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3280200000010

第10章 境外媒体 记者与报道(10)

三、外媒与中国接触更趋全方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正因为如此,中国也必然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热”不断升温。

“2004年10月23日,加拿大《环球邮报》整个头版分五行刊出20个中文字:‘雄心勃勃、实力雄厚、烦躁不安、准备迎接、中国世纪’。标题下面有如下英文‘If you can‘t read these words,better startbrushing up.A profound global shift has begun,the kind that occursonce every few lifetimes.Don’t be left behind.’(假如你不懂这些文字,那么最好开始学习。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变化已经开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别错过了)。”2005年7月,美国一位投资咨询专家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对在座的200位投资人、经理、学者说:“我能提供的最佳投资建议是:劝告大家让自己的儿孙学习中文,因为那将是他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2008年的北京奥运,更是吸引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全球约40亿观众守在电视前观看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一幅中国水墨卷轴缓缓展开,四大发明、郑和船队、敦煌飞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画卷般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全世界的观众为之震撼。50分钟的演出无法展现5000年文明的全部精华,但现代唯美的表现手法、美轮美奂的场景却为全世界展现了一幅幅惊艳画卷,令人无限神往,激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少人开始试图深入解读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文明。

根据全球著名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2008年9月11日发布的调查结果,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尼尔森公司在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后,对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展开在线调查,在受访的全球消费者中,有八成在奥运会前从未到过中国。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逾五成受访者希望前往中国旅游。另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奥运会之后,美国兴起中国旅游热,仅2008年9月份,洛杉矶总领馆就发放签证19000余份,达到历年最高峰。

奥运会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国外游客对中国旅游的向往,“jiayou”(加油)、“zhongguo”(中国)、“nihao”(你好)、“zaijian”(再见)、“kungfu”(功夫)、“Tai Chi”(太极拳)、“jiaozi”(饺子)等“中式英语”也日益流行并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中式英语、汉语、中国饮食与文化等,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之着迷。越来越多的西方家庭里摆放上了中国的瓷器。美国最大的梅西百货橱窗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讲“China Story”(中国故事)成为西方媒体吸引眼球的重要素材。“后奥运”时代,“中国热”仍将持续升温。

奥运结束之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这样评价北京奥运会:“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通过主办奥运会,中国对全世界更加开放,全世界则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正如法国《费加罗报》所说,奥运使“中国与西方坦诚相对”,其结果是让人们“看透表象,穿越长城”,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全都改变了”。

随着中国热的升温,可以预见“后奥运”时代,中国题材和中国报道还将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那么在奥运会之后,境外媒体将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哪些方面呢?

自从国际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出现以来,“西方攻击我国的主要方向,一是‘经济畸形’,二是所谓的‘政治专制,’三是‘军力提升’,这三个主题构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基本材料”。因此,在中国问题上,“政治”、“经济”和“军事”是一直是境外媒体关注的内容。

而根据对近两年来外国记者所关注的我国“两会”热点分析,我们发现,除了以往境外媒体所一贯关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外,食品、民生、环境等问题,也逐渐开始成为境外媒体关注的热点。

如2008年“两会”期间外国记者普遍关注的十大热点分别是:机构改革与人事布局、经济政策、政治改革、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反腐倡廉、北京奥运、台海局势、涉外政策。

2009年“两会”,据新华社记者对一些海外媒体的采访,中国经济的现状及走势,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经济和民生问题,是这些媒体关注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全面而非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芝加哥论坛报》批评那种将中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做法:“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我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境外媒体将关注中国的哪些方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奥运会之后,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境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内容与热点,还将不断深入和拓展。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后奥运”时代,我们与境外媒体接触与交往的增多,意味着政府涉外工作人员需要以更充分的准备,去面对越来越多境外媒体的来访及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境外驻华媒体类型多元化

1990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时代,由于过严的新闻管理使采访成本提高,只有部分境外媒体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外交部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份,共有来自49个国家的319家新闻机构的606名外国记者在华常驻,基本上都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媒体。”信息被这些少数的媒体集团垄断,因而在国际上我们所能听到的也只有这些传媒寡头带有偏见的声音。

2006年《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为国外媒体与记者提供了空前宽松的采访报道空间。减少了对国外媒体及记者在中国采访的管制后,外国媒体在中国采访的成本也将随之降低,更多的外媒尤其是中小媒体开始逐步进入中国。

