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国电影艺术史
3291300000064

第64章 当代好莱坞(1990-2005)(14)

(10)乔赶到仓库,他指出橙色先生(卧底)是警方卧底。白色先生为了保护橙色先生跟乔展开枪战,最后橙色先生跟他坦白了自己是警方卧底。上面的结构是按照影片的叙事顺序排列,但如果按照被叙述故事的发生次序来排列则是:(3)、(7)、(5)、(8)、(1)、(9)、(2)、(4)、(6)、(10)。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昆汀也不想讲述一个孤胆英雄如何深入虎穴、勇斗匪徒的故事。相反,另外几位犯罪搭档的经历反而让作者更感兴趣,主要人物各自和交叉的活动就像拼图,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落水狗》展现的是一个需要独立记忆和经历的地下社会,他们行动的非法性让保守秘密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就像老大乔警告的那样,成员之间不能透露各自的真实身份和名字,那么对于影片来讲,以某个行动主体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就会显得落入俗套。于是,昆汀自由地发挥他驾驭多个故事角度的能力,在几大板块之间游刃有余。一开始,观众并不知道橙色先生是个警察内线,而且在剧中的某些人物(比如粉色先生)已经开始怀疑他的真实身份的时候,观众和白色先生一样都被蒙在鼓里。从表面上看,影片采用了所谓的全知视点,但在实际效果上,昆汀却又用这种板块结构颠覆了这种上帝视点的全知性,直到橙色先生开枪打死了金色先生,身份的谜底才真正揭开。但随着影片最后一声枪响,没人知道最后结局。

《低俗小说》同样是一部玩弄结构的电影。影片一共讲述了四个故事,而它们又被分成了几个段落。四个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其中只依靠文森特这个人物的出场来把他们串联起来。几个故事的组合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方法的自由和精巧。在经典叙事模式被发挥到极致的今天,叙事的革命当然不能避免。

如果按照故事段落讲述的顺序来结构影片的话,大概可以把《低俗小说》分成八个部分:1.(三)快餐店里,两个青年准备打劫。

2.(一)文森特和朱尔斯到公寓抢回钱箱并杀人灭口。

3.(五)酒吧里,黑社会老大马赛勒斯收买拳击手布奇。

4.(六)文森特到毒贩家购买毒品。

5.(七)文森特带老板妻子米亚出去玩。

6.(八)布奇赢了比赛却在逃亡途中跟马赛勒斯冤家路窄。

7.(二)公寓里的六枪奇迹,失手杀人和处理尸体。

8.(四)快餐店里,朱尔斯教育两个打劫青年。昆汀不愿追求一种格式化的叙事方式,在他的头脑里,陈规旧律都是垃圾废物,用一种具有渲染力的叙事方式将故事自始至终地贯穿起来,那就是他的方式。

叙事结构的变化与叙事角度的变化有时结合在一起。昆汀喜爱用一种复杂而又重合的结构,他把故事分成几段讲,而再次接上时常常有一小块重合,且常对前面的情节有新的发现或生出新的旁枝。例如开头和结尾两少年抢劫快餐店的两段和文森特、朱尔斯去公寓夺箱子的两段。这种结构给观众许多发现和思索的空间。它让观众在思想劳动的同时,对作者的天才机巧发出会心的微笑。另外,它还与影片中的一些电影语言结合发展出一种既有游戏趣味,又有魔幻魅力的本文。影片中的电影语言闪前剪辑与结构一起形成非常现代、活泼的风格。如文森特注射毒品的那一段:

镜1.(特写)装针管的包被打开。

镜2.(特写)注射后享受的脸。脸由暗部到亮部再到暗部,体现一种光影的变化。

镜3.(特写)针管装上针头。

镜4.(特写)打火机打燃。

镜5.(特写,叠化)烤毒品。

镜6.(中近景)文森特开车的背面。

镜7.(特写)针管注射到皮肤里。

镜8.(特写)针管充血。

镜9.(特写)注射后享受的脸。

在昆汀的作品中,作者的叙事能量被放到无限扩大的状态。由于观众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了解,昆汀便可与他们达成默契。因此,昆汀可以对常规叙事进行随意拆解,而不必担心观众会指责他的电影杂乱不堪,创作者的自由达到了惊人的发挥程度。昆汀在叙事的结构游戏里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快感,他发挥自己令人迷惑的才思,以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向观众和传统电影发起攻击。

