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际艺术品贸易
3290700000045

第45章 中国传统画简介

中国绘画的发展年代久远,从近世纪考古发掘中发现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的技巧比较成熟的两件帛画说起,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帛画用细线描成人物形象,略加彩色,这是以后一切中国画表现的基本方法。

汉、魏、西晋以来,我们从壁画、漆画以及传世的一些卷轴画中看到了中国画艺术造型、技法等逐渐发展的情况。那时题材仍以人物故事画为主,比较复杂的构图,精练流利的线条,浓丽丰富的色彩,在西汉《轶侯家属墓主生活图》和传为东晋顾恺之画《女史箴图》等作品中可以略见一斑。隋、唐之间,山、水、树、石画还处于比较古拙的状态,但已开始脱离专作人物画的背景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画料,著名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以及为宋元以来人们所特别推崇的王维等人。中、晚期以来,则渐趋成熟完美。人物画继续在技法上有新发展,最著名的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肪等人,他们各有自己的风格,为后世新崇仰。其他如韩干等人则以画马、牛著称。

五代、十国时,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和南唐的董源等,专心致力于山水画,皱染技巧有了极大的发展,能够较好地描写山川四时朝暮,风、晴、雨、雪的不同气象,使山水画逐渐发扬光大。人物画在南唐时期也是很兴盛的,顾闳中、王齐翰、周文矩、卫贤等人,画法精细完美。北方的胡环、西蜀的贯休,又各有专长和不同的风格。前者善画“番部”人马,后者则以画罗汉著名。花鸟画在那时也开始繁荣起来,以“落墨花”著名的徐熙,代表着江南的画派,可惜遗迹早已失传。西蜀黄筌是一位和徐氏并称的代表画家,其精细艳丽的画风,一直传布到北宋的画院里去,成为一时的规范。

北宋初年,中原地区的画家继承而又发展了荆、关一路的山水画,以李成、范宽为最著名;李成清劲,范宽雄伟,各有传人。李成传派更广,著名的有郭熙、许道宁、王诜等人。燕文贵近范宽,但画风变得纤细些。另有来自南唐的僧巨然,则继承董源,专画江南平远山水,所谓“淡墨轻岚”,自成一体。界画——楼台殿阁,以郭忠恕为最有名。武宗元的道、释人物画,远追吴道子,时有“小吴生”之称。花鸟画初期有黄派传人——黄筌的儿子黄居,后有崔白,又以生动活泼,改变陈法,突破了前人。李公麟,善画人物故事、佛像,又长于画马,早年学吴道子,又广泛地追学唐、五代各画派;晚年自出新意,笔法纵逸,描写入神。文同,擅长画竹子,后来的墨竹画之盛行,是从文同开始的。苏轼的作画,古木竹石,简练潇洒,又拈出“不求形似”和“文人画”等说法,在画坛上引起了很大影响。宋徽宗赵诘,最喜爱绘画,他扩充了皇家画院,提高了画家们的地位和待遇。张择端、王希孟就是杰出的人才,《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更是两幅惊人的不朽杰作。

南宋年间(包括北方的金国),米友仁、杨无咎、王庭筠多作山水、梅竹等,笔法洒脱,推陈出新;画后往往自己加以诗文题跋,从此形成了诗、书画更密切结合的风气。南宋初期画院供奉画家,大都来自北方,如李唐、苏汉臣等人。又有赵伯驹擅长工整而带文人画风格的青绿山水。李唐的人物山水,上追李思训,掺和范宽,又自成一家,成为当时画院中画家的领袖。刘松羊、马远、夏圭继起,和李唐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刘画工整,马、夏之作或简劲或苍率,趋向又各有不同。人物画家有陈居中、李嵩、梁楷等。陈、李比较精细,梁楷则以水墨粗放见长,他的简笔接近了文人画派。后来的僧法常等和他很有相像之处,并且一直影响到元、明两代的一部分画家。院派花鸟画大都描写得精工艳丽,细腻生动。代表画家有林椿、李迪、吴炳等人,传世以小幅、扇居多。阎次平则以李唐变出,且以画牛著名。晚期在士大夫画家中,以画人物或画马著名的,有牟益、龚开等人;陈容的墨龙,则又是十足的行家了。赵孟坚、郑思肖的墨花、兰竹潇洒简易,开了元代赵孟踾墨兰竹的先路。他们几乎全用墨画,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元朝皇家不再设立画院,仅有少数人像刘贯道等在宫廷里画肖像,画法继承南宋院体。赵孟踾是元初士大夫画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他托古改制,一扫宋代晚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他的作品有几种面貌,人、马师唐人,也有学李公麟白描的人物佛像画。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后来转入董源、李成、郭熙,则以水墨为主。古木竹石又发展了苏轼、文同的传派。他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大大扩大了“文人画”的影响。

