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际艺术品贸易
3290700000012

第12章 国际艺术品贸易的定义及简史(11)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在经历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绘画之后,达利于1929年加入到超现实主义画家行列之中。1929~1930年达利发展出自己“偏执妄想式批判方法”,不仅将其应用于绘画之上,也见于他的艺术评论之中。这种方法需要有能力去感知形式和实体之间难以预料的雷同之处。1930年,达利和布纽尔拍摄了超现实主义影片《黄金时代》。往后的十年,他是超现实主义者对物体崇拜的领导者。达利的绘画表达出他在宗教和性欲方面的奇想,以及他对西班牙风景、妻子科拉和自己挥之不去的执念。代表作品有《自画像》、《欲望之谜、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内战的预兆》、《里加特港的圣母》、《原子的丽达》、《十字架上的基督》、《幻觉的斗牛士》、达利剧场美术馆的《高贵的沙龙》的屋顶部分等。

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恩斯特是达达派科隆支部的共同创办者,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精神病学,后来专攻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军队服役,1919年成为科隆达达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创作了一些拼贴画和照相蒙太奇,这些东西表明了他搞变形或搞物体双重性的天赋。1922年他定居巴黎,加入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之中。1941年他移居纽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作品在色彩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形象又经过精心设计,习惯性地造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1958年他成为法国公民。战后,他的作品在风格和技巧上都有所改变,色彩变得更加鲜明,充满热情和乐观的心情。在恩斯特的一生中,他多产,但有折中性,他对1927年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画家们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赛里贝斯》、《圣赛里拉(看不见的钢琴)》、《部落》、《贝壳花》、《洛普洛普代表一个年轻的姑娘》、《雨后的欧洲》、《波兰骑士》等。

琼·米罗(Joan Miro,1893~1983年),西班牙画家、陶艺家兼雕塑家,也是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一员。从1919年起,他在巴黎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与西班牙保持密切的联系。米罗早年的作品显示出受多种现代运动——野兽派、立体主义(他是毕加索的朋友)和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他与超现实主义保持联系。他一生的作品,无论是抽象还是象征,都忠实于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逻辑和理智中把无意识的创造力释放出来。1925~1927年间,他响应超现实主义自动性绘画的理论,创作了许多自发而快速画成的“梦”画。在这些画中,他开始发展出符号语言——以宇宙和性为题材,这是他后期许多作品的特色。米罗的作品间或自由,间或精密,有时两种极端汇合于同一幅作品之中。从1960年起,他的画一直偏向大型、单纯而大胆的抽象画,并高度创意地运用他个人独有的符号语言。米罗曾实验了各种不同的非传统性的技巧,如撕纸和焚烧。他对战后绘画——尤其是抽象性表现主义的影响颇为巨大。代表作品有《自画像》、《耕地》、《小丑的狂欢》、《荷兰室内之一》、《构成》、《坐着的女人之二》、《朝向彩虹》、《绘画》、《青色二号》等。

安德烈·马松(Andre Masson,1896~1987年),法国画家、雕塑家,与超现实主义有关系。马松最初受立体派的影响,自1923年起,经常加入到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群,一直到1929年。马松的作品风格曾经多次转变。他受哲学和神话的影响,专注于以象征方式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感情的急迫性。他的作品常充满情欲和暴力。他曾从事雕塑和超现实物体的创作,曾为书籍作插图,以及为舞台设计布景和服装。代表作品有《错综》、《迷宫》等。

伊夫·唐吉(Yves Tanguy,1900~1955年),法国出生的美国画家。1923年受画家乔治奥·德·基里科的影响,决定潜心钻研作画,1925年加入到超现实主义团体。唐吉完全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早期作品显得天真质朴。1939年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与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凯·赛奇结婚。他成熟的作品由想象的风景中引人回忆起真实的景物,如海滩、沙漠、海底等。他的作品结合现代、抽象以及学院派风格而为人所称道。代表作品有《缓慢的一天》、《睡眠的速度》等。

