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传播战略
3287300000028

第28章 国家传播战略模式(5)

二、电子媒体时代国家传播战略模式

(一)国际广播的现状

在电子媒介时代,国际广播长期是国家对外传播的最主要手段。直播电视出现后,国际音频和视频广播成为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的电子媒介。

国际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通常由各国政府举办,为各自国家的内外政策服务,作为争取国际舆论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对外广播。国际电台总数有160多座,播出语种140多个;每周播音总时数为25000多小时,使用的短波和中波频率2000多个;总发射功率达到30多万千瓦,用于传送节目的卫星线路约有450。目前国际广播的总体规模还在发展。

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隶属于政府的,如“美国之音”,它是由美国政府国际广播局直接管理;一类名义上虽然是私营电台,但与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美国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最初是以私营电台的名义设立的,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其提供资金的消息被披露后,便划归国际广播委员会即后来的国际广播局,由国会通过政府预算拨款提供资金,但它们名义上仍是所谓“独立”的私营电台。BBC、“德国之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比较相似,它们表面上同政府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管理形式上属于私营的电台,但它们的设立和运作均得到了政府的倡导和支持。

不论是政府直接控制还是独立私营,西方国家从事对外广播的根本目的是为自己的对外政策服务。这些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都要接受外交部门的指导,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自由欧洲电台”认为,这是它向自由运动提供帮助的大好时机。1956年11月1日“自由欧洲电台”在广播中引用了艾森豪威尔的讲话:“美国业已准备对这个国家的新独立的政府提供经济援助,我们宣布并不要求这个政府采用任何社会私有制形式作为经济援助的条件,我们关心的是它的自由……”。相反,如果电台广播内容与国家对外政策发生冲突,就会失去所谓的“独立性”,遇到麻烦。2001年9月25日“美国之音”通过短波向全世界播放了长达4分钟的对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专访的节目,并将其讲话内容刊登在网站上,美国国务院为此十分恼火。没过一周,“美国之音”电台台长及领导主管的国际广播局局长便遭到撤职处理。

西方国家国际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时事类节目。主要包括国内国际要闻、新闻分析、时事报道和评论,是西方国家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节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一直为官方所重视。西方国家在选择这类节目时,除了考虑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不与本国对外政策发生矛盾外,重点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所谓“阴暗面”的东西和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与言论,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反共和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宣传。“美国之音”播发的社论最具典型性,直接宣布或解释美国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对外政策),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这类节目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和颠覆性,被西方国家视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有效工具。另一类是介绍西方国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专题性节目。这类节目虽然不像时事新闻节目那样直接宣传政府的政策,但其目的仍然是服务于本国的战略利益,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赢得其他国家民众对其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专题节目广播具有间接性和长远性。这类节目在制作上更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并尽量表现得友好、客观,以便取得听众好感,争取更多的听众。为此,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都播出语言学习、音乐类专题节目。

至于西方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时间,则比较灵活,常常在需要的时候增加广播时间、发射台和频道,特别在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或危机的时候。例如,1961年美国利用雇佣军入侵猪湾时,“美国之音”对古巴的广播由2小时增加到19小时,反复播送美国的官方声明和有关评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之音”集中52部广播发射机,使用80个频道对苏联、东欧国家广播,广泛宣传美国封锁古巴的情况,对古巴则是24小时广播。

世界其他国家为了对付西方国家国际广播中煽动性、颠覆性的宣传报道,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反宣传。这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利用自己国家的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揭露西方国家电台捏造的不实之词。二是提高自己国家传播媒体的水平,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节目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国内报道的公开性,杜绝西方媒体可钻的漏洞。例如,面对“马蒂”电台的挑战,古巴政府对媒体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增加了新闻报道量,推出了许多针对青年人的新节目。哈瓦那大学还设立了一所新闻学院,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政府媒体的质量。三是进行无线电干扰。许多国家都对不利于自己的国际广播进行过干扰。苏联在“冷战”期间曾随着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BBC、“德国之声”、“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西方国家的广播进行时断时续的干扰。在东西方关系缓和的气氛下,1975年夏天在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峰会上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曾达成协议,苏联和西方国家都停止对对方广播的无线电干扰,然而不久后,国际局势再次紧张,使这项协议墨迹未干便成废纸一张。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仍然继续采用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国际广播,吸引世界各地的听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对外传播能力,对抗西方广播,抵消其负面影响。

