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3293100000038

第38章 网络时代的VOA:《全球之声》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挑战与启示(1)

邓建国

“你们做对外传播有困难,没有关系;我们来替你们传,但是传什么,得听我们的。”

——《全球之声》的实质

一、关于《全球之声》

《全球之声》(Global Voices Online)自称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全球公民媒介。它于2004年底由CNN驻北京记者站前主任Rebecca McKinnon以及Ethan Zuckerman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伯克曼因特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成立。在“全世界都在说话,你在倾听吗?”的口号下,《全球之声》现在跟踪世界16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内容(主要是博客内容),并选择其中“最有趣的”帖子由懂中文的外国人进行翻译和评论,提供给美国和西欧读者。其所谓“全世界都在听”中的“全世界”实际上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通过博客写作的众多网民,即所谓的“公民新闻工作者”(citizen journalists)。

根据其网站上提供的背景信息,《全球之声》的建立和发展试图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发现和链接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媒介内容(文字、照片、博客、博客和其他形式),唤起人们对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最有趣的对话和言论”的注意。

(2)通过向“公民新闻工作者”提供免费培训、网络教程和网络工具等,“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声音能够便利以及安全地得到表达”。

(3)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并保护“公民新闻工作者”报道本地事件和言论,而“不必担心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审查和迫害”。

由此看来,《全球之声》的政治意图是很明显的。

二、《全球之声》的影响力及其对中国的报道

《全球之声》诞生不到三年以来,由于其聚合的博客新闻内容的即时性、另类性和鲜活性,很快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全球之声》获得了美国Knight-Batten新闻创新奖,[2006 Knight-Batten Award Winners Advance Discovery,Participation,Transparency(http://www.j-lab.org/ba06finalistsrelease.shtml).]获奖理由是:《全球之声》“创新性地在人与新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Knight集团是《全球之声》的资助者之一——笔者注)。

根据2007年5月13日网站流量统计服务提供者Alexa的数据,《全球之声》网站(Globalvoiceonline.org)的全球排名为44332,而我国英文Shanghai Daily网站(Shanghaidaily.com)的全球排名是47034,排名显著低于前者。《全球之声》的国际受众竟然超过我国一个主流的英文报刊网站,可见其国际影响力之大。

笔者同样根据Alexa的数据,比较了2007年5月13日《全球之声》(GV)与Shanghai Daily(SD)以及China Daily网站各自读者的来源分布(前5名)。

总部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全球之声》网站的读者主要来自美国。这说明《全球之声》“为美国以及西欧读者了解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为传统媒体所忽略的新闻”这一意图基本上实现了,它对中国的传播确实到达了其想要达到的西方受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立足中国的、以向世界“说明和传播中国”为主要目的两个主要英文日报网站China Daily和Shanghai Daily的读者却主要来自中国。尽管仅凭以上数据无法完全说明这两个中文报纸所进行的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但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既然《全球之声》在向北美和西欧传播中国而且达到了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自然要提出的问题是:《全球之声》对以上受众传播了关于中国的哪些信息?

从一开始建立时起,《全球之声》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和人权状况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从内容上看,中国在《全球之声》的报道对象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据笔者统计,从2004年底成立截至2007年5月15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球之声》所翻译报道的“公民新闻”条数最多的,按来源地划分其前五名分别为:

中国(1589条)、俄罗斯(1006条)、印度(994条)、伊朗(822条)、尼日利亚(635)。可见《全球之声》似乎在集中报道中国“为传统媒体所忽视的各种声音”。

而这些“为传统媒体所忽视的各种声音”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声音呢?笔者统计了在以上同一时段,《全球之声》网站内容的分布,前9名为:

政治(4192条)、政府治理(2870条)、人权(1997条)、国际关系(1980条)、艺术与文化(1925条)、媒体(1733条)、历史(1701条)、战争与冲突(1630条)、言论自由(1589条)。很明显,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得知,至少到目前为止,《全球之声》主要在传播中国的、有关中国政治、政府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

《全球之声》的影响力已经为传统的世界主流通讯社注意到并被结合使用。如路透社早在2005年末就开始资助《全球之声》。2006年4月,路透社又为《全球之声》提供了一大笔赞助,并且与其建立了联盟关系。[Announcing Our Alliance with Reuters,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6/04/14/announcing-our-alliance-with-reuters/.]这笔赞助使《全球之声》有足够的资金来聘用更多的编辑和翻译以及提供各种培训。2007年2月22日,路透社更在其新推出的路透非洲新闻网(http://africa.reuters.com/)上结合使用了《全球之声》聚合的非洲各国的博客内容。[Launch of Reuters Africa-A new pan-African news and financial data website.http://about.reuters.com/pressoffice/press.releases/index.asp?pressid=2825.]在路透非洲新民网上,访问者可以看到一张非洲版图,点击其上具体国家的版图,即可以进入网站的该国新闻页面,而同时如果“最近”(可长至两个月内)有发自于或关于该国的博客内容,这些内容的链接就会显示在该国新闻页面的右上方,读者可以点击进入。在该页面上,路透社声明说其“不对来自于其网站外部的消息来源负责”。

