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西方城市形象理论和实践
西方对地区或区域的特色研究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主要是为了了解地区及区域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延续性以及在公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这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较多的理论专著和论文,其中凯文·林奇(K·Lynch)著的Image of the City(译为《城市的意象》)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自80年代以后,大部分学者对地区和区域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研究得较多。
西方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
早期的环境认知的研究。西方对地区和城市的研究思想主要是从环境认知研究中衍生出来的。早期的环境认知研究主要根据地区及区域的内在精神和意识,着重于城市和区域独特性的研究。有的学者侧重于分析环境和行为,提倡对具体的环境差别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对感性认识的准确性和环境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进行验证;也有的学者着重于对个体的行为加以描述和阐释,他们侧重于研究个体的活动经历及对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早期的城市意象的研究。“image”一词的中文意思是“形象、概念、意象”等,在西方地理学中,用于表示对现实的全部真实反映,后来慢慢地演化成用文字、图像形象化、比喻地表示现实的部分。在城市意象研究领域,意象则指综合个体和群体的“地区意义”,即人们使用这个词表达他们所知道的、所相信的对该地区的感受,从而揭示该地区的可视特征。由此可以看出,“image”一词由最初的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演变为综合了个体和群体的对地区的看法。对城市意象的研究着重于个体对环境的理解和感受,对个体进行的调查都局限于专家范围,即地理学家、建筑师、诗人和小说家等。
2.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环境认知研究。在六七十年代,环境认知理论对环境特色的研究着重于两个互有联系的主题上。部分学者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某地区的活动经历以及对环境特性的认知,他们认为地区特色是由个体的活动经历所构成的意义综合而成;而另一部分学者研究的是能引起情感反应的独特环境品质,他们认为环境作为一种氛围,很难定义却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可以对形成环境氛围的环境特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而环境氛围对环境认知研究来讲是最重要的。即这个阶段的环境认知主要研究能被主观反映的现实,着重于个体对环境的理解和感受。
城市意象的研究。城市意象的研究内容随着环境认知研究内容和意象概念的演化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意象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与个体活动经历的相互作用,并在意象、环境和个体行为之间寻求它们的差别。在这一阶段,凯文·林奇创造并提出城市意象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的方法——“内心地图(mental maps)”法。这种研究方法衡量意象的结构因素,而不考虑观察者对内涵和价值的判断。他请被测试者在图上画出他们对城市的印象,然后将这些图上的结构因素进行了分类——结点(nodes)、边界(edges)、标志物(landmarks)、地区(districts)、道路(paths)。凯文·林奇的“内心地图”法为城市形象的内心表达、认知的准确性以及认知形成过程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者通过个体直接接触的经历产生地区意识的方法和非直接接触所获得的信息产生对地区的理解的方法,来阐明对城市的印象,并使用语义差别测试法通过文字描述探索地区意义的内涵。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市意象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和地区的内涵和意义上,采用的方法大多是语义差别测试法。
2.2.3中西方城市形象理论比较
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城市形象理论和实践发展所作的回顾与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形象理论与西方城市意象理论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1)概念内涵的一致性。我国城市形象理论对城市形象的定义是城市的现实外在面貌和状态及公众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价;西方城市意象理论对“意象”的定义则为综合了个体和群体的对地区的看法,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
(2)研究方法的部分一致。在我国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形象定位和评价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这一方法与西方城市意象中的语义差别测试法一致。另外我国城市形象建设所使用的视觉形象的塑造方法即通过引进CI战略,改善城市硬件设施如自然人文景观、建筑规划、基础设施、环保等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的思路方法相一致。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理论起源不同。我国城市形象理论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受到企业形象策划理论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西方城市意象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主要是受到环境认知研究理论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
(2)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而西方城市意象研究是为了了解地区和城市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延续性以及公众文化中存在的心理状态。
(3)研究内容的不同。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塑造城市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进而推动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全面综合协调发展。西方城市意象理论研究的内容是个体和群体在某地区的活动经历和能引起情感反应的独特环境品质。
