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3275900000009

第9章 论新闻直播节目中主播的信息集成能力(1) ——兼论语言传播主体的“一专多能”

陈晓鸥、叶原嘉

“一专多能”是高校培养人才和传媒一线对传播主体专业素养的共同要求,其目的一方面突出专业优势,满足某一岗位特别的专业性要求;另一方面提高适应性,满足工作的综合性要求。我们看到,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专多能”的核心理念虽然没有变,但其外延却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是对“一专”还是对“多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播音主持岗位都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传播观念的不断解放、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主体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媒体对语言传播主体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每一次改版,每一次“变脸”,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把握媒体发展趋向,分析不同岗位当下与未来的人才需求,细化“一专多能”的不同规格,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一专多能”的发展趋向

(一)范围不断扩大,从“一专”到“多专”

对播音员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最初是在有稿播音的范围内。“专”指特别擅长播某一种文体,或新闻,或通讯,或评论,或文艺解说等等。“多能”主要指除了播某一文体较出色外,也可以完成其他文体的播音。比如,夏青很擅长播评论,但新闻、阅读与欣赏播得也很好。主持人节目出现以后提出了主持人要采编播合一,“一专多能”的范围包含了有声语言以外的要求。“专”主要是指有声语言方面,包括有稿和无稿,要求“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多能”要求主持人能采会编。如今,“专”与“多能”的范围更为扩大,“一专”走向“多专”。比如新闻播音员过去的“专”主要是播好新闻,“能”主要是具有采编能力。那时播、采、编分属不同岗位,一般不会同时承担这三项工作。现在,随着新闻节目多种形态的出现,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对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的大量出现,新闻播音员的“专”除了播好新闻和承担部分编采任务外,在直播过程中,实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串联,及时连线前方记者,追问事件的最新进展等,也逐渐成为新闻播音员应具备的“专”的能力。

(二)岗位个性要求愈加鲜明

过去由于节目形态相对单一,不同岗位的个性化要求不很突出,对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的要求较笼统宽泛。现在由于不同岗位的专业特点越来越鲜明,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能力的区别性要求也就愈加突出。像对新闻主播“一专多能”的要求,就不完全适用于综艺节目主持人,反之也是一样。注重岗位的个性要求,看上去似乎降低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不够全面了,但实际上突出了某一类岗位的专业化特点,如果具备了这一类岗位应具备的“专”与“能”,人才就更具有特色,也就能更好地胜任这类岗位的工作。当然,在掌握某一类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也具备另一类岗位的能力要求,这应该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一专多能”。

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专多能”具有多重层级,如有稿播音的层面:既擅长播新闻,也能朗诵、播小说是“一专多能”;有声语言创作层面:既擅长有稿播音,即兴口语也能言之有物、敏捷应对是“一专多能”;岗位要求层面:不同岗位的“专”与“能”要求也不一样,除有声语言表达是各个岗位应具备的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共同的专业能力外,各个岗位还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要求。如新闻直播类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岗位的要求看,“专”的内涵不断丰富,需要“多专”才能胜任主播的岗位要求,除有过硬的“播”的能力外,直播过程中的编与采也成为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那么,除了能够采编播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新闻深度访谈和评述(或点评)能力,便是“多能”了;从播音主持层面看,既擅长主持新闻节目,又能主持生活类节目,还可以做综艺节目主持,也是“一专多能”。另外,还可以有更大范围的“一专多能”,不仅擅长播音主持,还能策划、摄像、化妆,或者还会绘画、唱戏等等。

我们对学生的业务培养目标一直强调“一专多能”。由于“一专多能”的多层级特点和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明确把哪个层面的“一专多能”作为目标,明确在这个层面上“专”包括什么,“能”涵盖哪些,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落实,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率,才会更适应一线的人才需要。笔者认为,从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除注重人才各个基本能力元素的培养外,应特别重视岗位层面“一专多能”的综合要求,明确不同岗位类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特点,使培养的人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要。这是因为广播电视不同岗位的专业个性越来越鲜明,我们只有明确细化不同岗位类型的能力要求,才有可能“无往而不适”。另外,现有用人制度经常是按岗招人,要求上手快,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类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连实习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岗位并不是单个零散的,而是一种岗位类型。本文从当前和未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需要着眼,力求对直播状态中新闻主播这个岗位的新的能力进行分析探讨。

二、新闻报道理念与方式的变革对新闻主播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传播理论和新闻主播概念的传入,美国的新闻主播克朗凯特、丹·拉瑟等,成了我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的“榜样”;同时由于我国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节目形态的特点和限制,播与采、编各司其职,分属不同岗位。长时间以来,新闻传播主体基本以播为主,“播”为专,采编并不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西方“榜样”的地位与能力要求,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许多播音员仍然只“一专”而不“多能”。然而,在看似稳定的行进中,改革、发展却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1月1日起,以“最新闻”意识打造的全新“中国之声”改版成功。2009年7月底8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两大新闻媒体改版后的编排策略和节目形态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全程跟进式报道成为常态,每小时新闻更新率保持在30%以上,随时插播最新消息,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及时连线前方记者,访谈嘉宾、评论员引导评述。这些新变化对主播能否在直播语境下做到“无往不适、胜任愉快”提出了新的要求。

归纳起来,当下与未来新闻报道有以下特点:

(一)快速

(1)全程直播,即时报道最新信息,跟进事件发展进程,表达媒体意见。对正在发生的突发和重大事件进行同步报道成为常态。2010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对“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及星箭分离进行了同步报道,白岩松在直播过程中进行同步讲解,成为“《新闻联播》开播32年来现场直播新闻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在新闻报道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开放创新和多样的语境下,新闻主播也需要打破常规,与时俱进,跟上新闻报道发展的时代要求。

(2)报道前移。一则新闻报道基本要经过采、编、播三个环节。采编在前,播出在后,但是在追求快捷、直播的情况下,采编前移与播出共时存在越来越普遍。以电视新闻播报为例,原来一条新闻或一次新闻节目,一般流程是采→编→审→播这样一个线性流程,新闻播音员处于流程的末端,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将已编排好的内容高质量地传达出去;现在虽然这依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流程,但打破这种报道流程的时候越来越多。这时主播虽然还是坐在演播室(或录音室),但不再仅仅是已有信息的传达者,而是与新闻现场更加贴近,需要与记者、嘉宾、编导合力,共时完成报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