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路径与效率
32743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第7章,资本结构调整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本章同样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可以认为是企业融资效率的变化。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两方面构建了融资效率测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对资产负债率、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比率和上述五种调整路径的影响,分析不同调整路径(组合)的融资效率,以便从融资环节分析企业价值增长的原因,找到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

第8章,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本章从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分析了如何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企业内部治理上,一个简单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应充分重视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在外部环境建设上,从加快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同时,以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该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过程。

第9章,结语。本章总结全书的研究结果,并对本书的研究局限性作了说明。同时,展望未来,提出了本书的后续研究方向。

二、研究框架

根据本书的研究内容,可以设计一个研究思路。首先,从发展历程、变化趋势、行业特性、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从中提取必要的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变量;然后,利用中国沪深上市公司十余年来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测试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调整路径和调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最后,在综合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调整路径和调整效率的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机制。

第四节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决定及调整已经进行了长达五十年的研究,虽然至今有些结论还未明确,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同时,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不能脱离它特定的经济背景,所以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时,本书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又着重结合中国的具体特殊国情。总体说来,本书的研究需要遵行理论推衍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就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则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调查分析方法

公司是否有目标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是否存在着目标调整行为,对公司管理者进行融资决策调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并可与实证检验相互补充与印证。企业资本结构调整路径的选择往往决定于企业管理层对各种融资方式的看法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发现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好。同时,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每位公司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招数,通过调查可以集思广益,得出“常规性”的优化措施。

(2)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同类事物有助于了解事物的个性,从而发现关键因素,本书多处用到对比分析方法。在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研究中,一方面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这十几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纵向比较,另一方面也将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与中国的进行了横向比较,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在研究目标资本结构决定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时,比较了上行调整速度与下行调整速度,发现资本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同时把静态模型、准动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检验结果也进行了比较,发现动态模型方法的确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3)先进的计量统计方法

本书研究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路径,运用了一系列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面板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综合,可以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面板数据的估计也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它包含了时间序列干扰、截面干扰以及二者的混和干扰。本书在对目标资本结构决定模型、资本结构部分调整模型等进行估计时,使用了一阶差分、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等先进的计量统计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面板数据通常存在的异方差、内生性、序列相关等问题。

(4)案例分析方法

本书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资本结构调整路径、以及资本结构优化对策时,通常是结合公司实际案例来说明,并在第8章专门以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案例来分析和总结。

第五节研究的改进和创新

应用动态资本结构理论和构建动态调整模型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调整路径和调整效率,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尝试。为做好本研究,需要借鉴国内许多学者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大量研究,也需要借鉴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基于动态模型和面板数据的计量统计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本书的研究创新与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双向的、动态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框架

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是多层次的,是因为本书考虑了微观层次(企业特征、公司治理)、中观层次(行业特性、地区市场化)和宏观层次(制度导向、宏观经济环境)的因素对资本结构决定的影响。原有的研究大多只考虑了企业特征和行业特性,本书的研究还考虑了公司治理、地区市场化和制度背景。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政府干预严重,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体制性的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

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是双向的,是因为本书不仅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直接决定作用,还注意到了宏观经济环境可以使企业特征对资本结构决定的影响发生扭曲,也即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决定的间接影响。先前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

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是动态的,是因为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变量是随着“时间”和“公司特征”变化的,利用的也是“时间-公司”的面板数据来进行模型估计。先前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静态模型或者准动态模型,利用的样本也大多是横截面数据。

(2)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决定因素

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允许调整速度是变化的,考虑和设置了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997~201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程度”、公司成长性、公司规模、公司声誉、融资约束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而原有的研究只是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测度,且假定调整速度是不随着时间和公司改变而变化的。

本书的资本结构调整模型把目标资本结构“内化”其中,直接“一步”得出研究结论;采用的是一阶差分后的GMM估计方法,有效避免了模型的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和内生性等问题。而原先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解决目标资本结构的“内生性”问题,采用行业平均值、公司近几年的历史平均值或者是“两步法”的线性拟合值来代替目标资本结构,并且模型估计也大多是采用假设条件严格的OLS和2SLS方法。

本书同时考虑了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非对称性,也即当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低于目标值时的上行调整速度,与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高于目标值时的下行调整速度并不相同。实证结果表明其上行调整速度要大于下行调整速度,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时还是经济衰退时都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摩擦程度。

(3)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研究内容不仅仅是判断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在调整,以及调整速度是多大,调整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还包括公司采取什么调整路径来实现资本结构调整,以及采取这种调整路径(组合)的调整速度。而先前的相关研究并没有把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与调整路径结合起来考虑。

本书根据融资行为的相关研究,把资本结构调整路径分为商业信用、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发行股票和内部留存等五种,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999~2010年的平行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资产有形性、成长性、公司信誉、是否国有控股以及政府干预程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影响。同时测试了资本结构向上调整速度和向下调整速度,以及上述这五种调整路径的调整速度,对它们的分析有助于企业在调整其资本结构时选择最佳的调整路径及组合。

(4)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经济后果

研究资本结构调整的经济后果同样拓宽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体系。由于管理者的目标异化,企业经理人在选择资本结构时有自利倾向,自然在资本结构的调整也不一定有正向的效率。即使是朝着目标资本结构方向上调整,不同的调整路径其调整效率也存在差异。

本书在总结前人对企业融资效率论述的基础上,从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两方面构建了资本结构调整效率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特征因素和公司治理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商业信用、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发行股票和内部留存等五种调整路径的调整效率。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研究不仅有助于管理者选择最佳的调整路径,也有助于完善企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国家资本结构的异同并提出了资本结构的优化对策

本书既从平均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率、负债期限结构、融资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及其决定因素、调整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异同,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所依赖的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对策。

根据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来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对策,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先前的资本结构调整研究,要么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落实到资本结构的优化上,要么是没有在比较和实证的基础上纯粹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本书的资本结构中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发现体制和宏观环境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使得提出的优化对策更具有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