对《全球之声》与路透社的合作,《全球之声》的创始人之一Zuckerman认为,两者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是一个“帮助路透,以及整个全球(传统)新闻媒体圈更好地理解博客等公民媒介如何影响传统媒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指出,博客提供的信息、观点和视角能够很好地补充传统新闻的不足;博客和新闻工作者并肩工作能更准确和更负责任地描绘世界的事件和观点。

三、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的网络媒体,《全球之声》存在的问题

1.《全球之声》的渗透将威胁到国际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传播蒙上阴影

由于制作成本高昂,在发达国家,国际新闻报道已经遭到了大幅的削减。根据现任教于中国传播大学的Linda R.Prout教授的介绍,调查表明,美国63%的受众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比较低,21%的受众表示比较关注,而对国际新闻相当关注的受众比例只有16%。Linda Prout认为,由于受众缺乏对国际新闻的兴趣,媒体为了吸引广告主,则会有意降低国际新闻的比重,而互联网上的国际新闻报道比例则更少,“只有四分之一”。[Linda R.Prout:《美国媒体中的国际新闻》,http://jpkc.jnu.edu.cn/xwsyjy/xw/html/neir/12.htm。]

另一方面,各大媒体采取各种措施试图降低国际新闻昂贵的报道成本,包括:减少派驻海外的记者;提高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言论比重(准确地报道事实往往成本昂贵,而且要承担风险,而报道言论则非常便宜,只需要作者“文责自负”就行)等。

而随着以博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民新闻”的兴起,直接使用国际新闻发生地的“公民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已经被视为降低国际新闻报道成本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途径。

《全球之声》立足美国,其编辑以英语为母语并且掌握被报道国家的语言。这些编辑挑选发展中国家的博客内容予以翻译和评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而且具有一定传播效果的新的报道方式,很容易与在国际新闻报道上亟待降低成本的传统新闻通讯社一拍即合。以上路透社非洲新闻网与《全球之声》的结盟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们认为,与《全球之声》创始人Zuckerman认为“博客提供的信息、观点和视角能够很好地补充传统新闻的不足,而博客和新闻工作者并肩工作从而能更准确和更负责任地描绘世界的事件和观点”的看法恰恰相反的是,传统新闻机构将国际新闻报道委托于像《全球之声》这样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网站,这必然导致其国际新闻报道质量的严重下降,更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报道蒙上了阴影。

2.《全球之声》关于中国的报道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平衡性原则

虽然《全球之声》网站所聚合、翻译和评论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但在国际新闻日渐缺乏的今天,它不可避免地有着“新闻”的功能。因此我们拿新闻的准确性和平衡性标准来评价它也不为过。

调查显示,美国新闻记者都一致同意新闻报道要遵循两个根本原则:事实准确和报道平衡。[Mencher,Melvin,1989,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9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9页。]从《全球之声》关于中国内容的选择来看,这两个标准都没有得到遵守。大量关于中国的,虽然“有趣”,但事实的准确性值得怀疑,报道严重不平衡的内容和言论不断出现在《全球之声》网站上。

以博客帖子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新闻一直存在着信任危机。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途径来核查博客帖子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很多博客的身份是匿名的,这更使公民新闻的可信度令人质疑。另外对于博客中过于偏激和粗俗的言论是删除还是保留?这常常会使报道者处于两难境地。

正是考虑到博客内容的参差不齐,谷歌(Google)以及雅虎的新闻服务对公民新闻都持谨慎态度。如谷歌新闻(Google News)仅仅链接到经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提及的公民新闻来源。而雅虎则一方面不但改善技术,使读者能更容易地找出博客所在的地理位置,更好地判断博客内容;另一方面,雅虎仍坚持将博客内容与“真正的、专业的新闻内容”分开呈现。[Rick Edmonds,As Blogs and Citizen Journalism Grow,Where"s the News?http://www.poynter.org/content/content_view.asp?id=91391.]

从《全球之声》所选择翻译的中国博客内容来看,新闻的准确性和报道的平衡性被严重违背,而对“公民新闻”存在的局限性,《全球之声》并没有提醒读者注意。如《全球之声》所翻译报道的与“事实”有关的博客内容充满了“据说”等词,所引用的数字也没有交代来源;[China Poisoned Pets Our Food Regulations,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02/china-poisoned-pets-our-food-regulations/.]关于言论的报道内容则充满脏话和非理性。对博客内容中的未经证实的“事实”和粗言秽语,全球报道都照收不误,全翻译成英文,提供给英语读者。这从下面几个例子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