(四)斯派克·李(Spike Lee)

斯派克·李,1957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1977年母亲去世之后,斯派克的朋友为了让他高兴起来,就试着经常带他去看电影。斯派克很快就成了电影导演贝托鲁奇、马丁·斯科西斯和黑泽明的影迷。但直到斯派克看了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的《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他才理解死亡是命运的安排。在祖母的资助下,斯派克拍摄了处女作《布鲁克林的最后拥挤》(Last Hustle in Brooklyn,1977)。1979年,斯派克从莫豪斯学院大众传媒专业毕业后,他开始在洛杉矶的哥伦比亚公司做短暂的临时工。同年,在祖母的资助下,他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习。1982年,斯派克从纽约大学毕业,获得了电影制作专业硕士学位。斯派克的毕业作品《乔的贝德—斯特伊理发店:绞头》获得了1983年奥斯卡金像奖学生奖,并被作为林肯艺术中心“新导演新电影”系列的第一部学生作品陈列,该作品也受到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睐。

之后,斯派克拍摄了一系列反映黑人生活的电影,并逐渐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他说:“我们必须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我对由那些白人来界定我们是谁感到由衷地厌恶。但我们无法责怪别人,只能责怪我们自己。”斯派克·李在20世纪80—90年代好莱坞塑造全新的非洲裔黑人形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好莱坞叙事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凸现出“黑人政治文化民族主义”的总体雏形,从这一点上讲,斯派克·李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创作高度。

斯派克·李的代表作品有:《校园迷乱》(School Daze,1988)、《循规蹈矩》(Do The Right Thing,1989)、《激情布鲁斯》(Mo'Better Blues,1990)、《丛林热》(Jungle Fever,1991)、《马尔科姆·X》(Malcolm X,1992)、《克鲁克林》(Crooklyn,1994)、《悬疑犯》(Clockers,1995)、《第六个女孩》(Girl 6,1996)、《公车长征》(Get on the Bus,1996)、《篮球天才》(He Got Game,1998)、《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1999)、《困惑》(Bamboozled,2000)、《第25小时》(25th Hour,2002)、《内部人士》(Inside Man,2005)。

斯派克·李的电影艺术特点:

其一,斯派克·李的作品多以黑人生活为题材,主要阐述种族内和种族间的各种社会问题。如《校园迷乱》展示了黑人社区里的肤色歧视。斯派克·李认为,黑人社会等级制度不是局部的现象,而黑人学校是微观化了的整个黑人社会。1989年的影片《循规蹈矩》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在布鲁克林贝德福德-斯特伊弗桑特生活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之间混乱而紧张的种族关系的故事。当暴力在一个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杀害之后爆发,电影变成了动用武力的呐喊。影片用了两段意思相反的引言作结:马丁·路德·金的“以牙还牙让人丧失理智”和马尔科姆·X的“我不反对在正当防卫的时候采用暴力,如果是正当防卫,我甚至不称其为暴力,我称它为智力”。但显然,斯派克·李是倾向于后者的。《循规蹈矩》以“不够英雄主义”而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败给了《性、谎言和录像带》。但是今天看来,它不仅是斯派克·李成为世界级大导演划时代的一部影片,也是黑人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1年的《丛林热》把种族、阶级和性的主题集中在社区居民对一个已婚的黑人建筑师和意大利裔美国女秘书的办公室“情”事的反映上。斯派克·李的下一部电影是关于黑人民权的积极倡导者马尔科姆·X。1995年,斯派克·李拍摄了电影《悬疑犯》,他又重新对非裔美国人社区面临的暴力和其他负面情形进行了阐述。

