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3296900000028

第28章 虚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因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体是事实,所以必须力求事实准确无误。虚假新闻最本质的特征则是报道的事实有假,使受众的认知产生偏差,影响了新闻引导舆论的功能。

人类社会自有新闻传媒以来,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受到挑战,防止假新闻就成为传媒人自律的“功课”之一。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国内外虚假新闻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论文就我国虚假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心理因素,并通过典型事例论述了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及行为的危害,逻辑较为严谨,说理较为充分。

论题本身尽管并不是很有新意,是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作者刻意选取心理学角度,着力剖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减少虚假新闻,有一定创新性。

作者在论文中引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获取的典型事例和数据,具有可信性;并大量灵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增强了论文的历史存载感和说服力。

整体来看,这是一篇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论文。

论文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对虚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还分析得不够透彻。实际上,在现实中,有的不按新闻规律办事的所谓新闻审查,助长了虚假新闻的出现。例如,在视察的领导人身边出现“双胞胎”似的同一个人的新闻照片,在会见新闻的照片中出现两个人、六条腿,就是人为拼接和涂抹的结果,影响很坏,值得反思。二是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本论文对新兴媒体互联网上的假新闻较少涉及。实际上网络虚假新闻因其传播广泛且迅速快捷,危害更甚,论文用墨少不能不说是个较大的缺失。

(此文系作者应邀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2009年度一篇博士答辩论文的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