元代山水画,很多是他的传派或支流。他的儿子赵雍,学他的人物、鞍马等画,可称嫡派。元代山水画,以黄公望为首,他继承而又发展了赵孟踾的传派。有浅绛、水墨两种画法,浅绛浑厚圆润,水墨苍率披纷,境界高旷,笔墨潇洒,更超出于赵孟踾之上。吴镇、倪瓒、王蒙,与黄氏并称为“元代四大家”。吴镇、王蒙师董、巨,倪瓒兼拟荆、关。其中,除了吴镇有时还带有宋代的湿润旧法以外,大体都改用干笔钩,以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面貌,达到了文人山水画的新高峰。受赵氏影响而趋向李、郭一路的山水画家,则有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人。盛懋和赵氏父子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受黄、王等人影响的山水画家,则有陆广、马琬、赵原、陈汝言等人。钱选、高克恭,在元初与赵孟踾齐名。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学大小李将军,但笔法生拙,自成一派;高克恭则以云山著名,他从米派变出,更掺李成、董源,多作设色画,和米友仁的墨戏又有所不同。元初人物画,除了刘贯道、赵孟踾以外,任仁发亦闻名于世。他也善画马,画法工细,颜色妍丽,但传派不广。白描人物画则有王振鹂、张渥、卫九鼎等,上溯李公麟,另成一个系统。

王绎更是以肖像画闻名于世。王振鹂还擅长工界画,用笔细密,不设色,是他的特点。学他的有李容瑾等人。元代花鸟画大都用墨画,如王渊、陈琳、张中等,笔法简练、工整而不细密;变宋启明,与山水画有相同的趋向。墨竹画更盛行于世,从李容瑾到柯九思、顾安等人,源出文同,都是专门名家。其他一些山水画家也大都兼画竹、石,最著名的有高克恭、赵孟踾、吴镇、倪瓒等人。李容瑾又善勾勒竹,画法精严。王冕善画墨梅,继杨无咎之后,自成一家;也能画飞竹,勾勒而不设色,别开生面。明初王绂、夏氏的画,还是元人的余波。王绂山水近吴镇,倪瓒墨竹近顾安。夏氏是王绂的学生,更以墨竹专称,长卷巨幅,变化万千,当时名闻海外。明代不设画院,但也召集了许多画家到宫廷里,有“直仁智殿”、“直武英殿”等职称,为皇家服务。

