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3296900000023

第23章 拓宽思路凸显特色——2003年1月海外版夜班手记

2003年的第一个月,农历新年临近,稿情处于淡季,但新年伊始,人们又期待着《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所变革。遵照王晨社长多次强调的“海外版要用心研究海外,精心介绍海内”的指示精神,海外版夜班各新闻版在本年度开局之月,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的尝试,基本实现了年初海外版编委会提出的“进一步发挥海外版特色优势,把报纸办得更有可读性、贴近性”的要求。本月夜班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一、突出一版“眼睛”光彩,显现各版自身亮点。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而一版头条又是脸面的“眼睛”。一张报纸是否有生气与头条是否选得好、选得准很有关系。本月夜班本着一个原则:只要不是指令性必上头版头条的新华社稿,尽量让本报稿抢占一版头条位置。据统计,1月共计27篇一版头条,本报稿有16篇,占一版头条总量的近60%。除一版外,要闻与社会、台港澳侨、国际与体育等新闻版也是不拘一格选头条,显现了各自的亮点。

不拘一格选头条,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打破“大而全”的老框框。如1月7日一版头条,用的是本报记者严冰采写的关于粤海铁路轮渡开通的通讯《火车跨越海峡》,用压题照片加以突出,凸显了本报“眼睛”的亮点。这一天的第四版头条则是黄抗生、叶紫同志编写的“今日关注”栏目专文《“神舟4号”返回揭秘》;五版头条是本报驻港记者发回的消息《香港吸引外资再获丰收》,该版其他位置还有连锦添、姚小敏等同志采写的《濠江文化》、《台岛万象》等可读性较强的稿件;体育版头条是“十冬会”的系列报道。又如1月17日海外版头条消息《加中金融协会“春晖计划”回国演讲团畅谈回国感受》,原是加拿大华人报纸《加华新闻》传真给本报的一份比较粗糙的稿件,经夜班改造、加工后,放在一版突出位置刊出,体现了海外版的特色。

二、淡季不淡,加大本报记者的声音。办报,以新闻价值取舍稿件无可厚非,但本报稿所占比重大小也是衡量一张报纸编采实力的标志之一。1月份不是采访活跃期,但海外版各新闻版却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多用本报稿,加大本报的声音。据粗略统计,1月一、四、五版及体育版差不多每天都有3至5篇有一定可读性的本报稿。即使是国际版,尽管新闻源大都在国外,本报难以采写,但该版本月值班主任郑兴同志或组织专人撰写本报专稿,或针对突发事件撰写评论,尽量不使半块版由新华社稿占据,加大了本报的声音。如1月1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16日晚郑兴、王志光同志即撰写了题为《执意参拜意欲何在?》的评论,经值班编委修改定稿后,于17日在海外版国际版刊出,起到了抨击国际邪恶势力、引导国际舆论的作用。

三、贴近读者,加强海内与海外的互动。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幕前的九、十月份,海外版在一版推出“迎接十六大、神州新变化”的专栏,这是一个海内、海外读者见微知著说变化的栏目,也是加强海内海外互动的成功例子。积此栏目之经验,经集思广益,海外版在中国人欢庆羊年春节到来前夕,在一版开辟了又一个海内外读者互动的栏目《过年的故事》。该栏目自1月20日加编者按刊出第一篇来自美国的稿件《回家过年》,几天后海外版网上来稿踊跃、好稿迭出,以至于到后期不得不每日刊出两篇。为编好这个栏目,夜班、白班互相配合,特别是一版夜班编辑花费了不少心力。《过年的故事》栏目发表的这些稿件,通过作者描述自己过年的经历和见闻,折射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抒发了海外游子爱国爱乡的心声,可读性强,贴近读者,拉近了海内与海外的距离。实践证明,发挥本报发行海外的优势,在一些重大报道战役中开辟一些海内外互动性强的栏目,是一个好的经验。

本月夜班之所以能平稳着陆,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是与各新闻部包括一读、检查、校对及照排中心、办公室行政处诸同仁通力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对照《人民日报》今年1月开始扩版改革产生的冲击力,海外版的新闻改革的步子还显得不够大。“两会”后,海外版的新闻改革还有待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