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3279000000054

第54章 电影地理:眩晕的影像景观(4)

第四节 电影生产与经营中的地理因素

一方环境造就一方电影。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生产与经营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电影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甚至包括演员都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地方特色。电影中方言的运用便是这种地方特色最好的写照。地理要素对电影生产和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不同地理文化影响电影生产和经营;其次是电影生产的受众定位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最后是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会形成不同的电影经营模式。

一、不同地理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遗产、一种积淀和延续。空间的表象、时空的转换、历史的碎片与记忆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地理文化正是地区之间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地理文化在概念上不同于地域文化。前者是更为微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征,而后者是较为宏观的文化表现和理念。虽然文化也具流动性、共享性,电影更形象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但是,文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却受到地理文化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当地理文化差异较大时,电影也无法体现出流动性和共享性。方言是地理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影响电影生产与经营的要素之一。

以国语电影和粤语电影为例。国语电影始终未能在香港立稳脚跟;而粤语电影也同样无法在内地流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障碍。粤语主要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使用,它与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存在极大的差别。即使同处于粤语圈,沟通也未必是畅通无阻的。粤语圈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作半径扩展,离这个中心越远,粤语的发音、用词差异就越大。珠三角的人到粤语圈的其他地方去,也未必能听懂当地人所讲的粤语。其实即使在广州市内,不同城区、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所讲的粤语口音也是有区别的。而在电影创作中,最能生动、活泼地表现当地生活的创作语言,应当是当地的方言。影片《春田花花幼儿园》的宣传语是粤语的“细时一旧饭,大时一碌葛”在进入内地宣传时如何翻译成贴切的普通话,让剧组人员大伤脑筋。这句话用普通话直译是“小时候像一团饭,长大了像一节粉葛”,意译是“小时候浑浑噩噩,长大以后笨头笨脑”。像这类香港俚语谐音很难被传神地翻译为普通话,这正是地域文化差异的结果。

黑社会题材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与香港特有的“黑社会文化”的浸染有关。香港黑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蔓延性。在香港,就连中环白领日常说话时也会很自然地运用三两句黑社会用语、暗语作为调侃。除了因为香港电影的江湖类型片常常出现这样的对白让人耳熟能详,香港大小平面传媒每有江湖新闻时,甚至会登上头版头条。虽然同处粤语区,广州人说的黑话就没那么有江湖味了。广州和香港、北京和天津同属一个地域,但在地理文化上却仍然存在区隔。这种区隔使得电影在生产和经营时不得不考虑地理文化的因素。

对于地理文化认知的差别也影响了电影的创作。好莱坞电影的地理文化十分清晰,特别是现代题材影片,对地点的指认是非常明确的。《西雅图未眠夜》就发生在西雅图,《罗马假日》显然是在罗马。同样,香港现代题材影片中的地点也是非常明确的。《湾仔之虎》、《中环英雄》、《九龙冰室》、《旺角黑夜》等影片具体地将香港的地名展现出来。而内地电影在地方性方面比较模糊。内地影片一般很少直接点明具体地点,或者对城市名称加以忽略,或者编出一个城市名来。这种地理文化认知差距使得香港观众难以适应和理解。

二、电影生产的不同受众定位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电影业高度的开放性,电影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快速流动和全民分享使得电影生产的受众定位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全球化和本土化定位成为目前电影受众定位最主要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位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电影市场。全球化的定位意味着面向国外观众,而本土化的定位则是面向本国和本地区观众。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全球化与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媒介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关键性环节,中国电影的生产和运作模式也有了新的形态。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导演开创了“国产大片”的时代,走上了中国电影全球化的道路。从早期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十面埋伏》,张艺谋力图突破中国电影市场的界限,力图创造一个新的、大规模的、真正进入主流市场的电影。张艺谋前期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俗,将中国本土式的“奇观”展现在全球观众眼中,尤其是西方观众。而到了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正式进入“大片”时代。2002年《英雄》在北美2000多家影院同时上映,并且在首映第一天击败了《狂蟒之灾2》、《公主日记2》、《蜘蛛侠2》、《机械公敌》等北美大片,以680万美元的票房排在首位,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外语片的票房奇迹。《英雄》的成功给张艺谋们打造“国产大片”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的《十面埋伏》、《无极》、《神话》、《夜宴》、《赤壁》等影片前仆后继进军国际市场。

