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3292500000062

第62章 无粮的土地

影片档案

出品:法国皮埃尔·布隆贝尔热制片厂1937年

技术:黑白35毫米有声

片长:27分

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

导演简介

路易斯·布努艾尔是以一个超现实主义者的身份开始他的电影创作的。布努艾尔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从小一直受到宗教和资产阶级的教育,但他成年后却成为了反教会和反资产阶级的先锋——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最初的两部影片《一条安达鲁狗》(1929)和《黄金时代》(1931)开创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之后他逐渐改变了创作风格,转向相对现实化的题材如《无粮的土地》(1932)、《被遗忘的人们》(1950),但在他其后的影片《比里迪亚娜》(1961)、《特丽丝塔娜》(1970)中,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仍然存在。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为布努艾尔赢得了1973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同时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它于1972年9月在巴黎公映,成为当年欧洲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

影片简介

《无粮的土地》是布努艾尔唯一的一部纪录片。影片拍摄于1932年。当时,布努艾尔已经拍摄完他的第二部影片《黄金时代》并脱离了超现实主义团体。影片的拍摄源于布努艾尔读到的马德里法语学院院长雷赫莱德写作的一份关于乌尔达斯的报告。这份报告所述及的乌尔达斯的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布努艾尔很大的兴趣。于是他决定拍摄一部关于乌尔达斯的纪录片。布努艾尔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朋友拉蒙·阿辛。阿辛答应说,如果他的彩票中了大奖,他就出钱拍摄这部电影。两个月后,阿辛的彩票真的中了奖。他兑现诺言,将奖金作为拍摄经费。于是,布努艾尔制定了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开始了《无粮的土地》的拍摄。

影片制作完成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影片所表现的乌尔达斯地区的贫困、疾病和死亡尤其引起了西班牙政府机构的不满,认为影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对西班牙不利的,对国家造成了损害。于是,西班牙的电影检查机构禁映了它。1937年,这部影片才在法国公开发行。布努艾尔认为政府和那些攻击他的人的态度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他说:那“些攻击我的人忽略了一些事实,正是我的影片把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带到了那里,把公路带到了那里,现在,那里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观。”①

内容简介

影片从一张欧洲的地图开始,随着层层的叠化,慢慢地聚焦到了距离西班牙历史名城萨拉曼卡不远的乌尔达斯。阿贝拉村是去往乌尔达斯的必经之路。这里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村子,在生活上对乌尔达斯有很大的影响。摄制组到达的那天,恰逢当地一个奇特的风俗活动。村子里当年的几位新郎们要将倒挂在街道上的活公鸡的头拽下来。然后,大家游行,吃鸡肉,新郎们给村民敬酒。

宴会后,摄制组继续前行,他们上了一座山,从山顶拍摄了乌尔达斯区域的全景。这里有52个村子,总人口达8000人。摄制组路经了十几个修道院,大多都荒废了。翻过这座名为巴多卡的山后,就到达了乌尔达斯。

摄制组进入了一个村落,远望去,新建的学校是这里最醒目的建筑。村中有一条溪水,是村民唯一的水源。学校的孩子大多是村民收养的孤儿。他们依靠收养孤儿赚取政府微薄的补贴。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同外界学校一样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有什么用呢?

在另一个村落里,几乎人人生病。摄制组遇到一个已经在路边躺了三天的女孩,但帮不上她。两天后,听说她死了。这里食物贫乏,只有马铃薯和豆类,还远远不够吃。情况稍好的家庭会养猪,但也无济于事。这里的野生动物只有山羊,羊奶给重病的人喝,但要吃到羊肉就得等山羊失足从山上掉下摔死。冬天,阿贝尔村民在这里寄存蜂箱,在运送蜂箱的过程中,蜂箱翻了,运送的驴子被蜜蜂蜇死。

村民们沿水造田。他们用石坝围地,又从远处背土。但这样造的田往往会因为洪水而颗粒无收,即使没有洪水,土里的矿物质也会很快流失,无粮的土地依旧无粮。而且为种田收集肥料也很困难。为了生计,村里无病的男人也会外出挣钱,但往往空手而归。

夏天,这里蚊毒严重,很多人因此病倒路边。在高地的村里,很多人患有侏儒病、白痴,病因主要是卫生问题和近亲结婚。

村里的一个婴孩死了,村民们都来吊丧。由于村里没有墓地,因此需要长途跋涉将尸体运送到远处。墓地里的十字架说明即便再贫穷,信仰和宗教观念也是无异的。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教会。

夜晚,村民们和衣而睡,有床的家庭是很少的。在路上,一个老太婆一边摇铃一边念叨着:要清醒,就要常想着死亡,为了灵魂的安宁,祈祷吧。

两周后,摄制组离开了乌尔达斯。

影片分析

一、现实的超现实

作为布努艾尔唯一的一部纪录片,《无粮的土地》同他其他的故事片作品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布努艾尔认为这部影片是同《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并列的他早期三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之一。②乌尔达斯的生存状况之所以激发布努艾尔的拍摄欲望,也显然同布努艾尔本人的兴趣点直接相关。作为对于乌尔达斯非同一般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再现,《无粮的土地》从这样的生活中所选择并展示的现象,大多带有明显的布努艾尔气息。

