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3273000000008

第8章 金融体系安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3)

2.3.2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市场是金融资产及其代表凭证交易的场所,其交易价格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包括股票在内的金融资产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这首先表现为实物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依据经典财务理论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于未来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现金流的净现值,而未来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所能实现的收益并不能完全确定,这使得投资者对于金融资产的价值判断会随着因素的改变或对影响因素的重新认识而改变,就以固定股利增长模型的股票价值模型为例,其理论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P=D1/(K—g)

P表示当期的价格,D1表示下期派发的红利,K表示投资者根据风险评估所要求的收益率,g为预期的未来每期的股利增长率。假如下期派发的股利为1人民币,投资者对某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为10%,预计的股利增长率为5%,则根据公式,股票的价格为20人民币。又假设公司预计股利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6%,带入公式后会发现,股票的理论价格上升到25人民币,即价格提高了25%。相反地股利增长率下降,也会使股票价格大幅反方向变化。就人们对未来公司盈利预期来说,总是会发生不断变化的,这也就决定了股票价格内在的巨大波动性。

其次,交易者的投机交易行为加剧了金融资产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基于其基础资产的完整过程测算的,如对于股票是假定相关企业可以无限延续,这样对于有限持有期的投资者来说,它们的收益除在持有期的股利收益外,还包括出售股票时的资本利得,也就是价格的增值部分,而内在价值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事实上资产价格的波动,部分投资者追求资本利得的行为,更放大了这种波动性。当人们普遍看好未来经济前景时,对企业的盈利预期提高,股票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扬。股票价格的上扬,会加剧人们的投机热情,人们会脱离公司的基本面而简单追逐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最终可能演变为非理性的投机活动。一旦投资者形成相反地预期,就会引起股市的大幅度下跌。股市在高涨的时候,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股市,企业也会通过股票抵押获得信贷资金,这样股市的下跌会引起大量的金融坏帐。股市大幅下跌也会严重影响消费信心,使消费收缩,加速经济状况的恶化,同样会产生大量的金融坏帐,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3.3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金融市场自身的特点也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之一。有效市场假说是尤金·法马(1970)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金融市场中,如果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能够充分而准确的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则市场是有效的。因为完全有效市场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很难达到,因此法马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的不同特点将其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其历史价格信息,包括成交价格、成交量及成交金额等,这种情况下依据历史价格信息的技术分析是无效地,基本面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不仅反映了历史价格信息,而且充分反映了已经公开的有关企业运营的所有信息,这种情况下基本面分析失去效用,未公开的内幕信息能够帮助部分投资者获利;强式有效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公开的、或未公开的有关企业经营的信息,投资者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在掌握内幕信息的条件下。实际研究中,人们还发现有些金融市场达不到弱式有效市场条件,属于非有效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并没有充分反映全部的历史价格信息,因而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现实中,金融市场达到有效市场状态的条件并不具备,象美国这样已经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也仅是半强式有效市场,而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仍然属于非有效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美国这样的相对有效市场中,内幕信息及投机活动也能帮助交易者获得超额收益,更不用说非有效市场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因而,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投机活动,产生价格泡沫,泡沫的积累和膨胀就成为金融市场的重大隐患,造成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3.4金融创新与金融脆弱性

国际上的金融创新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金融市场日趋动荡,金融创新活动也逐渐活跃。金融创新从广义上来讲,是创造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并使这些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因而它包括创造活动和新产品、服务、观念的扩散两方面;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则是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创新。

1)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创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避风险。从60年代开始,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高通货膨胀率、市场利率的上升以及剧烈地波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特别是短期利率的上升给长期证券的投资带来相当大的资本损失,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陷入困境。为了规避和降低利率风险,金融机构开始在金融工具上进行创新,特别是大量可变利率债务工具的开发。90年代后,各国通胀的压力开始减弱,但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风险相互传播与感染的可能性也不断加大,此外,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也不断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种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更频繁的进行金融创新,防范的重点也从利率风险转向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2)规避管制。70年代西方各国对于金融部门的管制相对比较严格,比如在美国就非常严格的规定了利息率的上限。这样银行就无法利用利息率的调整来吸引更多的存款者,许多存款者转向购买国债,国债需求的上升又降低了其收益水平,这种情况下货币互助基金应运而生,此外为了规避活期存款不准付息,70年代还出现了自动转帐制度;为规避储蓄账户不能开具支票的限制,出现了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为规避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银行通过在境外借入欧洲美元或回购协议筹集资金。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频繁爆发,国际清算银行制定了银行资本充足准备比例等一系列加强银行稳健性经营的规则,这限制了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发展,但间接也促进了利率互换,金融期货及期权等表外业务的发展。

