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3296900000027

第27章 夜班随想——新闻全球化的挑战

2009年6月轮到笔者主持《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夜班工作。在夜班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6月15日前海外版新闻版夜班付印的时间基本正常,大都在凌晨1:30左右付印完毕,没有影响海外印点正常出报。但从15日开始,因胡锦涛主席赴俄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的重要新闻要等,加之时差之故,截稿和付印时间大大推后了。16日头版要闻版签字付印时间是凌晨3时多。17日就更晚了,胡锦涛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的讲话全文和相关消息、会议达成的公报或宣言,以及记者写的侧记等重要新闻和图片,不仅量大,而且据预报发稿很晚。经商定,海外版除用一、四两个要闻版外,另动用了第三版刊发前方来的要闻。但这些要闻大部分到凌晨4时30分后才陆续发来,最后一篇刊发在一版的要闻收稿时间是5时32分。当笔者签发完最后一块新闻版,一看表已是凌晨6时20分。尽管大家都在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夜班各版主编和编辑以及相关检校、制版人员没有丝毫懈怠,各个环节都配合得很好。特别是这三块新闻版的主编李林、姚小敏、殷新宇,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赵永琦等,表现更为突出,在编辑工作中体现出很强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全球发行,除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深圳等地印刷外,还远程传版到旧金山、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多伦多、墨尔本、雅加达、泗水、首尔、吉隆坡、曼谷等地,在当地制版印刷,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各地时差不一样,所以海外版一般最晚凌晨2时左右定版付印,以免过了时间欧美地区看不到当天的海外版报纸。

当然,也有因重大事件报道需要等稿而致延误付印时间的,比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报道、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报道,笔者均参加了相关版面的主编工作。当晚,因回归仪式结束已是凌晨多时,等收到前方稿件,再编辑上版已是凌晨5时多,经一道道编校程序,到最后付印,天色已大亮。当笔者离开办公楼回家休息时,同楼白班人员都已经开始上班了。尽管深感疲惫,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亲眼见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终于一洗百年国耻,疲惫感很快被兴奋之情消融。

现今,在经济领域有“经济全球化”之谓,实际上在新闻界也面临“新闻全球化”的挑战。大家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今的新闻已是全球化了。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上网,全球每一个角落发生的大事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变成大字标题,在电视、报刊、网络上出现,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

新闻全球化的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采写的国际性。事件发生后,参与采访的媒体记者,并不局限于事件发生地的媒体记者。比如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申请采访。二是传播的世界性。同样的重要新闻,世界各地的媒体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三是受众的世界性。一条令人关注的重要新闻,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引起各国受众的兴趣。

新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各国媒体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抓住全球关注的重大新闻。不可想象,一个国际性的大媒体对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漏发或晚发将会带来什么样的读者反应?《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不例外。正基于此,本报编辑部在遇到吸引世人眼球的重大新闻时,也常常一等到底。当然,等稿会延误本报在海外的正常出版时间,但总比打开当天报纸发现应该刊登的重大新闻却没有及时报道要强。海外读者也会理解当天报纸延误的非常态原因。

新闻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读者想读到全球最重要的新闻,而且意味着读者想在第一时间读到全球最鲜活的新闻。这就意味着各媒体要抢新闻,抢重要新闻。我们的报纸在快捷方面不如电视和网络,要想快,除了记者要抢之外,还应改革新闻发稿程序,加强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的互动。

(写于2009年6月17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