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鹏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除割据政权,恢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想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个人拿到现当代中国的文坛,可能和鲁迅没法比,但和沈从文、茅盾至少是一个级别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为什么要杀掉这么一个大文豪呢?很简单,因为政治。中国自古以来为政治杀掉的文豪车载斗量,孔融还算不上其中最杰出的,之前被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比他高一筹。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很不识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他竟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这怎么可能?恰巧这时孙权的使者来了,孔融对着使者发了一大通牢骚,具体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话。在当时,这叫“讪谤之言”,熟悉汉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实,肯定是死刑。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孔融“讪谤之言”的具体内容,估计是史家讳言,不敢记下来,从情理推测,应该是说了些曹操有异心,想篡位之类的话。孔融自恃才高,向来满嘴跑火车,能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但这条罪却不好拿到桌面上来说,也没有必要拿到桌面上来说,因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着揪住这条不放。
举报孔融的人名叫路粹,当时官为丞相军谋祭酒,换到现在,也不知用什么官职与之对应,大概相当于军事智囊团团长。他条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几条:(1)任北海相的时候,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号称自己是孔子之后,应当主宰天下。
(2)和孙权使者说话,讪谤朝廷。
(3)不遵朝廷礼节,不好好戴官帽,包块头巾就到处乱跑,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4)和一个叫祢衡的老百姓说了很多不孝的话,败坏人伦,还互相吹捧,无耻之尤。
以上四条,有的当然是污蔑,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说,有的只是小节,够不上死刑。
最后处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这也有证据,因为在杀了孔融之后,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读过孔融文章的各地小知识分子也都对他很同情,曹操感到舆论对自己不利,因此专门又发布了一条命令,对处决孔融做了补充说明,说明是这么写的:太中大夫孔融已经因罪被处决,但是因为他文笔好,很多人都被迷惑了,不知道他的文章内容其实又黄又暴力,属于政府的扫黄打非行列。他曾经说,父母也没什么可以亲近的,对于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于母亲来说,孩子不过像一个物件寄存在瓦罐里,拿出来后,就和瓦罐没什么关系了。还说如果碰到饥荒,如果父亲是个人渣,宁愿把食物送给别人,都不给父亲。孔融违反天道,悖逆人伦,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认为政府杀错了人。
鲁迅先生也认为孔融的被杀,主要还是因为“不孝”。就汉律来说,“不孝”判死刑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冤。但是,如果我们检点孔融一生的行迹,就会觉得这件事相当吊诡。且不说曹操是个法家,向来对儒家忠孝人伦不大在乎,当初选用人才时就说过,不忠不孝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话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可以证明他是个人格分裂的人。
我们都知道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伦理熏陶到了何等地步。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哀痛得差点挂了,走路都要人扶,被乡里称为至孝。十六岁时,因为自作主张窝藏了一个被朝廷通缉的要犯张俭,和哥哥、母亲抢着认罪受死。
这样的人,怎么会说那些悖逆人伦的话呢?怎么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笑可叹的是,他也曾为名教杀过人。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我们知道,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的时候,应该很悲伤,但不要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曾经就是靠这个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于是很不高兴,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拿到现在来,这样枉杀百姓,可称得上十足的恶吏,足以说明孔融这人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大吃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后汉书》中这样的儒吏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常常自认残酷,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酷吏是依法杀人,儒生却是实实在在以理杀人。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不冤枉的。
我们说孔融这个人很残忍,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同样是在他任北海相的时候,曾经派五个督邮下去催租。所谓督邮,属于郡一级长官下属的监察官员。当时一个郡一般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由一个督邮监察,主要是监察地区内县令级别官吏的不法行为,发现了就将之“双规”,当然有时也管管收税之类的事。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收不齐,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将五个督邮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搞得郡中哗然。
而且这人偏执得不知好歹,他手下有个叫左丞祖的人,发现他的才能不足以治军(因为屡屡被黄巾军打败),劝他和袁绍、曹操结纳。这本来是一番好意,他却认为袁绍、曹操终究会篡夺汉室,迁怒将左丞祖也杀了。这些都可看出他的褊狭残忍。
可笑的是,后来他到处失败,一事无成,最后还是跑到许昌,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官了。他屡屡劝曹操不要杀人,从未想过他自己有权的时候,杀人也是不讲道理的。
他的这种行径,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但孔融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通过巫师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会说:“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杀人,杀的都是该杀的人,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禽兽,死有余辜。”
这是孔融真实的想法,也是后汉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想法,他们从哪来的道德优越感呢?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当然是来自于儒家经典。
但是这个儒家经典,严格地说,是经过他们自己改造的儒家。
和前汉不一样,后汉的儒生势力非常庞大,后汉的道德君子和伪君子比前汉要多得多,只要浏览过《汉书》和《后汉书》的人,都会得出这个印象。这个儒家,已经很难说是孔子的原始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