永乐到弘治年间,在内廷供奉的画家,大都继承南宋院体传统。初期人物山水画家,以戴进、倪端等人为最杰出。花鸟画代表人物则有边景昭等。继成化以后,王谔号称“今之马远”。吕纪的花鸟画,也可以媲美边氏。此外如林良、吴伟等以水墨放纵的画派,突破了“院体”陈规。吴伟又称“江夏〔湖北〕派”,传布广远。正德以后,因为皇帝不再重视倪端,山水画家因此而衰落,很少有知名的供奉画家了。弘治到嘉靖年间,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大家”,名震一时。沈、文擅长山水画,掺和董、巨、赵(孟踾)、王(蒙)又广泛追拟宋元各家,自成一格。唐、仇师周臣,远法李唐、刘松年、赵伯驹,工人物画,与沈、文抗衡。文徵明的门生子弟极多,杰出的有陆治、钱谷、文伯仁等人。陈道复也是文徵明的门人之一,中年后画法比较放逸,又喜欢画水墨花卉,别开生面。徐谓继起,更加狂纵,泼墨淋漓,一直影响到清,余波到现代未歇。周之冕花卉,多作勾花点叶法,介于陈道复、陆治之间,万历年以后到清初,他的传派亦很兴盛。墨梅,墨兰,另成一个传统,从正统到明末,有陈宪章、王谦、文徵明、陈元素等可称为代表作家。

董其昌号召学董、巨、黄,重整文人画派旗鼓。一时有所谓“画中九友”:程嘉燧、李流芳、王时敏、王鉴、邵弥、卞文瑜、杨文骢、张学曾,虽然不是董氏嫡派,但大都受其影响,支流繁衍,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整个画坛。宋旭、赵左、吴振等人,号称“苏松派”和董氏的“华亭派”,若即若离,另成一系。嘉兴的项圣谟,追学宋元,独创一格,能够不为“华亭派”所笼罩。陈洪绶以画人物见长,与北宋的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人物画到此另有新的发展,成就在稍前的丁云鹏、吴彬等人之上。曾鲸以肖像画创立新面目,他的弟子很多,一直影响到清代。清初山水画派很多,如新安(安徽)、金陵(南京)、娄东(太仓)、虞山(常熟)等处各有名家,风格各自不同。新安以僧弘仁、查士标等为代表作家,和汪之瑞、孙逸,称为“新安四家”,偏于学倪云林一路。

金陵的龚贤,以墨法见长,自成一家。其他如樊圻、高岑邹、吴宏、谢荪等人,离合宋元,另立门户,并称为“金陵八家”。娄东王原祁,继承祖风,宗法黄倪;虞山王翚学前人,号称“画圣”;娄、虞二派,声势最盛,传布最广。雍正、乾隆以来无论士大夫画家以及内廷供奉们,大都奉为圭臬,一直到晚清还未衰歇。同时,僧髡残、僧原济的山水画,别开生面,雄奇纵逸,后世并称“二石”。朱耷山水,源出董其昌,变为崎险;水墨花卉,更为新奇有趣,超过陈白阳。青藤花卉画在康熙年间,又兴起了恽寿平的轻清秀丽的常州画派,一时传布也很广远。再变而为华喦、邹一桂,华取其轻逸,邹得其妍丽,各具一体,但以华的成就为高。华兼工人物、翎毛、山水,有粗有细,工写两种,兼学陈洪绶、元济和罗聘。当时有所谓“扬州八怪”的金农、汪士慎、黄慎、郑燮、高翔、李方膺、罗聘、李等大多放纵不羁,有些近乎朱耷元济的传派。金农、罗聘为师徒,另有特色,人物、山水、梅花,古拙生秀,风格独创。同时扬州的画家很多,如善画工笔楼台的袁江、袁耀,可谓“继起继学”,因为界画到清代,作者非常之少,几乎断绝。

肖像画在康熙年间,以禹之鼎为最有名,而丁皋又是乾隆以来的杰出画家。西洋画法与中国画法的融合,在雍正、乾隆年间,曾一度流行在宫廷中,尤以郎世宁(意大利人)为最有名。他擅长肖像、人物、花鸟画,别开生面。当时,如意箱中的供奉们受其影响者亦不少。咸丰、同治到光绪年间,任熊、任颐的人物花鸟画,从陈洪绶一派变出;任颐晚年,另为粗率简逸,名噪一时,有“直派”之称。其他如僧虚谷、赵之谦、吴俊卿的花卉画,也都是新奇放纵,或绚烂浓艳,改变了嘉庆、道光以来主流衰弱无力的画风,超越前人的成就,结束了清朝三百年的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