同为中国当代名导演,冯小刚却将其受众定位在国内。早年生活坎坷的冯小刚并非出身科班,而是十足的“草根出身”。他的电影定位在中国城市市民,他“有对当下中国百姓生活和各阶层心理需求的独特洞察和特别感悟,这使他的影像语言最大限度地逼近了城市百姓,让广大观众对他描述的场景和状态心领神会,他的生命体验、创作灵性和表达智慧是与大众息息相通的,这种相通使他的喜剧电影和古装大片同时牢牢地牵引着观众的欣赏注意力。”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国的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有着独立的意识、独特的文化要求和价值观念,他们正是冯小刚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冯小刚一直以“市民导演”自居,他认为“电影的魂应该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我觉得两种关系可以抓住观众的心理。

一种是直面他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把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点事给剥开,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一定会抓人,因为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一样;还有一种是把人们的梦想用100多分钟的电影给实现一下,哪怕是超现实的。”因此,与“市民品质”相联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存辛酸是其电影着力表现的对象。不管是《甲方乙方》里自得其乐的于观、《没完没了》里窝囊的司机韩冬,还是《大腕》里的下岗摄影师尤优、《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都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的代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民阶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欲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快乐原则和市场化在欲望心理学方面的结合,使市民狂欢成了大众文化的主旋律,以巨大的冲突和痛感为特征的崇高,以及以受难和献身为表征的悲剧性,被逗乐找乐等流行时尚所替代”。冯小刚电影中的一切幽默因素都是加之于普通市民身上的。“我的电影受观众欢迎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白。我最喜欢在电影中使用语言来取悦观众。”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京味儿十足的贫嘴和调侃形成草根阶层的话语狂欢。《甲方乙方》里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大腕》里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手机》中的“做人要厚道”、“时间长了的确有点审美疲劳”都成为市民阶层流行的话语。

三、不同地理特征下的经营模式

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一方面作为媒介产品,具有经济属性;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虽然各国的电影产业政策兼顾了电影的两种属性,但处于不同地理文化环境中的国家,对其属性各有侧重。不同地理文化导致了不同的电影经营模式。目前世界电影经营最成功的是美国的好莱坞模式,美国的影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全球正在放映的影视产品有85%来自好莱坞,好莱坞通过其工业化、程序化的生产模式以及产业成功运作,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与好莱坞相比,欧洲电影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其承载的文化属性也更多。

好莱坞一直被人们称为“电影梦工厂”,说它是文化工厂一点也不为过。好莱坞影片制作的模式化是好莱坞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好莱坞,电影制作实行配方式生产,模式化或者程序化制作,细化影片制作的整个流程,形成如工业生产般精细分工的生产流程。影片被类型化,出现了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警匪片等等。好莱坞将电影物质化、工业化,为其商业推广奠定了基础,将电影的经济属性发挥到了极致。好莱坞电影经营的成功,也是其产业成功的关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文化属性。各国以保护文化主权为目的,采用贸易限制等政治行为对好莱坞的电影输出予以干预。而美国的对策是将生产制作环节移植海外,降低成本,规避限制。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的辅助市场非常健全,如录像带租售、付费家庭录像、网络电视、辛迪加市场等等,通过时间差的销售战略,大大地增加了制片公司的收入。

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比,欧洲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电影产业除了娱乐和经济等目的外,还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和社会责任。面对美国电影全球独霸,欧洲依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公共政策支持,坚持自己的发展之路,确保了欧洲电影的地位。在欧盟框架内,欧洲建立起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资助体系,为支持欧洲电影产业自由多彩地发展、保持并传播欧洲的多样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盟对电影等视听产业的政策,从早期的“文化保护”理念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政策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电影产业公共资助体系,给欧洲电影市场的发展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欧洲的视听产业一方面坚持“电影及其他创作是欧洲文化认同的核心”的理念,另一方面将电影视为一种产业。欧盟视听产业的公共自主体系是由各级政府或相关产业部门设立的、为电影等视听产业所提供的、基于可持续基础之上的直接经济资助项目。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有严格限制的直接经济补贴;二是由政府机构强制或促进而实现的行业间经济援助,其目的是确保资金在行业的不同分支和主体间的均衡分布。这种视听产业资助体系覆盖了电影制作的各环节,从剧本写作到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处理及发行流通,电影制作发行全过程均有不同的项目支持。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和媒体部的相关人士透露,从2007年到2013年的7年间,欧盟的电影人将可以得到由欧洲电影资助项目(MEDIA)提供的超过10亿欧元的电影资助经费。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市场的推动、国际资本的参与、影响全球的消费时尚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等不断冲击电影的空间重构,也留给我们更多亟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