(4)研究方法的部分不同。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中所采取的通过改善地区软件设施,如改善市民形象、政府形象、服务水平等来塑造良好形象的方法在西方城市意象理论中并没有提及。
由以上对比可知,我国的城市形象理论与西方的城市意象理论虽在概念、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它们在理论起源、研究内容、研究的出发点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2.3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指在确立了城市形象目标之后,对城市的实体和精神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只有城市自身的环境、科技、管理、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才有深厚的基础和成功的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城市形象的功效。
2.3.1城市形象塑造原则
城市形象的塑造应强调环境质量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城市个性的塑造,从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出发来建设个性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塑造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长远原则
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工程,为了适应公众变化着的评价标准,必须进行长期的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维护,而不能把城市形象建设看做一项短期的工作,也不能把形象建设作为城市社会发展的一般策略。城市形象的塑造要从长远的角度、长期的利益出发,把塑造城市形象放到关系城市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中,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
2.特色原则
在塑造城市形象时要突出城市的特色、优势。城市形象塑造要扬长避短,突出城市的优势和长项。城市除存在共性外,往往还具有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和资源优势,如优美的自然环境、著名的历史古迹、曾经的革命圣地等。因此,每个城市除了建设好硬件环境外,还要大力开发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一致性原则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的各个领域,如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环境卫生、城市标志、政府行为、市民素质等,必须对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加以细分和研究,在价值层次、目标层次、行为层次、视觉层次、评价体系上进行系统的设计,使诸因素之间彼此协调一致。
4.传播原则
城市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是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传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城市形象的传播涉及三个要素:形象客体、评价主体和沟通中介,沟通中介是形象客体、评价主体之间实现沟通、相互影响的桥梁,其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就是大众媒体。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传播原则,在确立城市口号、城市精神时,应使用言简意赅、易于记忆和流传的标语;在城市视觉效果设计中,要考虑具有特色的城市标志,如标志性建筑、雕塑等,以利于城市形象的传播。
2.3.2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
城市形象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与地区的各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城市形象建设内容的划分不尽一致:有的按主体的存在形式将城市形象划分为物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有的将城市形象划分为硬件系统部分和软件系统部分;有的则根据形象的可视性将城市形象划分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还有的引用企业形象策划理论(CIS)将城市形象划分为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虽然划分的方法和种类不同,但它们具体内容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从总体上,可将城市形象建设内容分为城市社会整体风貌与城市视觉系统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政府形象、城市市民形象、城市窗口行业形象等,后者包括城市标志形象、城市公共建筑形象、城市广场形象、城市市政形象、城市雕塑形象等。
城市形象的建设涉及面极宽,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应统筹规划,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重点,通过投资少、收效快的方式突出解决几个关键建设问题,逐步完成城市形象塑造的系统工程。城市形象塑造与设计的程序一般应包括:
1.计划阶段
即前期准备工作阶段,包括城市形象设计研究的目标设定与组织机构的设立。
研究的目标设定包括城市形象塑造设计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拟解决的中心问题、设计工作的研究范围、设计基础任务与初步规划。
目标设定后,关键的工作是组织机构的设立。城市形象设计一方面应由市政府或某级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同时成立相应机构,聘请专家、顾问专门负责组织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施。另一方面有关研究单位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设计研究。
2.调查阶段
是否全面透彻地了解城市形象现状与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决定城市形象塑造成败的关键。现有城市形象状况的调查与评价是基础,决定着城市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通过调查摸清城市现有条件是什么,可供利用的资源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各是什么;通过调查把握城市及其未来发展的性质,即城市的区位优势、文化内涵、经济实力、资源条件等,这样才能在城市形象规划设计中把握城市的个性和特色。调查内容一方面是现状的评价调查,调查中的评价内容与标准须组织专家、市民代表、政府官员共同研究设计;另一方面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形象设计思路和有关方案的调查,通常是专家先进行多方案初步设计,再进行社会公众方案优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