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贾木许作为低成本制作者,他将影片拍出了特有的韵味——冷漠疏离的意象、漂泊流浪的情结。自成名以来,吉姆·贾木许一直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高度独立”从这几个“坚持”中可以看出:第一,他始终不曾向好莱坞靠拢,所有作品均是低成本、非好莱坞资金拍摄。而并非像其校友斯派克·李等人以一部独立电影成名后,便进入好莱坞体系拍片。第二,他坚持独立制片界以导演为核心的精神,编导合一,固定班底,对影片主题、美学有统一风格。第三,为防止投资人擅自改动自己的作品,他甚至在合约中坚持“底片所有权”。
吉姆·贾木许曾说过:“我不是真正的导演,像斯皮尔伯格那些人才是。我拍电影只是为了跟朋友旅行、共事。”吉姆·贾木许身兼乐团主唱和键盘手,他认为独立电影就像摇滚乐,有话即说,情绪宣泄。
吉姆·贾木许的代表作品有:《长假漫漫》(Permanent Vacation,1980)、《天堂陌影》、《法外之徒》、《咖啡和香烟Ⅲ》、《地球之夜》、《离魂异客》、《马年》(Year of the Horse,1997)、《鬼狗杀手》、《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s,2005)等。
吉姆·贾木许的电影具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吉姆·贾木许对电影主题有一贯的追求。别人的电影总是在探讨平行线的人生如何交会而发生改变;吉姆·贾木许却从不迷信邂逅和了解。他的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相遇后,仍是陌生人。因为人生注定寂寞;也许有伴,但寂寞依然。破除对世界的无谓妄想,清醒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吉姆·贾木许要告诉大家的。《鬼狗杀手》里的杀手鬼狗做事从不跟人商量,反正想干就干。贾木许只相信,寂寞是坚持的唯一方式。
吉姆·贾木许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导演。他非常珍视拍片时的意外。如果天上下了雨,他就会将拍摄计划改为雨景。将控制不了的东西变为电影的一部分,吉姆·贾木许乐于如此。另外,他还以擅长使用非专业演员而出名,“各种来源的演员带来不同的演法,各人疯狂地自行其是,全挤到一起来了”。
吉姆·贾木许的电影节奏非常缓慢,这是其一贯特色,也是其不迎合观众、特立独行的标志。即便是杀手杀人诸如此类之事也是慢条斯理的。
下面以《鬼狗杀手》为例,剖析吉姆·贾木许独特的电影思维:
影片讲述的是看书自修武士道的杀手鬼狗践行武士道精神的故事。主人公鬼狗的出场,伴随着武士道的旁白。环境的交代暗示鬼狗的身份,虽然观众还不知道他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鬼狗开车去工作——杀人。伴随着Hip-hop黑人流行乐,鬼狗开车在路上行驶,导演用了一些“笔墨”描绘都市的夜景,这样整个影片的节奏缓慢的基调便定下来了。一般以杀手为主人公的商业片为了吸引观众,开头便是热闹的枪战。反商业片模式,奉行独立精神,是独立电影制作者的自觉追求。
对杀人场面的处理,吉姆·贾木许做得比较简洁:
镜1.(特写)一把枪放在桌子上。
镜2.(特写)电视机正在播放卡通节目。
镜3.(全景)一女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瞟了一眼。
镜4.(全景)一个男人坐在床上看电视,男子背对镜头。这是女孩的一个主观视点,根据视线匹配的剪辑原则。
镜5.(近景)女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镜6.(特写)电视机正在播放卡通节目。
镜7.(近景)女孩又瞟了一眼。
镜8.(中景)男人回头看了女孩一眼。
镜9.(近景)女孩面无表情的脸。
镜10.(中景)男人要女孩再喝点红酒。
镜11.(近景)女孩说不想喝,却伸手去拿什么。
镜12.(中景)男人面无表情地看着女孩。
镜13.(近景)女孩伸手拿酒喝。
镜14.(全景)女孩喝完酒后,将酒杯放在桌上,并将一本《罗生门》扔在地上。
镜15.(特写)书被扔在地上。
镜16.(近景)女孩似乎有点生气的脸。
镜17.(全景)男人转头看了一眼扔在地上的书。
镜18.由书的特写摇到鬼狗的持枪近景。鬼狗的出现由书引出,过渡比较自然。
片中有许多鸽子飞翔的镜头,伴随着音乐节奏,令人感到莫名的欣喜。在沉闷的节奏中,非叙事而带有感情色彩的镜头就显得很有味道。再如,街头的黑人唱着Hip-hop,鬼狗与灰狗的对视,伏击时的啄木鸟,等等,都使影片让人觉得一种另类的感觉。因为另类,吉姆·贾木许方才是“吉姆·贾木许”;因为另类,独立电影方才有生存的空间。
卡通化的杀戮,唯心的武士道训诲,拼贴成崭新的侠客诗篇。在动人心魄的黑人音乐中,主人公鬼狗一意孤行,成全了他那套信仰的执著悲壮。吉姆·贾木许显然是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启发,立意重塑被认为不能再存在的古代武士道理想,将独行杀手故事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进行了片面嫁接。