斯派克·李作为纽约电影人,也许在艺术上尚未准备好接替伍迪·艾伦,但是他却可以填补科斯塔·加夫拉斯和戈达尔在政治社会领域留下的空间,也能以其种族观点在艾迪·墨菲同马尔科姆·X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其二,斯派克·李的作品结构比较散,因为他想对社会问题作广泛的展示,因此派生出很多小枝节。如《丛林热》中菲浦的哥哥、黑人女知识分子、街头的黑人妓女等这些人其实对故事的推进毫无作用,但斯派克·李借菲浦的哥哥展现黑人社区的毒品问题;黑人女知识分子与女秘书的前任男友间尝试恋爱,这里探讨的是成功黑人女性面临的困境——由于没有足够的成功黑人男性与之匹配,再加上他们总是对成功的女性敬而远之,这些黑人女性便转向白人男性为对象。这种零散的叙事模式是为了对多个人物进行探索,不管人物本身是多么肤浅化和典型化。斯派克·李的论点在于社会而不是个人,他的松散结构是对经典情节观念的嘲弄。影片结尾出现的叙事分支,将画面定格在主人公内心充满痛苦地拥抱一个街头吸毒少年妓女上,表明他终于直面现实,不再以个人成就和跨种族调情来逃避他所属的黑人状况。再如《第25小时》中蒙蒂的两个朋友也派生出很多情节。蒙蒂的教师朋友和他的女学生的事使本来很灰色的故事增加了一丝喜剧色彩。

其三,斯派克·李的电影风格类似放慢的MTV,他娴熟地把握了流行音乐的冲击力,精通黑色夜总会的喜剧表演的语法,在严肃题材中也能给人以幽默。《丛林热》中菲浦的哥哥与他吸毒女友的打打闹闹,《出卖雄风》(She Hate Me,2004)里的男主人公疲于应对N个女人,《第25小时》中蒙蒂的教师朋友和他的女学生的事等等都能令人会心地微笑。标签似的“斯派克·李的娱乐场所”显示出其娱乐观众的本质,毕竟,没有娱乐价值的电影只是所谓搞艺术少数人的喜好。

例如,《第25小时》中蒙蒂的教师朋友和他的女学生在夜总会一场:女孩去洗手间,镜头跟摇,然后利用一个送酒女郎跟摇,摇到老师近景。然后,再跟着老师上摇。老师在洗手间亲完女学生后,走出来惊诧的表情,长时间的平移。这种运镜方法是斯派克·李惯用的手法。

(五)大卫·林奇(David Lynch)

1946年1月20日,大卫·林奇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米苏拉。1963年他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斯卡。这段历史在他的电影生涯中有重要影响,其电影的画面表现上都透露着浓烈的画面感和舞台感以及表现主义的痕迹。1977年,大卫·林奇根据自己动荡的生活以及费城贫民区的生活给他的启发,创作了历时五年的荒诞恐怖片《橡皮头》(Eraser head)。此后,大卫·林奇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创作。大卫·林奇曾获得美国电影学会(AFI)授予的艺术硕士学位(MFA),并在1986年以一部风格诡异的《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确立了自己在美国影坛的地位。1991年,大卫·林奇更以《我心狂野》一片获得了最负盛名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此后又于2001年以影片《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再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林奇先后获得各大电影节的奖项和荣誉。他的作品能如此广泛、热情地被赞美和接受,正表明了他的电影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可以肯定地说,大卫·林奇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

大卫·林奇的代表作品有:《橡皮头》、《象人》(The Elephant Man,1980)、《沙丘魔堡》(Dune,1984)、《蓝丝绒》、《我心狂野》、《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Fire Walk With Me,1992)、《妖夜荒踪》(Lost Highway,1997)、《路直路弯》(The Straight Story,1999)、《穆赫兰道》、《兔子》(Rabbits,2002)、《暗室》(Darkened Room,20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