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3294600000006

第6章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大众传媒的阶级性(1)

金文、冯波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主要类型。社会意识形式是和社会心理相对应的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形成理论和系统。社会意识形式则是自觉建构的,有系统的理论化的形式。根据是否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是否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种形式。意识形态即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本质上看,大众传媒属于意识形态,带有阶级性。尤其是作为大众传媒重要组成内容的新闻传播,更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大众传媒组织以及从业人员,必然要有阶级的归属。因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世界上各种根本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大众传媒的阶级性。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集团都把新闻媒介看做是表达本阶级、本党派、本集团利益的有力工具,其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往往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意识阐述,间接地、曲折地表达出来的。因而大众传媒就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看,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它制约着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不能不关心政治,它们因受政治制约的程度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性。大众传媒作为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更接近政治,更会受到政治、法律思想的制约。因为它是通过提供信息报道宣传和贯彻既定的社会制度、所属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法令,并为这个社会制度和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所以,和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大众传媒的政治性、阶级性尤为强烈。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大众传媒的阶级性。

一、大众传媒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阶级关系。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必然成为统治阶级,并且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大众传媒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生产资料”,被占有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思想武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不但要凭借国家政权、军队、法庭等专政工具来强制人们服从自己的统治,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意识形态,说服和劝诱人们认同其价值观,接受其统治。因此,大众传媒必然要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大众传媒接触面广,时效快,能以最快的速度向被统治阶级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情况;作为现实物镜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大众传媒大量的事实性的报道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有利于引导大众并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众传媒时刻包围着大众,有利于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传达统治阶级的思想,反映他们的意志。控制住了大众传媒,统治阶级也就拥有了代表自己根本利益的公开发言机关,就可以向全社会系统地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体系,贯彻其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开展必要的经济、政治和理论斗争,反映引导舆论,说服教育群众等。

不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被统治阶级,他们的思想一般地说,要受统治阶级的支配。如果他们不愿意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并奋起反抗,就得创办自己的大众传媒,冒着极大的风险宣传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同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斗争。比如,《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的9年1个月又18天中,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统治阶级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既有力地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又揭露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唤醒了民众。大众传媒既可以传递事实的信息,也可以传递意见的信息。意见的信息固然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单纯事实消息也常包含着意见的成分,所以同样能体现大众传媒的倾向性。大众传媒的这种倾向性,虽然不是无处不在(有一些来自大自然中的新闻信息、科技新闻信息和某些社会新闻信息,是谈不上倾向性的),但至少是比较广泛地、或强或弱地存在于许多信息中,特别是政治、经济信息中。一个社会的不同集团、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一般会充分发挥这种倾向性,使新闻媒介体现出不同的集团性、阶级性、党派性。所以大众传媒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分,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别。比如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尽管现在几乎没有政党报纸,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报纸,但代表不同财团、集团利益的报纸,较多反映某个党派观点的报纸仍然存在。

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通过他们所掌握和控制的大众传媒,运用它们在报道客观物质事件、发表意见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正是大众传媒事业具有强烈阶级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众传媒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大众传媒涵盖的内容很多,如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其中新闻性内容是最具综合性的部分,它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大众传媒的主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大众传媒的主体。大众传媒的阶级性固然可以表现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相吻合等方面,因为弘扬主旋律是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但大众传媒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大量报道的新闻内容反映出来的。

就过程而言,大众传媒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布的评论,都是传媒业者对客观物镜世界理性的认识。业者在报道客观物镜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时,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大众传媒从业人员通过深入现场,调查访问,收集到大量发生在现场的感性资料,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总结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个阶段,从业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经不再是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理性分析加工后,掌握到的事实内部的联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质的飞跃。这样,传媒业者才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变成媒体的新闻报道。社会中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现实,而经过大众传媒的报道成为意识范畴的内容,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业者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是,就内容而言,在阶级社会中,大众传媒及其工作人员,不能不受到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的支配、影响和制约,从而站在一定阶级的立场上,按照某种思想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和评价事实。客观公正,力求对事物作客观全面的、不偏不倚的报道,常常通过客观报道和平衡报道来实现,并且把新闻和评论分开来进行。

但客观公正不可能是绝对的,记者即使不加任何意见于新闻之中,但由于对事实的取舍不同和报道的角度不同,仍能多少体现出记者的倾向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集团都把新闻媒介看做是表达本阶级、本党派、本集团利益的有力工具,因而新闻宣传就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舆论学认为,作为公众的言论,舆论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倾向性表现为阶级性。而新闻——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组织着、代表着、放大着、指导着、控制着社会舆论导向。由于舆论一般都具有新闻价值,因此它也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于是,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具有了阶级性。现在的大众传媒提倡要有自己的声音,而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自己的观点、传媒机构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传媒机构总是某个阶级利益集团的附属,传媒机构的观点,实际就是其所代表的阶级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大众传媒,公开宣称自己的阶级性、党性,并且为了更具体地体现阶级性、党性,还提出了指导性、战斗性、思想性等概念,使倾向性理论更加系统化。在我国,大众媒体如党报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要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传媒除承认在广告方面的宣传功能以外,在新闻报道的功能上是讳言“宣传”二字的。但它们几乎每天都在报道总统、总理的讲话,政府发言人的谈话以及政府各部门记者招待会的信息,客观上仍是宣扬政府的声音。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媒介大量传播了监督政府、评论官员的信息,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也曾经过作为党派斗争工具的时期。如在美国历史上(18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几十年里),各报刊以不同的党派为依靠,代表党派的利益互相攻讦,报刊充斥着对政坛人物的诬蔑诽谤言论,史称“报纸黑暗时期”。这些报纸常常让公众无所适从,后来它们逐渐让位于以客观公正的手法报道新闻的商业报纸。从表面上看,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大都不再由政党或政府直接拨款,这使其比由政党或政府直接拨款的机关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但是,西方媒体全力传播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战略、策略,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成为资本的附属品,从表面来看似乎不受政党和政府支持了,但这实际是一种更大的欺骗。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和执政党代表的正是资本拥有者代表的阶级,或者说政府和执政党就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大众传媒都属于同一个阶级,表达的是同一个阶级的观点。这说明,西方媒体绝对没有放弃其资产阶级党性,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

尽管大众传媒具有阶级性的倾向,但这是就其总体、总的倾向性以及它与经济基础、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而言的,而并非是说大众传媒所有的报道都具有阶级性。判断大众传媒的具体报道是否具有阶级性,要根据其报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的客观事实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的事实,另一类是属于生产和生产斗争方面的事实。对于第一类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的事实,由于事实本身包含有对某个阶级有利或对某个阶级不利的政治内容,或多或少总要同一定阶级的利益紧密相连,所以,反映这类事实的意识内容,阶级性比较鲜明。

三、大众传媒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大众传媒阶级性主要通过对新闻(也包括对事实)的取舍、详略、真假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客观事实的评论所持的态度上:肯定还是否定、赞成还是反对、提倡还是抑制等。此外,新闻的编排方式也渗透着大众传媒事业的阶级性和媒介组织以及从业人员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

现实物镜世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事件。由于媒介容量的有限性,大众传媒不可能将其一一传播出来,必须要加以取舍,而如何取舍就成为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众传媒的传播权利,要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从政治、舆情、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判断并作出决定,设置一定的新闻框架,以求得最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