2005年,吉姆·贾木许执导的《破碎之花》获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导演拍摄该片的意图,完全是向法国著名导演让·厄斯塔什致敬。而影片本身则是讲述关于男女之间的一些微妙的感情故事。主人公一直在怀念他失去的东西,而导演却并未在影片中点透失去的是什么。吉姆·贾木许不是一个太重情节的导演,《破碎之花》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它的人物比情节更重要。导演自己甚至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这就是吉姆·贾木许的风格——更注重微妙的细节,而不是大的情节驱动。影片中的这个角色的确有些萎靡不振,而这种萎靡来自某种能力的退化和技巧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影片是个心理侦探故事,它会时时勾起人们的好奇。事实上,比尔没有太多的台词,基本上从头到尾被这些女人搞得很惨。而且,作为男人,与过去的情人见面是件很难的事情,你会被她们曾经受到的伤害和你所传递的爱触动,甚至无法自拔。
(二)科恩兄弟(Joel &; Ethan Coen)
哥哥乔·科恩(Joel Coen)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弟弟伊森·科恩(Ethan Coen)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兄弟俩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苏达州寒冷而漫长的冬天造就了这对电影奇才。他们不得不待在屋子里观看了大量的电视剧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片,并与儿时的玩伴用8mm摄影机做了大量实践。1984年,兄弟俩的处女作《血迷宫》(Blood Simple.)问世,立即在纽约独立制片界受到瞩目。1992年,科恩兄弟凭借《巴顿·芬克》一片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巴顿·芬克》的叙事紧凑连贯,故事充满智慧,表演酷肖逼真,尤为突出的是,影片对好莱坞经典及其代表的主流文化的背叛。1996年的《冰血暴》(Fargo)为科恩兄弟赢得了第69届奥斯卡奖七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2001年的《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让科恩兄弟和大卫·芬奇共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科恩兄弟拥有影片的最后剪辑权,这就保证了导演构思的实现和影片的独特性。
科恩兄弟的代表作品有:《血迷宫》、《抚养亚利桑那》(Raising Arizona,1987)、《米勒的十字路口》(Miller"s Crossing,1990)、《巴顿·芬克》、《金钱帝国》(The Hudsucker Proxy,1994)、《冰血暴》、《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1998)、《逃狱三王》(O.Brother,Where Art Thou,2000)、《缺席的人》、《真情假爱》(Intolerable Cruelty,2003)、《老妇杀手》(The Ladykillers,2004)等。
1.故事
科恩兄弟的叙事方法基本上是经典的,但这种经典仅表现在结构上。他们基本上采用顺序叙事,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传统三幕式结构。
科恩兄弟善于编织故事,常使用一些自己习惯性的技法,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情节突变。科恩兄弟故事中的情节变化因素和进展的动力通常来自偶然性的人或事件。这也是其影片超现实意味和荒诞感的原因之一。这种手段的运用,除制造悬念外,还给观众造成惊奇和震撼。例如,《巴顿·芬克》前半部是讲述一个天才剧作家逐渐被好莱坞毁掉的故事。当其情人死在他的卧室时,影片就被恐怖、荒诞所笼罩,直至巴顿·芬克住的旅馆被墙上冒出的地狱之火所吞噬。《缺席的人》中,爱德杀害与自己妻子有染的戴夫的罪行已经被妻子糊里糊涂地顶替,同时妻子已经死在监狱中。可谁也没想到,曾诈骗他一万元钱的骗子淹死在河里。尸体被游泳的小孩子发现,于是检察官认定爱德杀了那个骗子。爱德最后被执行电刑。
科恩兄弟的故事中常有一些超现实的想法。如《巴顿·芬克》的结尾海滩一幕就亦真亦幻,令人匪夷所思。《抚养亚利桑那》中,麦克多诺把偷来的孩子还给亚利桑那家之后就做了个奇怪的梦。他在梦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并且带着儿女们来看望自己和妻子。《缺席的人》中,爱德出车祸以后,有一段似乎是其昏迷中的梦幻场景:他自己坐在家门口的廊檐下,清洁公司的人兜售清洁草坪的服务,已经死去的妻子多丽丝在外面回到家里坐下来喝酒,有趣的是,她命令沉默坐在自己面前的爱德:“什么也不要问!”
