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广播电视综艺:复合模式
综艺,顾名思义,乃是各种表演艺术的综合。一般说来,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创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将不同类型的表演、游艺等节目类型进行有机的组合。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段、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在光色效果、时空变化、造型构造等方面进行设计处理,录制或直播,以构成能够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
1990年,一档名为《正大综艺》的旅游知识问答及游艺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播出,标志着电视综艺节目正式登陆中国内地。1997年后,随着《欢乐总动员》、《非常男女》、《快乐大本营》等栏目的迅速崛起,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一到周末,中国的电视荧屏就成了综艺节目的天下,诸如“模仿秀”、“益智问答”、“征婚速配”、“明星访谈”之类,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其中,《幸运52》、《开心辞典》等余威不绝,新的综艺栏目依然在不断推出。作为固定的综艺栏目,从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开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后来居上,曾经非常活跃的综艺节目包括: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福建东南台《开心一百》、江苏电视台《超级震撼》、河北电视台《大家来欢乐》、辽宁电视台《七星大擂台》、黑龙江电视台《开心擂台》、天津电视台《开心娱乐城》、江西电视台《八仙过海》,等等。虽然,随着不同节目类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有些栏目或改版或停播,但是,无论是制作还是观赏,综艺节目多年来一直还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收视热潮。
其实,根据综艺节目的宗旨及定位,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节庆综艺节目和行业主题综艺节目。作为前者,除了各种类型的节庆晚会,最有名的当属近20多年来每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作为后者,则各行各业各有所长,因而其综艺娱乐也就各显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恐怕要算慈善业了。慈善事业是一个特殊行业,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良心,体现的是社会的道德理念;它超然于各个行业之上,又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
所以,与慈善业相关的公益类综艺节目也就成为检测广播电视媒体良知的尺度。
从节目形态上来看,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包括专门的综艺栏目与各种类型的综艺晚会。每提及“综艺”,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各类综艺栏目,很容易忽略的当属各种综艺晚会;或者,由于太多的综艺晚会有着各种特殊的主旨与定位,甚至综艺晚会本身庞杂无比且影响巨大,所以,人们已将综艺晚会与一般综艺栏目区别开来,另当别论。其实,既然同属“综艺”,其节目构成及呈现方式就必然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因而,这里还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加以审视。
这里的问题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作为一种现代大众文化叙事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结构与模式?其叙事话语的“综合”是否只是意味着一种杂合、一种“拼贴”?或者,是从根本上体现出一种有着内在秩序和意义的“复合”模式?
固然,在叙事的结构与模式上,国内大多数综艺节目最初都有所沿袭和模仿。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多年前的《综艺60分》;《玫瑰之约》和《相约星期六》则明显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而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更是与英国名牌栏目《智者为王》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智者为王》是从BBC引进的版权,该节目在英国的名称是“Weakest Linking”(最弱的一环节),曾是英国益智类节目中的王牌,在全球80余个国家播放,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但是,这些综艺节目被引进中国,在适应国内观众的收视习惯的同时经过适当的本土化改造,已经得到了国内大部分受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可;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综艺晚会,则是更广泛范围内的受众所不可或缺的。从而,我们有理由认为,综艺节目的移植与再生不仅是成功而有效的,而且也逐渐建立起自己一种复合性的叙事话语模式。
其实,所谓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叙事,所涉及的大体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叙事样式,体现出鲜明的后工业时代娱乐文化的特征;其二,在节目整体构成的层面上,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一些具体的叙事因素的介入及其有效利用,叙事成为综艺节目的一个必要的结构性因素,从而表现为一种寓娱乐于叙事的格局。
就前者而言,一般的综艺节目(特别是那些主题综艺晚会)本身,从选题立意到节目编排,无非都是要通过各种节目的组合以呈现特定的情境,营造娱乐的气氛,服从于某个鲜明的主题表达,从而,也就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现实语境中的题旨鲜明的“大叙事”。正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所设定的主题“团结、欢乐、祥和”等,也无非都是为整个晚会节目设定一个叙事主调,并进而以此来调度、整合各种类型的节目,构造出综艺节目的一种复合性的叙事结构。而这种复合结构,本质上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拼贴”。众所周知,在现代主义艺术的整体性被颠覆之后,拼贴也就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的时代特征。作为一种当代大众文化叙事形式,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整体性的演出样态当中,一方面固然有着某种与特定社会语境相关的贯穿性的主题线索,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通过多种节目的拼贴来加以实现。至今,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仍大致不外乎相声、小品、歌舞、戏曲等一些基本元素构造而成,故而在形态上,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不免有着一种后现代艺术的“大杂烩”之嫌。
就后者而言,正因为综艺节目离不开拼贴,其本身就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小叙事”。也就是说,作为综艺节目的具体构成要素,往往有一些故事穿插于其中。它往往具有某种天然的游戏与娱乐的性质。而游戏则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具有最密切的相关性。当然,所谓“最密切的相关性”,不是指“意义”本身,而是指参与游戏者的心理的宣泄与情绪的释放。从而,游戏与娱乐,本质上都是与现实的一种疏离,一种暂时的躲避。所以,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当中,只有那些能够让观众开心一笑且经得起人们反复回味的故事才是好故事。综艺(包括游戏、娱乐、益智类)节目需要有一些“好故事”穿插其间,无论是时事、明星故事、家长里短,还是某种“噱头”甚至“八卦”新闻,都可能被组合在一种调笑逗乐或制造“噱头”的情绪氛围之中。从而,也可以说,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的设定,就可能被设计成为整个综艺节目的叙事主调或叙事节奏之节点。且不说某些专题性的综艺晚会,如节庆、赈灾等,其节目的安排、线索、情调都不免要与主题相契合;那些栏目化的综艺节目则多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就既是满足受众放松娱乐的需要,也是为营造一个轻松的叙述情调与氛围服务的。
综艺节目的“复合”叙事模式不是“大杂烩”,而体现出一种大叙事/小叙事、主调/拼贴、宣教/娱乐、线性/非线性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这也许正是综艺及游戏娱乐类节目的叙事奥秘之所在。也就是说,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无论节目采取怎样的板块拼贴形式,其间可能总有着某种叙事主线。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中,仍然有主次,仍有主调(主旋律)与复调,在线性的构造中体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特点。从而,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叙事模式,因为不是随意掺和,不是无序组合,所以,其中往往隐含着某种内在的秩序和意义,某种潜在的迎合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