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城市形象研究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城市形象研究的理论意义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形象概念已由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发展深化为城市和地区形象。同时,市场的竞争力也从人力、财力、物力的传统三要素竞争发展成第四要素——形象的竞争,传统的消费和竞争时代逐步转变为形象消费、形象竞争时代。形象消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消费者根据所接受的企业形象选择消费品,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同类产品数量大、品种多,且由于激烈的产品竞争使得产品质量相差不大,消费者只能根据熟悉的、能接受的各企业形象来选择消费品;二是指消费者在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在精神需求驱使下滋生出来的对“形象”本身的消费,如考虑商品品牌、包装等。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家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形象与科技的竞争。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具有凝聚力。形象竞争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获得社会认同,这对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城市形象也关乎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市民的自豪感,这对于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
(2)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特色的需要
城市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和历史、文化的沉淀。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一提到香港,人们自然想到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新加坡,人们想得更多的是滨海花园城市。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都是有特色的城市,地不分南北,城不分大小,形象相似、风格一致的城市无特色而言,也往往让人印象淡薄。当今和未来城市的发展,只有靠特色取胜。
城市特色蕴含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有历史的、传统的特色,有民族的、地方的特色,也有新兴的、时代的特色。城市特色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山川名胜;也有人工因素,即人为建造活动的成果;还有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习俗、道德情趣和生活行为方式等。而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塑造自身的特色,便是城市形象理论研究的意义之一。
(3)城市形象研究对于指导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形象作为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是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也是城市发展成果的外在表现。当城市形象成为经营城市的投入时,其经济性得以显现。对城市形象的发掘、培育、开发与利用,会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总体价值获得增值。城市形象转变为经营城市过程中政府可调控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城市资源之一,即城市形象资源。
城市形象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如城市发展思想不明确、主题不鲜明、个性不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缺乏城市与人的情感联系等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将有助于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构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交流环境,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通过城市形象的研究与塑造,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获取资源、配置资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而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提升和改善城市形象使城市生活及投资环境改善、政府管理效率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同时,鲜明的城市形象让社会公众把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使得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城市个性,赢得竞争优势,所以城市形象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手段。新加坡通过创立自己的城市形象,开创了新加坡经济的新纪元,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信息交通枢纽,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2)吸引人才和资金,推进城市整体建设
人才和资金所代表的技术素质和资本要素是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城市在投资者和技术人才心目中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使他们倾向于对该城市产生认同的态度。这种印象、经验和直觉往往会在投资者投资决策、个人就业决策中起到主导性作用。良好的城市形象表现为城市的管理规范、观念创新、办事效率高、办事人员的服务意识强等,这些必然会使每一个潜在的投资者感到宾至如归,从而对城市产生较高的总体评价。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投资,这两者又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3)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城市开展对外协作
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往和协作,既是城市竞争能力的表现,又是不断增强竞争能力的途径。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后就像树立了一面旗帜,必然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渗透到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接受信息的各个主体便能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和确定与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城市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增强内聚力,提高市民满意度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良好城市形象,市民居住环境、交通状况、休闲设施等硬件和软件得到很大改善以后,每个市民都可以从城市形象这一“公共产品”中受益,有助于市民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重大的文化象征作用和宣传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形态和精神。
(5)以德治市,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能够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对外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内增强内聚力与奋进力,还能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协调地发展。
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表现为发达的精神文明。城市形象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重叠、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人,在于提高市民的素质,用城市精神感染市民和鼓舞市民,通过文明的市民展示出文明的城市形象。通过城市形象的建设,可以比较有效地释放人的社会性潜能,促使市民关注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建设旨在创造一种无形的力量,增强市民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激起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城市的热情与活力。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城市形象的建设也是一项伟大的群众性事业,只有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总之,城市形象建设除了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外,还兼顾着促进城市政治和文化的协调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的任务。
2.2城市形象理论综述
2.2.1我国城市形象理论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加快,这一时期有关城市美学、城市艺术设计理论蓬勃兴起;20世纪90年代,国外企业形象塑造策略的成功运作引起了中国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这些理论的孕育推动下,学术界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有关城市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在各类城市中得以应用。
我国城市形象研究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理论的酝酿期(1980~1994年)
我国城市形象的研究最初是以建筑学、规划学为研究视角,这时期很多学者从环境美学和纯美学的意义上对城市形象进行研究。如郝慎钧的《城市风貌设计》(1988)、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1991)、罗治英“花都市形象设计课题报告”(1993)、陈俊鸿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的课题》(1994)、王家善的《加强街面管理,树立城市形象》(1994)、朱铁臻的《建立现代城市形象》(1994)等。
第二阶段: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1995~2000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面对市场的巨大压力,注重借鉴国外著名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企业形象战略在中国企业界引起广泛重视,企业纷纷导入CI战略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些从事地区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始把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区形象、城市形象设计。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有: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研究。张鸿雁把企业形象设计思想引入城市形象研究中,提出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并分析了城市形象系统的组成,使我国的城市形象研究进入CIS时代;仇保兴较早地进行了浙江金华市城市形象建设的实践,研究了文化因素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作用;赵中框提出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从物质空间、社会组织系统、市民生活系统三方面设计规划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战略研究。柳中权提出区域城市化概念,并对大连的城市概况进行分析,提出大连区域城市化的战略选择;认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城市发展应力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城市形象战略的三大策略:CBD的开发建设、立体化道路网络和交通管制、人才开发等。
城市形象其他相关研究。有的学者介绍了国外一些城市的文化定位、总体形象,以及信息和城市识别系统、城市景观、城市传媒、城市交通系统等;有的学者介绍了国际文明城市评估的标准等。
在这期间,一些城市开展了城市形象建设的实践,同时召开了较有影响的城市形象设计研讨会,如广东花都市形象建设课题、广东兴宁市形象设计与建设论证会暨地区形象理论研讨会、全国地区形象理论研讨会暨金华形象设计论证会、广东茂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研讨会等。
第三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期(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对城市形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理论界除了借鉴企业形象策略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外,不少专家学者还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科角度对城市形象展开研究,全国各地对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建设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城市形象核心竞争力研究。张鸿雁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象要素;陈秀华认为经营城市不仅仅包括土地、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等有形资产的配置和盘活,还应包括城市魅力、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的竞争力等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的提升。
城市形象的营销与个性研究。张卫宁认为应以营销理念为核心对城市形象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武汉市城市形象设计为对象,借鉴企业形象设计技术研究城市形象设计的优化。赵丽芳提出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应保护城市的文化遗迹,凸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挖掘城市的地域特点,凸显城市的地域风格;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精心刻画城市形象。李小霞指出城市品牌的内涵是城市的特有资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生成的特殊的识别效应,主要是指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土地、人口、文化、生产能力等资产;城市品牌是城市本质的某种表现,是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独特标志;城市品牌具有独特性、无形性、多样性、延展性等特征,是城市特有竞争优势和城市形象的体现。
城市形象的广告效应和评价研究。崔凤军以杭州在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形象广告效应为例探讨了城市形象广告如何在电视频道、栏目、时间、广告创意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杨刚认为科学地制定城市形象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并按“系统综合性”原则提出了城市形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模型。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召开了一系列大中型研讨会,如西安形象工程研讨会、浙江嘉兴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专家研讨会、广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云南迈向21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研讨会、广东城市形象建设座谈会、肇庆形象宣传工程座谈会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关注或着手地区形象、城市形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