2.幽默
幽默与搞笑都是科恩兄弟喜欢的元素,同时也是他们喜欢与观众共同挖掘、欣赏的趣味。因此,科恩兄弟被誉为新一代的黑色喜剧大师。《缺席的人》中,爱德的车祸是由一个偶然因素引起的。爱德带着自己喜欢的女孩伯迪去见教授钢琴的大师。回来的路上,伯迪出于感激强行为爱德口交,于是汽车飞下山坡。这类科恩兄弟所偏好的黑色幽默,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
3.结局
科恩兄弟的影片与其他大多数影片最大的差别可能就在于结局。没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而是给人一种极不痛快、进而迷惑的感觉。《巴顿·芬克》结局处的海边美女是芬克自己的幻想,还是叙事上的嘲笑,令人不解。《抚养亚利桑那》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总是出现在幻梦中,有种玩笑的态度在其中。
4.人物
科恩兄弟影片的人物塑造极具功力。概括起来,他们的影片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十分夸张的类型化人物,这在其作品中占大多数。如《抚养亚利桑那》中,尼古拉斯·凯奇那强化夸张的表演、瞪大的眼睛都比较适合该片中那个多少有点偏执的前任小偷。科恩兄弟影片中的人物多少都有点夸张性和过分突出的质感,都有点怪怪的、不可当真的感觉。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也有给人以真实感、认同感的圆形人物。观众在《冰血暴》中看到的人物可能最具有这种质感,这在科恩兄弟的作品中也是很少见的。
不仅正反角色刻画出色,就连小配角也给人留下鲜明印象。比如精神有毛病的亚裔人,让人印象清晰。科恩兄弟似乎十分注意把剧中的小配角都饶有兴趣地刻画出来。《巴顿·芬克》中的前台小生、《缺席的人》中弹钢琴的小女孩伯迪,都是情节作用不大,但拍得比较凸现的角色。
另外,科恩兄弟作品有个非常希区柯克式的观念“无辜的人应受难”。《血迷宫》中的四位主人公雷伊、艾碧、马迪、威瑟便是一系列误会的牺牲品,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残杀而结果却毫无意义。《巴顿·芬克》中的戏剧家巴顿·芬克尽管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却无力写出一个B级剧本,而且自己的情人、朋友被无辜地一一杀害。
5.镜语
就视觉形象来说,科恩兄弟作品的第一特征是表现主义风格,也正是这种风格给他们的影片带来了现代文艺偏爱的黑色与怪诞。
从他们的第一部影片《血迷宫》开始,科恩兄弟作品的画面就显露出浓郁的表现主义特征。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木头分割的屋顶,划过画面前景的风扇,大面积明暗对比的画面和低角度仰拍的画面,无不给人一种极其紧张与不安的感觉。另外,私家侦探死去时两次使用他朝上看见洗手池管道形成的怪诞影像和欲滴下来的水滴,这表明科恩兄弟努力在寻找表现主义的构图。《缺席的人》中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十分明显。影片是黑白摄影,画面处理几乎将全部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特征都完美地体现了。戴夫被爱德杀死后,戴夫的妻子来找爱德。科恩兄弟将这场戏放在夜里,大光比的逆光、摇动的树影,整个画面显得异常冷峻。影片中的酒吧、监狱、店铺都是经常被栏杆、光影划分成尖锐、零碎的块面,人的脸也经常被导演精心地安排在光与影的交界处。
环境也是科恩兄弟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巴顿·芬克》中的旅馆和墙,《冰血暴》中的整个白雪皑皑的世界,《缺席的人》中的监狱、酒吧等都带有科恩兄弟作品那独特的风格,屋子常常是不规则的,高光下的审讯室看上去像是没有墙。在《巴顿·芬克》中,旅馆的墙总是湿乎乎的,墙纸总往下掉,好像墙上和天花板上要滴出血来。墙也是营造科恩影像世界的重要视觉图景。《血迷宫》中的天花板、屋子里大面积的落地窗都是比较可怕的视像。《缺席的人》中的墙及墙上的窗户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