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
3294200000004

第4章 导论(4)

四是为拓展张爱玲研究提供借鉴。张爱玲曾因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绝迹于文坛,又曾因社会和商业的原因席卷文坛。在张爱玲研究史和接受史上,“曾经有过五次高潮”:第一次是张爱玲出道之时,第二次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之时,第三次是台湾“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论争之时,第四次是张爱玲作品重回大陆之时,第五次是张爱玲去世之时。数十年的积淀,研究文章连篇累牍、相关书籍汗牛充栋,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的研究者,对铺天盖地的张爱玲研究论著早已司空见惯,研究者们穷其所能,在张爱玲研究中寻求着尽可能有所深化和突破的尝试。但要使张爱玲研究有所深化和突破,只局限于文学、文化史本身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要使张爱玲研究有所深化和突破,不仅需要研究领域的扩展,而且也需要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而敏捷又深刻地关注、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是拓宽学术视野的必经之路,也是孕育、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契机。

五次张爱玲研究和接受高潮,除第二、三次之外,其他三次都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次,张爱玲在上海滩卖文为生,创作的商业性不待多言。第四、五次,商业运作和媒体炒作则功不可没,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不久,市场上就出现盗版;1994年,“排座次”事件在文坛激起波澜,张爱玲位居第八,不论排名是否恰当公允,但张爱玲的名声却大为远扬。1995年张爱玲去世又一次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国内影响较大的几家报纸都做了非同寻常的重点报道,《文学报》、《文汇读书周报》、《文汇报》刊发了纪念文章,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媒体也播报了消息,致使张爱玲作品和有关书籍更加畅销,原本由文学研究界开始的“张爱玲热”逐渐扩散到公众领域,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无论是张爱玲的创作还是张爱玲的被接受,都与商业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研究张爱玲的创作还是研究张爱玲的被接受,商业视角无疑是具有非凡洞察力的视角。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本书的研究旨在追溯中国现代广告与中国现代文学联袂发展的历史,在前哲时贤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张爱玲作为一个个案,分析张爱玲创作介入中国现代广告的方式,剖析现代作家与广告这一经济—文化现象之间同存在、共发展的交互关系,试图在作家与广告这一课题领域有所进步。在对论题的研究中,将宏观的审视与个案剖析结合起来。具体思路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是课题研究定位。根据当前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现状与学术水平,通过研读文本、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综合文学、广告、历史、美学等学科的成果,确定课题的研究定位。

第二部分是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本体研究。一方面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考察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价值,另一方面是透过张爱玲笔下的广告反观当时广告发展状况及情形。

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笔下的广告的形成机理研究。首先要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检索广告从现实物象走进文学殿堂,转变为文学意象的历程;其次是考察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共生共荣现象”是如何使得在现代传媒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学体裁必然成为作家写作的模型的;最后是理清张爱玲“怪异”的习性是如何影响她在创作中对广告的使用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一是文学与广告结合的研究方法。就文学与广告结合研究而言,已经形成三个路径:一是一般的文学研究者往往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广告仅仅作为细节描写来加以探讨,忽视其广告的特性;二是一般的广告研究者往往是把广告抽象出来作为广告历史素材加以运用,忽视其文学成分;三是对文学广告的文学史料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本书所做的工作,既不单纯是文学的研究,也不单纯是广告的研究,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有选择、有侧重地开展组合、交叉研究,这样做时,既要分析文学作品中广告本身的问题,也要在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广告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广告有关的文学事象范围,这也就有可能同时扩展了广告的研究范围。研究作家与广告的关系,也不应该停留在作家与广告的直接关联上,还要注意间接的、隐含的具有广告效应的文学活动,也即研究作家在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中的广告行为,分析其广告效应和意义。其目的是要打破就广告研究广告的局限,打通文学与广告研究的关联,探索文学与广告结合研究的途径,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与社会文化、文学的关系,更加深刻地认识广告的社会影响。

二是历时性考察和共时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历时性考察,主要是把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放在广告的历史长河中加以比较、辨别,特别是用前后互证的方法进行考证。对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共时性分析,则主要是就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做较大范围联系和归类,开掘其中各因素的内涵和各因素承担的所指功能。如果没有历时性的贯通和共时性的联类,论文研究中的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三是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广告与文学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们也都是社会发展史、经济史、商业史、民俗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市场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本研究要打通文学与广告研究的关联,探索文学与广告研究的途径,这种研究的交叉性质决定了必须采取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具体使用中,主要以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为主,辅以综合分析法进行。

四、本书的主要观点及结构

通过研究,本书努力达成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中国现代广告与现代文人,尤其是与现代作家为代表的现代文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文人以丰富的学识造就了中国现代广告。

第二,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符码的使用是极其自然、普遍的。这些广告符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具有现代广告的风味,也留有传统广告的余韵。

第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是现实广告在其作品中的映射,既具有当时广告的显著特点,也隐含了当时广告行业的潜规则。

第四,广告是现代都市的某种象征,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代码,或隐或显地透露着她的文化脉象和文化追求,她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及价值判断融进五彩缤纷的广告符码中,使广告符码和人物、故事、生活场景交织融合在一起,并向这些有形的广告符码的深层之处灌注着的历史传统、文化色彩,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挖掘。这些不仅构成了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作者对大时代的某种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真切体悟。

五、张爱玲作品中五彩缤纷的广告符码,是时尚、风俗与新文学整合的结果,一方面展示了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另一方面也昭示了西方生活方式的潜趋,佐证着她的作品雅俗共赏的品格。

六、张爱玲的创作技巧和作品宣传手段与广告传播技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张爱玲创作的持久影响力正来自于她文学创作的广告式编码。

本书在结构上由以下部分组成:

导论:主要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明确本书的研究视角和意义,对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章]:中国现代作家与广告。在简略勾勒中国现代广告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描述中国文人与广告的关系,重点选取鲁迅、矛盾、巴金几个典型个案,探讨中国现代作家与广告结缘的历史,揭示这一现象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

[第二章]: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使用。包括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界定,张爱玲作品中广告涉及的范围,研究广告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分布和主要的广告类型。

[第三章]: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史料价值。包括张爱玲作品中广告所展现的当时广告的主要特点,张爱玲作品中广告所包含的广告行业的有关信息。

[第四章]: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文学价值。研究张爱玲作品中作为环境描写的广告、作为事实陈述的广告、作为细节描写的广告、作为比喻意义的广告和作为引申意义的广告具有的文学表现价值。

[第五章]: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张爱玲笔下色彩斑斓的广告图景,不仅构成了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作者对大时代的某种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真切体悟。

[第六章]: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生成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考察,张爱玲作品中广告的出现是与当时传媒广告业的发展、中外文学传统、新文学的文学情势密切相关;从主观方面说,广告进入了张爱玲的作品,既与她的创作准备和生存方式有关,也与她的生活态度和创作观不无联系。

[第七章]:张爱玲创作的广告式编码。张爱玲的创作明显具有广告编码的特点,她的创作,巧妙地解决了广告传播中对谁说、说什么、何时说、何处说几大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