(3)技术进步的推动。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对金融创新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各国及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快捷和方便,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全球市场上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又进一步鼓励了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来开拓市场范围;其次,信息及电子技术的日益改进使得金融机构能够设计相对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并能够确保其交易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4)金融竞争。随着金融竞争的日益加剧,通过金融创新以提高创新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成为金融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70年代以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并且其业务在金融机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给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样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突破各自传统的业务范围,业务范围日益融合,并成为它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90年代以后各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这带来了金融竞争的国际化,金融创新的范围由国内向国际扩展,这些创新涵盖了国际金融制度、国际金融工具和国际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

2)金融创新的主要类型

金融创新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金融业务的创新,第二类是金融市场的创新,第三类是金融制度创新。

(1)金融业务创新。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创新。资产业务创新主要有银团贷款、住宅贷款及消费贷款等;负债业务创新主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帐服务和协定存款帐户等;中间业务创新有证券投资信托、公益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以及各种杠杆租赁业务。

(2)金融市场创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货币市场;另一个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些金融工具即具有转嫁风险、套期保值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并产生新的风险,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

(3)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和发展,是组织创新的主要结果,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的放松和金融监督的加强,如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等,随着这些方面的发展,单纯的国内监管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式,为加强监管合作,80年代出台了《巴赛尔协议》,使银行监管出现了国际化趋势。

3)金融创新与金融脆弱性

虽然金融创新最初的动因是规避风险,但它的实现是基于一定的交易条件和交易策略的,比如对于外汇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策略,它需要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采用相反的对冲操作策略才能够实现。而当前,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世界每年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贸易额,并且这些交易中绝大部分脱离实体经济,不存在实物交割,仅是为套利而交易,具有更大的投机性质,并不用于规避风险,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并且即使采取风险分散策略,也是基于个体风险的规避,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是无法消除风险的。归纳起来,金融创新可能带来以下的风险:

(1)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衍生品是当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但许多交易者并不是使用它们来分散自身的风险,而是使用它们进行投机套利,并成为投机者操纵市场的有力工具。在九十年代以后的历次金融危机中,都可以看到投机者使用如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大量的投机交易,大大增加了市场风险。同时,大多数金融衍生品所实行的保证金交易制度使交易者可以充分利用杠杆效应,从事比自身实际资金大的多的交易,这也更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2)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金融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交叉、融合,这也导致了各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经营,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并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因为从行业特点来看,金融类企业的产品和经营策略是最容易为同行所模仿的。因此,日益加剧的竞争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再者,金融创新也加速了世界金融市场的融合,提高了世界范围的金融交易效率,但它的副作用是使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更具传染性,一国的金融风险可能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如美国最近的次贷危机。

(3)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的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金融创新使货币定义更难界定,这主要在于金融创新使传统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可以瞬间转换为货币资产,它们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这加大了中央银行对政策对象和目标选择的难度;其次,金融创新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最后,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市场均衡下的利率弹性降低,使中央银行使用利率调节金融和经济的效力不明显,而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率等的效力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都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

(4)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监管部门一般把审核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作为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不反应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中,属于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这使传统的监管方式的作用大打折扣,也使监管部门难于准确把握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从而也无法适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这些原因就使金融创新成为金融脆弱性的一个诱因。

2.3.5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是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金融运行而提出的相关概念。他们认为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而所谓金融自由化就是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实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运行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本身的经济体系也并非完善,市场化调节手段的作用机制并不充分,从而缺乏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机制。金融自由化通过几个方面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