新的指标分为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两大类,并把外币业务、表外项目纳入考核体系,以期真实地、完整地反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执行情况以法人为单位进行考核。人民银行总行对各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考核,人民银行分行根据总行授权对辖区内的商业银行进行考核;监控性指标是各行必须达到的指令性指标,监测性指标既是参考性指标也是监控指标的必要补充指标。

②“稳健”运作是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抉择的基础(1999—2002年)

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1999年我国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继199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中央和金融部门有关货币政策提法的一个重要变化。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点。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要均衡增加货币供应量,把握好金融调控力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点是:要紧持贷款条件,提高贷款质量,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改进金融服务,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运用信贷利率杠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支持经济增长。

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单纯是货币政策名词的替换,而重在货币政策内容的变化。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要求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从而控制社会信用量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要求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灵活、求实的货币政策手段,保持必要的基础货币投放,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其目的在于避免或消除通货紧缩,拉动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相适应。

③改善经济结构,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7)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这一时期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④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并进而引起美国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外部经济及金融形势的恶化对我国进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进出口结束了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下降。为应对由此引发的困难形势,央行确定了这一时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走出危机状态的经济体,产生了较好的货币政策效果。

2)中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相互关系研究

虽然资产价格在中国货币政策发展中并不是其调控的重点,但自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就不断有中国学者就中国的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及货币政策是否能有效应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和泡沫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随着股份的全流通,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必然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这也促使更多的学者研究中国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成家军(2004)的研究认为当前资产价格在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股票价格对中国经济产出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货币政策的变量中,实际利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代表作用较小,相反,名义利率能够较好的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代表;因此,至少在目前利用中国的股票市场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作用有限。

段进(2006)讨论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首先,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不是股价指数变化的原因,在研究期内货币供应量对股价指数的影响不大,并且影响的方向不确定,此外,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存在时间的滞后效应,时间滞后大约为1.5—2年,因此,总体而言,中国目前还不具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和调控股票价格的能力。其次,利率对股票价格是确定性的负向影响,但是,利率不是股价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并不大,或者说我国股票价格对利率的敏感性还不高。从调整利率到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充分体现,时间滞后大约1—1.5年,表明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这增大了利用利率政策调控股票价格的难度,从中国股市过去的走向来看,在这么长时间内,股市可能已经走完了一轮较大的波动周期。最后,就利率与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言,利率的作用更大。一方面,与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比,利率的影响力要大一些,另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即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它是促进股票价格上升,还是造成股票价格下降,其作用的方向不确定。而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明确的负向作用。因此,如果想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与手段来抑制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以保证宏观经济稳健发展,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利率上,特别是放在中长期利率上。尽管这样,利率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力从绝对量来说,仍然很小。

3)中国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

多数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中国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财富效应,但作用仍极为有限,因此,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同时,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力也较为有限,从而货币政策作为资产价格泡沫应对工具的条件也不完全具备。实际上,在使用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方面,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其它国家也并没有成功的经验,这并不是说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方面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是确定正确地时间并不容易,这也是由货币政策效用的滞后性决定的,晚了,泡沫已经过度,泡沫被刺破后的危害性并不能避免,早了,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勇气在经济运行仍然相对平稳时期,采取有力度的货币政策措施去干预资产价格的波动,因为任何货币政策的调整都会破坏实体经济相对平稳的运行状态,正如日本和美国曾经遭遇的困境。更何况,在这个较早的时期,资产价格的膨胀是否已经是过度的泡沫,必然存在广泛的争议。

这样,对于制度建设还远未完善、以及投机气氛仍然过浓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考虑使用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时,更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比较适宜的政策策略是:

(1)当前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应该“关注而不钉住”,即货币政策目前还不应该将资产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而仍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定,并保证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格的波动,资产价格则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监测指标。

(2)未来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应积极研究和构建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组合,将资产价格的波动涵盖其中,毕竟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货币政策仍然是调控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的主要政策工具,而不能是有些国外研究人员认为的那样,在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困境面前,最优的货币政策是等待泡沫的破裂,然后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使金融混乱和经济衰退迅速恢复,这绝对不是最优的货币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