罗伯特·马塔(Roberto Matta,1912~2002年),智利画家,主要活动于巴黎、意大利和美国。1934年他在巴黎事务处学习建筑学,1937年加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团体,并于1938年开始作画。1939年移居纽约,在那里,杜尚、恩斯特、唐吉及勃列东等人对他的作品造成很大的影响。马塔个人的超现实主义标记,在于他早年画出千变万化的梦幻世界中的物体形态。1940年中期左右,他的画中开始出现受折磨的人物,此后这类人物一直盘踞在他的作品之中。代表作品有《预知》、《名声显赫的分母》等。

雷内·玛格丽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年),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后一直住在布鲁塞尔。玛格丽特早期受立体派、未来派及纯粹主义的综合影响。1925年他深受基里科的影响,并因此放弃自己早期的风格。他将突兀、不合理的物体并列,同时营造一种安静、近似恍惚的气氛,借此表达他对神秘世界的感觉。与达利不同,玛格丽特不以绘画表现个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讽刺,还有一种机智论辩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1943~1946年,他采用印象主义的画风和颜料。1947年冬到1948年是他所谓的野兽派时期——他画了一系列色彩强烈、意象怪异的杰出作品,批评家对于实验性的作品反映一般都不佳,于是他又回到他所熟悉的风格。玛格丽特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代表作品有《夜的意味》、《袭击》、《白纸委任状》等。

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94年),比利时画家。最初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作画,后来受到基里科和马格丽特的影响而改变风格,此后就很少再变动。德尔沃被经常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他从来都不是这项运动中真正的一员。他绘画的特征是,幻觉式的风格和梦一般的意象;裸体或穿着少许衣服的女人,在不可能存在的建筑物场景中,寂静而面无表情地移动着,有时会有穿着体面的男士加以注视,这些表面上非常宁静的画面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性紧张气氛。代表作品有《危险美丽女人的村庄》。

汉斯·贝尔摩(Hans Bellmer,1902~1975年),波兰籍法国画家,因其作品的色情性而出名。1938年他定居巴黎,战后他转向蚀刻版画的创作。贝尔摩是一位天才的带有哥特式想象力的书画印刻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游戏》等。

乔治奥·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年),意大利画家,创办了形而上画派,并且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有着极重大的影响。基里科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受到过勃克林作品的影响。1900~1910年,他在意大利绘制了第一幅“谜一般”的画,通过其荒凉的空间、不合逻辑的阴影传达出一种奇怪而又不安的气氛。1917年,卡拉加入他的行列,并创办了“形而上画派”。这个画派的教义,由基里科提出——将目标放在对艺术的合理化。虽然这个组织的寿命并不长,但是基里科对对绘画的观念,对超现实主义画家(如达利和恩斯特等)有很深远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他搬到罗马,对“形而上画派”起了厌倦之心,开始对画面上所呈现的技法和如何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有了新的专注。此后,基里科又回到早期制作复制品或模仿画上面。代表作品有《一个孩子的大脑》、《秋日的午后》、《意大利之地》、《放荡浪子》等。

阿尔伯特·贾可迈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年),瑞士画家和雕刻家,是印象主义画家乔凡尼·贾可迈蒂的儿子。他在日内瓦当过一年艺术学生后,便在意大利旅游。1922年定居巴黎,之后在雕刻师布德尔门下受业。由于受立体主义、非洲和赛克莱底斯群岛艺术的影响,他在1925~1929年间的雕塑变成半抽象形式,不是简单、紧密、牌匾形状,就是复杂、开放、箱子形状的结构。他经常在超写实的作品中,蕴涵动作,有些是实际的行动。1935年,他决定追随自然,因此脱离超写实团体。此后,他的主题只有从“真实”世界取材——最主要是单独的人类和全身或半身胸像肖像,主要以模特儿和过去的记忆为主。此后,他所有雕像的表面都有深深的刻纹。唯绘画和素描方面,人物形体慢慢地有了较多的线条轮廓,许多人物是正面描写,有时带有环境背景,以挖深斑驳的表面或削薄的侧影来表达肉体的衰弱。代表作品有《杰纳特的肖像》、《行走的人之二》等。

