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程序表演
一般来说,拍一部时间跨度长的戏,演员常常要从青年演到老年,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演青年的戏,然后再演老年的戏。但是拍电影或电视剧为了场景的需要,或者出于工作计划安排的需要,或者其他因素的需要,常常要打破剧中的时间顺序的安排,可能先从老年拍起,然后再倒过来拍摄青年时期的戏,演员就得先扮白发人,后扮黑发人。同样,要是拍摄一对夫妻婚前和婚后的戏,根据需要,也有可能先拍婚后感情破裂的戏,而后再拍婚前热恋的戏。
总之,这种反时间程序的拍摄方法,是适应电影的生产和制作的要求而采用的。因此,演员的表演也必须适应这种反程序的拍摄方式,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戏路、心理状态、形体动作、情绪变化,迅速进入新的规定情境,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不论是顺序,还是逆序,或者是无序,演员的表演都要做到随机应变,迅速进入状态。
3.无对象表演
在舞台上,一般在与对象谈话和交流时,对象都会在场,这样表演起来就比较顺当和自然,因为有对象在场和你交流,得到对方的回应,感情戏就容易倾泻出来。
拍摄影视剧与舞台上的戏剧演出的显著差别,就是常常需要进行无对象表演。例如先拍一个全景或中景的双人对话镜头,然后再拍一个人单独说话的近景镜头,这时对象已不在面前,可能到一旁休息去了。拍摄时你只能面对无人之处,或是导演伸出的拳头,或是面前摄影机的边框,没有对象,你还得当做面前仍然站着那个人,和他在交流说话。这种无对象交流的表演方式在影视拍摄中是会经常遇到的。戏剧演员和非职业演员,应该尽快适应和掌握这种表演方式,以便在银幕前能够应对自如。
4.在纷乱的环境中表演
戏剧排练和舞台上的演出都是极其安静的。没有外界的干扰,演员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演出上。
电影与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嘈杂的,有许多事情会分散演员的注意力。比如实拍前,化妆师要赶来给演员修妆,服装师要上前给演员整理衣帽,摄影助理为了测量距离,可能把皮尺拉到演员的鼻子尖下,灯光师又把曝光表在演员的脸上晃来晃去。开机时,摄影机的马达转动声等,这一切都会干扰演员的表演。
如果在外景地拍摄,围观群众指手画脚,熙熙攘攘,说笑声、议论声也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因此,作为影视演员,要训练和培养自己能在这种纷乱的环境中自如地表演,要能在乱中取静,排除各种干扰,全神贯注于表演,并能迅速进入角色,完成创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以上一些特点,除了演员本身要认识、适应和寻求自我解决之外,导演也有责任帮助演员尽快了解有关影视表演的特点,排除干扰,迅速掌握影视表演的诀窍,将人物形象在银幕上鲜活地体现出来。
导演与演员的合作,除了选择演员和指导演员演好角色之外,有时还会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在排练或拍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演员与角色有距离或者难以胜任,为了保证影片的艺术质量,有时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调换演员。
调换演员的原因,除了演员自身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导演在挑选演员时,由于时间紧迫,行动仓促,对演员情况了解不深入,把握不准确,加之判断上的失误造成的。经过排练和上镜之后,才真正发现了问题。
调换演员,会给摄制组带来许多困难,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比如要补拍镜头,延长生产周期,增加财务开支等。但是为了影片的质量,又不能迁就凑合,越拖延时间,损失越大;时间拖久了,再想调换就难办了,损失也无法弥补了。
导演调换演员,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做好工作,演员还是可以理解的。况且摄制组调换演员也是正常现象,并且有先例可循。但不管怎样说,都会给被调换下来的演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导演陈凯歌在筹拍电影《风月》时,对女主角如意的人选,曾经三易演员。他就先后换角这件事指出,其实最终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在谈到对最初入选的演员的更换时,他坦言,其实不是他想换这个演员,而是如意这个角色在告诉所有的人:这样做不行。是如意这个角色在排斥、在呼唤、在抗争。他说得很技巧、很得体,把责任推给角色,角色无法申辩,导演却得到了解脱。
据介绍,从开拍到决定换下初选的演员,这期间的拍摄时间共用了40天,拍下这个演员的镜头只有40个;如果拍下了200个,再想换演员就难了,损失就太大了。
后来换了另一个演员饰演如意,但又因合约的纠纷问题,只好又换成巩俐。可见调换演员在摄制组内也是时有发生和在所难免的事。
在国外,调换演员也是常有的事。希区柯克也曾在拍摄中途调换过演员,其原因是由于导演改变了对角色的构想。但当时有一些报刊对此做过许多猜测,认为演员之所以被调换停演,是由于和导演的意见有分歧。希区柯克解释说:“当我导演一部影片时,导演的是影片,而不是某个演员。”如果发现不能从一个演员身上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他通常处理这种情况的办法是付清演员应得的报酬,打发他走,然后再物色别的人选。
作为导演,恐怕谁也不愿意轻易调换经过自己费尽心机选到的演员。除非在毫无变通余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此种措施。如果演员的条件较好,还可以考虑采取另一种方式解决。就是让剧中的角色往演员的身上靠,以缩短和消除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差距。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伤害演员的情绪,又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也可免除再去花更多的精力重新物色演员,最为重要的是,仍然可以保证影片的艺术质量。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说:“如果我在选定演员后,发现这张脸不适于他所属的那个人物的心理状态时,我不会错误地强迫他去进入人物的内心;应该是‘人物进入演员的内心’。”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剧中的角色往演员的身上靠,不必更换演员。
我国导演吴贻弓在拍摄影片《城南旧事》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挑选饰演宋妈的演员郑振瑶后,发现她是个有文化的人,让她扮演一个没有文化的从乡下来的老妈子,在气质上总觉得有些距离,但又觉得演员的素质、演技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导演有些舍不得调换演员。
面对以上问题,导演该怎么办呢?他决定保留演员,改变原来剧本对人物的设计,重新把宋妈构思为一个在知识分子家庭中长期工作过的佣人,虽出身农民,生长在农村家庭,但由于长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工作,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总会接受知识分子的一些影响,得到一些文化氛围的陶冶,这样在宋妈的身上就会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一些文化的气息。
经过导演的重新构思和设计,剧中的角色便贴近了演员,缩短了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差距,使角色更符合演员的气质,终于使演员成功地塑造了剧中的人物,郑振瑶也因此获得了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奖。
以上的方法只能作为个别案例,可看做是导演的临时变通办法或权宜之计,它并不适合于多数演员,工作中还是要视演员的具体条件和剧中角色的实际情况而定。最为重要的是,要看导演的构思和设计能否变动,会不会影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妨碍导演对全剧的整体把握。导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调换演员也属正常工作,是合情合理的。
总之,导演与演员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要多沟通,做到互相理解、支持,形成一种默契的境界。最后,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完成好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表演艺术的特性?
2.导演如何发挥演员的潜力?
3.假如导演在拍摄中发现选错了演员该怎么办?
4.假如导演在拍摄时与演员因表演问题发生了矛盾,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