2008年1月25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刘建超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透露,由于中国全面实施《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2007年中国新增41家外国媒体的111位记者来华常驻。外国驻华媒体来自国家数增至54个,机构增至374家,驻华记者达到700人。而在2009年“两会”期间,则首次出现了南非国家记者的身影。

新增的境外媒体,尤其是中小媒体“未必不具有西方的价值中心论,而在于不同媒体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就会在整体上、结构上改变那种少数寡头对于传播垄断的格局,人们看到的中国面相层次会更丰富、更接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1990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外国记者赴中国开放地区采访,应当事先征得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同意;赴中国非开放地区采访,应当向(外交部)新闻司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并到公安机关办理旅行证件”。而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相应的内容更改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采访,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其含义却是深刻的。

根据1990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外国记者的采访受到具体目标、人员的限制,并且要经过外事部门的批准。然而申请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申请发过去以后,“就是等待”。“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区,还要等上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或者干脆几个月没有答复,但他们一般不会正面拒绝,只是不予回答”,“有时候等着等着新闻就过去了”,这样新闻的时效性就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当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如果按照1990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办完审批程序之后再到现场,所采访到的新闻实际上失去了新闻时效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许多违规操作行为的产生。

同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驻华新闻机构的信息获得效率。由于境外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通过官方途径获得消息往往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因此一些外国记者更依赖其他消息源,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通过官方途径往往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或者不能采访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因此在一些驻华外国记者依赖其他消息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报道的公正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有关中国的报道共有243篇,其中只有26%报道客观,另有40%属于平衡报道,与事实出现偏差的报道高达34%。”如此高比例地出现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虽然不能排除媒体自身的主观因素,但跟此前过严的新闻管理不无关系”,“正当的渠道得不到,歪门邪道得到的消息就比较流行”。而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取消了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的限制,政府向世界各国记者提供了自由采访、雇佣人员之便,甚至在某些敏感领域,也都十分配合国内外记者的采访。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外国媒体在中国采访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采访效率大大提高,更意味着在外媒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正在变化中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

五、国内外媒体话语权之争突出

虽然整体而言,奥运会后我国对外传播格局在向着乐观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仍需注意:近些年来,随着跨国传媒集团的扩张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国际信息垄断传播的趋势更趋明显。以美国为首的一批世界级传媒巨头,主导着国际舆论。

甚至中国国内的媒体,包括多数主流媒体也开始大量复制美国传媒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调查显示,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原始信息来源于美国媒体的约占80%,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在内的国际新闻节目,多数都是从美国购买的。”著名学者李希光甚至认为:“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由于全球媒体强大的新闻垄断,特别是国内网络的自由畅通和发展,国际上重大的新闻议题的框架设置权正悄悄地从中宣部和外交部手里转移到美国媒体和美国政府手中。”面对当前这样一种垄断格局下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扩大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如何将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及媒体需要面对的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诸如“3.14”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火炬传递被扰事件和毒奶粉事件等国际公共危机之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谁的话语权强势,谁就能在特定议题上占据上风。

正因为如此,政府已开始加大力度,增强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格局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央视网站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已拥有中文国际频道亚洲版、美洲版、欧洲版,英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6个国际频道,覆盖世界4大语种,在13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及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络版等网络媒体也纷纷尝试进行海外传播,并逐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在奥运会前后中国对境外媒体开放的格局下,境内外媒体之间的这种竞争格局更趋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有关机构批准了多家外国媒体携带自己的卫星设备进入中国,其中大部分被允许可直接将采集的任何信息随时发回国内,也可随时进行直播。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爆发骚乱,当地政府设立的新闻中心不仅24小时开放,并且提供了50余条网线为境内外记者提供上网发稿便利,同时新闻中心还配备了技术人员,负责解决所有网络技术问题。上述举措无不表明我国政府应对境外媒体所持有的信息开放的态度,也说明我国的对外传播机构需要采取同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与境外媒体展开新闻竞争。

而为能在与境外媒体的竞争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在面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国际频道等主流媒体,也都实现了同时直播(虽然并不是全部)。同时,新华网、央视国际等中央对外传播建设的几个重要网站也基本实现了同步向世界实时转播重大事件和其他新闻。可以说,我国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理念、传播范围都有了明显发展,这无疑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一个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