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3279000000050

第50章 广播地理:听觉的空间魅力(4)

三、节目主持人的地域风格

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单靠节目内容已经无法吸引受众,主持人成为竞争中重要的筹码。对广播来说,主持人的作用更大。因为广播完全依靠声音与听众交流,而音乐、音响虽然在广播声音的运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说到底广播是一种“拟人际传播”,主持人是架构节目与听众之间的桥梁。在广播诞生的初期,美国听众常常将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当成人际交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邻里、朋友甚至家人。“20世纪20年代的听众把电台的播音员看作友好的撒玛利人,可以信赖地向他们寻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谜团,发现往日的情人,在空中发布寻人启事等。有的人甚至找上电台来,要求播音员广播个人信息。”主持人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可见一斑。

个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他的思想和意识无不打上所生存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对广播的影响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它首先影响着节目语言、节目内容的选择,又作用于听众的心理和审美水平,进而对主持人的风格产生作用与影响。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是以汉语作为广播的正式语言,但三地的主持人在汉语播报时风格迥异。总的来说,大陆主持人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自然,使人感到严肃,具有权威感;台湾主持人语言明快,吐字清楚,但带有明显的地方语调,情感放松;而新加坡主持人表达亲切,但力度稍弱,语言略松散,语言活力稍差。

这与三地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不无关系。我国广播业目前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等三大区域。

这三大地区的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北方地区文化比较豪放和粗犷,与此相连的北方广播主持人大多字正腔圆、端庄大方;江南文化细腻温婉,主持人多为小家碧玉型的,甜美温和、婉约精致;岭南外向开放、敢为天下先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主持人时尚新潮、热情奔放的主持风格。当然,随着地域文化交流的加强,各地广播电台的主持人风格也呈现出交叉和融合。

第四节 广播对地理的塑造

媒介地理关注的是媒介对地理环境的展现。广播作为听觉媒介,没有文字和影像,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貌。广播对地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声音语言实现的,声音语言为人们展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广播通过这种想象空间一方面为社会群体创造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起到塑造作用。

一、广播创造生存空间

一些小众文化本身是在特定范围内流行,但当媒介介入后,就使得小众文化空间发生了质变。大众媒介将传播对象扩大,突破了原有的地域与文化边界,使得某些小众文化的社会空间向外扩散。在广播时代,争取广播中的“发声权”成为群体创造和发展生存空间的主要途径。20世纪黑人爵士乐经由广播的作用,从黑人的特权和黑人文化的象征,进而成为整个美国都市文化的代表,黑人的文化空间归属与划分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美国黑人音乐——爵士乐在广播中历经波折,最终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代表,黑人歌手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目前,黑人音乐台是美国音乐台的重要类型,黑人音乐的表征已经从对自由的向往转变为城市生活的日新月异。这类广播不仅为黑人所喜爱,更博得了商界人士的青睐,许多汽车、房地产和度假计划广告都投放到黑人音乐电台。广播在黑人音乐乃至黑人生存空间的创造中起到关键作用。

19世纪末爵士乐开始出现,但当时只是属于少部分黑人的音乐。20世纪初,美国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种族骚乱事件,而事件的中心都在南方城市。当时南方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黑人在南方受到的歧视远胜于其他地区,“如果留在南方,就将永远无法摆脱种族歧视、永远不能得到公民权利、永远受到私刑的威胁。”于是,黑人大规模移居到北部和西部各城市,当时的纽约、芝加哥、丹佛、孟菲斯、圣路易斯、堪萨斯和其他大城市里聚集了许多黑人居住区。大批黑人音乐家被迫背井离乡,移居北方。在黑人居住区,爵士乐非常流行,但当时的爵士乐只是供白人伴舞取乐的音乐,黑人音乐家也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广播的发展却为当时的爵士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改变了黑人音乐家甚至整个黑人族群的生存状态。

20世纪初,美国的广播节目全是针对白人听众的,黑人拥有的收音机数量是十分有限的,集体收听广播节目的现象在黑人社会保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的广播也会播放一些爵士乐,但针对的听众却不是黑人,而是白人青少年。这代中产阶级白人青少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一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太阳依旧升起》的一句题词——“你们是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由于战争的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念,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爵士乐时代”,当时年轻人普遍喜爱听爵士乐。爵士乐象征着黑人对音乐的狂热和洒脱,代表着民族向往自由的精神而深得白人青少年的喜爱。

美国社会的精英人士对广播中播放爵士乐十分反感,就像之后对待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那样。爵士乐在他们看来是粗鄙的、低俗的、缺乏文化内涵的。当时的一位音乐批评家在其专栏中写道:“每个星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好音乐(如古典的)在播出。但是与廉价的、花哨的东西相比较它的数量还远远不足”;“没有任何可想见的借口,几乎所有的电台每天晚间要时复一时地塞给收音机听众爵士乐”。但精英人士的反对并未削弱人们对爵士乐的喜爱。加之美国正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娱乐活动减少,广播成为抚慰情绪的“心灵鸡汤”。除了黑人以外,越来越多的白人接受了爵士乐。直到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通过广播推广开来,成为流行的主流音乐,黑人音乐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广播为爵士乐、为黑人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广播覆盖范围广、设备成本低、对听众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在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广播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并为地理景观的改变作出贡献。美国学者Snow对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布舒人的研究显示,地理上的隔离让布舒人对广播这种陪伴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由于地广人稀、信息传播技术落后,布舒人往往只能通过广播听到别人的声音,广播也让他们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学者Olorunnisola研究发现,在贫穷的非洲,广播可以动员听众和各种疾病抗争,号召听众为住房和用水的改善而努力。人们建造住房、改变居住环境,建立蓄水净水装置,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广播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不仅对民主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为改善当地由贫困造成的营养不良、疾病、文盲等种种后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广播塑造地理环境

即使在信息传播发达的当今社会,广播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低温、冰冻、暴风雪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持续的恶劣天气导致了成千上万人被滞留在回家的路上,情绪急躁失望。广播始终陪伴着人们,为人们传递最新信息、安抚焦躁的情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媒体中率先推出24小时特别直播《风雪同行爱心守望》,成为抗灾救灾应急服务平台。风雪同行,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在任何困难的时刻都不会间断和停止,广播随时记录报道最新的发展;爱心守望,体现了广播作为人们心灵的抚慰剂,不但为那些由于自然灾害阻隔孤立起来的心灵建立起联系,而且还让他们和整个社会都建立了互动的渠道。

在2008年抗击第8号台风“莫拉克”中,广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浙江省农村有线广播充分发挥信息发布快捷以及进入千家万户的优势,成为抗台指挥和农民获取公共信息的重要渠道。从8月7日起,浙江省各地广播电台利用分布广泛的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网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主动加强与各级防指沟通和联系。在广播节目中,开办了各种防御抗击“莫拉克”台风专题报道,及时播发消息,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消息和温馨提示,加大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密度和频度。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广播节目及时修筑堤坝,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地处山区的人们可以加固山体,清除潜在的危险设施。即使在没有台风的时候,广播节目中关于台风的报道也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台风的危害和防御方法,采取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进行相关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建设防护林来抵御台风;对住房、学校、仓库、大型活动场所的选址避开低洼地区;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以防御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