影片开始,在摄制组还没有到达乌尔达斯之前,解说词说明阿贝拉村对于乌尔达斯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就此作任何介绍,而是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一次极为特别同时又相当残忍的拔鸡头活动。镜头的使用也说明了拍摄者的兴趣所在。在阿贝拉村中的段落中,小景别镜头使用不多。其中,一个满景镜头给了一个普通住户门顶刻着的十字架和箴言,一个特写镜头给了小孩儿身上的宗教饰物,其余的几个特写镜头则全与拔鸡头相关。通过特写展示给观众的包括:倒悬在路中的活着的公鸡,拔鸡头的瞬间,头被拔掉后鸡的挣扎。其中拔鸡头的瞬间被两次用特写展示,成为这一段落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

接下来,在乌尔达斯地区,死亡继续出现。病死的小女孩儿,从山崖上跌落摔死的山羊,被成千上万只蜜蜂活活蛰死的驴子,最后段落中死亡的婴孩。对于死亡主题的表现可能是全片最多的。在影片的终结,摇铃老太太的一段话几乎是对片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的总结——要清醒,就要常想着死亡,为了灵魂的安宁,祈祷吧。

为了表现这些死亡,布努艾尔显然费了不少功夫,有时甚至不惜由摄制组来制造死亡事件。例如,山羊从山崖跌落的镜头的右侧,就明显能够看到开枪之后的烟火。上文提到的拔鸡头的特写,爬满蜜蜂的驴头的特写,由村民揭起布单拍到的死亡婴儿的面部,这些都并不是很容易拍摄的,拍摄前的策划和布置不容忽视。由此可见,这些具体展示死亡的镜头对于布努艾尔而言是多么重要。

这样的镜头表现和主题重复,同布努艾尔的其他故事片、实验片作品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虽然是纪录片,虽然是以现实为对象,但当影片将现实的生活压缩进这部27分钟的影片之后,其所传达和表现的事实,都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作者的印记。时间的压缩和短时间内的主题重复,已经使被表现的现实偏离了真正现实而走入了超现实。这是这部影片和同时代的乃至后世的纪录片作品最为重要的差别之一。

当然,虽然可以说影片通过主题重复的方式强调了死亡问题,但这远非影片的全部。宗教显然是仅次于死亡的另一个主题。同死亡一样,它也在布努艾尔其他影片中反复出现。影片同时涉及的教育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土地问题、粮食问题、疾病问题,也都是不能忽视的。

二、冷峻的形式

《无粮的土地》是较早的以独立的话外音解说词贯穿全片的纪录片。影片在首映时还是无声片,由布努艾尔本人现场进行解说。1934年,在法国,由影片后来的出品公司皮埃尔·布隆贝尔热公司为本片配音。我们今天看到的影片,在形式上由四个部分构成:1.音乐;2.画面;3.解说词;4.字幕。

字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它是影片立场最为鲜明,同时也最具感情色彩的部分。片头的字幕说明了拍摄的年代背景,乌尔达斯的贫瘠状况,是全片的开幕词,而片尾的字幕则写明是“总结(conclusion)”,明确地提出了反法西斯、反内战的政治立场。

影片音乐选取的是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乐》,这是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首交响曲,音乐厚重、沉郁、庄严、有力,为全片奠定了基调。从出字幕就开始的音乐已经传达出,这是一部庄重、严肃的影片。

解说词作为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这部影片最为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这部关于贫困和死亡的影片,其解说词非常简洁、冷静,解说者的语调控制也十分地平稳冷漠。通过这样的解说词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是极为客观的,甚至带有一些科学的、分析的意味。这样的近乎冷漠的客观态度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实的残酷感。

影片的画面由两种画面组成,第一种,就是摄制组在行程中实际拍摄到的镜头。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这些镜头又可以分为真实镜头和摆拍镜头。上文提及的山羊跌落镜头、揭起布单的死婴面部镜头等都显示出影片摆拍的痕迹。这些可辨识的摆拍镜头的存在,使人很难分辨影片中还有哪些镜头是摆拍的。当然,区分真实和摆拍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但这样的表现方式已经足以说明:严酷的“真实”只是拍摄影片的出发点和主要表现内容,而并非影片的全部。影片中使用的另一种镜头,是说明性的镜头,例如开始时的地图和在说明夏日蚊毒时使用的生物图片。这些镜头虽然不多,但在气质上它和影片所使用的解说词是一致的,它们所带来的科学的、分析的意味,使拍摄者和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被塑造成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深刻地表明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凸显当地的落后状况。

三、“是的,然而”的叙述方式

在由美国纪录片学者马·金德所作的关于《无粮的土地》的分析中提到,有人曾经指出,《无粮的土地》一片的叙述结构基础是“是的,然而”这样的句式结构。从进入乌尔达斯开始,这一叙述程式就在影片中不断重复出现,例如:是的这里有学校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毫无用处;是的收养孤儿可以赚取政府补贴,然而已经开始被禁止了;是的养蜂是他们的主要产业,然而蜂巢不是归村民所有的,他们只能在冬天采,蜂蜜还特别苦;是的他们也外出找工作,然而他们一无所获;是的他们能够沿着河流围地造田,然而会有洪水,矿物质也会很快流失;是的可以到山上采集肥料,然而那里毒蛇多;是的蛇毒不致命,然而治疗不当会化脓致死……凡此种种。重复的句式仿佛不断地提供出路,继而又证明这出路其实无非是死路,最终导向无奈和绝望。

(戴宇新)

注释:

①史料参考:《无粮的土地》,单万里著,《纪录电影分析》第59~62页,单万里、张宗伟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②《故事片大师的纪录片杰作》,暡美暢马·金德等著,林瑞颐译,《纪录电影文献》第261页,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