(二)国际广播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国际广播(包括国际电视广播)既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各国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各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及各国国家利益取向的变化,新媒体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广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广播政治属性日益强化,传播手段历经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断创新,节目境外落地成为国际广播核心业务,互联网在线广播发展方兴未艾,新媒体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国际广播越来越注重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加强实效传播等等。

1.传播阵地向现代媒体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广播的传播阵地主要集中在无线广播领域。无线广播以其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时效迅速、传播广泛等优势,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与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国际广播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互联网又使在线广播成为国际广播的新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了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优势的新媒体稳步发展,新的传播形式在国际广播领域不断涌现。

当前,世界主要国际广播媒体都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手段,积极开拓新的传播阵地。一方面,它们都已开辟互联网在线广播,将国际广播从传统的短波扩大到无地域限制的互联网。美国之音、德国之声、英国BBC、韩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日本NHK广播电台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多语种、多媒体网站,并已实现其全部语言的上网,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向全世界网民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在线播出节目累计超过2000小时。这些国际广播媒体还根据其国家对外传播总体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方针,采取了分层次发展的方式,突出母语和重点语种网站,实现多语种网站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国际广播媒体都在利用新媒体形态,增加对外传播形式,增强对外传播效果,同时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壮大自身实力。比如,英国BBC一直很注重新兴传播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力图掌控先进有效的传播渠道,构建并完善全球传播网络。韩国KBS也十分重视对新技术的跟踪和研发利用,不但成功开发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双向数字广播服务模式,还在积极研发和利用有关卫星直播、数字调幅广播技术等。

2.传播形态向多媒体方向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国际广播的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世界主要国际广播媒体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发展使用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在内的大平台,以统一调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增强传播实力。

随着当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正在向快速、高效、多渠道、无国界方向发展。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下,单靠传统的广播形态是无法生存和赢得竞争的,为此,世界主要国际广播媒体正在改变它们的单一媒介形态,走向复合型的多媒体形态,国际广播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传播理念向国际传播方向革新

全球化趋势凸显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全球化浪潮下,跨文化传播已日益普遍。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广播是为本国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但它们在“冷战”后更加强调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出现。而进行文化传播就必须使节目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符合对象国受众收听、收看习惯,适应对象国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和亲和力,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为此,西方许多国际广播电台纷纷采取措施,实现了从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理念的转变。

在具体做法上,为了扩大国际广播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传播大国,这些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增加发射设备,增强发射功率,强化短波信号的传送

短波信号传送是国际广播的传统手段,为使短波信号更清晰、传得更远,各国不断增添和更新设备。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各国对外广播所用的200千瓦以上的短波发射机由405部增至1183部,其中500千瓦以上的有229部。至1988年时,200千瓦以上的发射机增至1824部,其中500千瓦以上的增至600多部。此后美、英各国进一步投放巨资增添设备,到90年代时,其国际广播的发射能力又上了个新的台阶。

(2)通过境外建台、租机播放、互转节目、卫星传送等方式,扩大中波和调频的覆盖面。

美、英等大国历来在世界各地设立众多的发射台或转播台,传输方式既有短波又有中波。20世纪80年代后,各传播大国纷纷租用其他国家广播机构的设备播放节目,或者同其他国家广播机构签订协议,互相转播对方的节目。这些节目通常采取寄送录音带、电话传输、卫星传送等方式提供,然后在对象国用中波或调频播出,其效果比短波更胜一筹。90年代末,世界上有8个国家在国外建立了约60个转播台,至少有10个国际电台在国外租机转播,10多个国家的国际电台与外台互转节目。

(3)增加语种特别是亚、非、拉美各民族的语种和播音时间

目前美、俄、英、德等国对外广播的语种都在40种左右,其他国家的语种也在陆续增加。在播音时间方面,各国竞相开展24小时播音的“环球广播”(world service)。它的内容以新闻时事为主,滚动式更换,从而使新闻时效大大加强,影响力全面扩大。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英两国就分别开办了英语环球广播,70年代苏联用英语、俄语,80年代德国、法国分别用德语、法语开办。至90年代开办环球广播的国家已经有18个。

(4)采用最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特别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送节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广播机构纷纷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进行在线广播。受众可以随时在网上浏览、检索、接收,不仅能听到声音,还可看到文字和图片。有的国际电台还通过电子邮件向受众提供新闻。据2002年的统计,在互联网上设站的国际电台已有64个。另外国际广播的数字化也在积极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