乔治奥·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年),意大利画家兼蚀刻家。1918~1920年间,莫兰迪受到卡洛·卡拉形而上画派的影响,这些画精确地描绘出物体的轮廓,极端的形式化与视觉上似是而非的论点相结合,即构成它们的形而上成分。在莫兰迪以后的创作中,特别专注于静物画,他将单纯的物体理想化,但不扭曲其原形,因此在小规模的画中呈现出浑厚的气势。莫兰迪走的是一条坚定不移的道路,和当代艺术界完全隔离。他一辈子都待在波隆那,甚至从未离开过意大利。代表作品有《静物》、《静物》等。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年),法国画家。他出生在一个波兰贵族家庭,父母都是画家。巴尔蒂斯从没接受过正式的训练,但他从小就有绘画天赋,且受到勃纳德和德瑞的鼓励,而且诗人瑞纳·玛利亚·瑞克(Rainer Maria Rilke)也对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从1930年开始,他对那些唤起了性意识的青春少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常采用倦怠、有很多的内景来描绘(如《卧室》)。尽管他大半生在巴黎郊外度过,避开外界的烦扰,但他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山》、《穿过圣·安德商业小区》等。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年),法国画家兼雕塑家。1916年开始接受画家训练,但直到1942年才成为全职画家。代表作品有《醉汉的风景》等。

让·弗特瑞尔(Jean Fautrier,1898~1964年),法国画家。弗特瑞尔的一生远离任何艺术组织和运动,其作品很难被归为哪一类,尽管他常被看做“无形式艺术”的先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系列画《人质》,其灵感来自于对战争的恐惧。在这些作品中,他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技法。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一些平版印刷品。代表作品有《开腹的人》、《人质》等。

尼古拉·德·斯德尔(Nicolas de Stael,1914~1955年),法裔俄国画家。出生于彼得堡,1919年移居波兰,1922年,父母双亡后被送到布鲁塞尔抚养,之后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后前往荷兰,在那里他受到伦勃朗、维米尔和荷兰其他画派的影响。随后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北非旅行,1943年定居巴黎。他认识了勃拉克,并在莱热门下学习,之后,作为巴黎画派杰出的抽象派画家而享誉世界。斯德尔的画以亮丽的色彩而出名,这种技巧通常依靠调色刀将颜料一层层涂上去。其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作品,构图多为抽象或几何图案。渐渐的,抽象的形式比较放得开,而不局限在图案上。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的静物、人物及海景都有了象征性的内容。代表作品有《海鸥》等。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年),法国画家。克莱因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作品却令人激赏。他生于尼斯,仅接受少许学院教育。他以一系列单一颜色之画而崛起,这些颜色开始涂得很厚,然后再慢慢予以顺平。他认为最有意思的颜色是蓝色,因此他有许多蓝色作品。他一向反对学院派,他的兴趣很快扩展到表演艺术。1958年在巴黎的一场秀,他只展示了一面空墙壁。第二年,他完成他的人体测量学,在一位观众和模特们的裸体上,涂上蓝色,再用空白画布包裹他们,以留下痕迹印记,这是透过身体的行动艺术。代表作品有《单一的青色》,《无标题(IKB-75)》等。

阿斯哥·乔恩(Asger Jorn,1914~1973年),丹麦画家、雕刻家和陶艺家。乔恩的一生大多活动在巴黎。1937~1953年,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他的作品脱离受纯粹主义的影响而转向超现实主义。1948年他组织“眼镜蛇艺术群”。他成熟的作品在轮廓及抽象方面有更敏锐的视野。代表作品有《巨人之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