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按照预定的安排,来到莫斯科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采访,我们发现这个拥有俄罗斯顶级汉学家的教研室的办公室里,竟有从北京邮寄来的每一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该教研室主任乌力扬诺夫说,他们常年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除从上面了解中国最新信息外,还经常选用上面的文章作为教材。9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在奥地利维也纳采访中奥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常凯先生时,他也表示:在欧洲了解祖(籍)国的信息,一是通过电视,二是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你们到这里来采访感到很亲切。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团一行于9月22日至10月1日,先后走访了俄罗斯、匈牙利、奥地利,所到之处,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中国驻外机构对来自祖国的信息的关注,也深切感受到加大中国声音在海外传播力度的重要性。
海外版,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作为中共中央对外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创刊于1985年7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创刊号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我当时作为一名编辑人员,也参加了创刊号的编辑工作,给首任总编辑谭文瑞提供了《陈云同志强调搞好执政党党风》一稿,第二天在创刊号头版头条刊出。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走过的风雨24年中,这张报纸的成长与发展,经常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10周年时题词:“办好海外版更好地为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留学生服务。”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20年作出长篇批示,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进一步贯彻党的对外宣传方针政策,全面客观报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更好地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真正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
党中央的期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不断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24年来,海外版发挥其“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的作用,竭诚为海内外读者服务,读者群和传播面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建有13个印刷点,发行范围达86个国家和地区;还与15家海外有影响力的华人媒体合作编辑出版15份日报、周刊、专版,实现了再传播,加大了中国的声音。
《人民日报》(海外版)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风雨走过24年,其间为适应党的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适应海内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几任领导班子不断地尝试改革和创新。特别是2007年、2008年这两年,新一届编委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宣传精神,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探索新闻创新和版面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每天的报纸上。读者普遍反映:海外版的内容更丰富了,版式更清新了,信息量更大了,主题更突出了,可读性更强了。一句话,这张报纸的“海味”更浓郁了……我们的一些重点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深受读者好评,同时也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中央外宣办及人民日报社编委会领导的肯定。
近些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除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等常规性报道,彰显“学中文”、“健康”、“海外学子”、“文艺”、“旅游”、“读者桥”等服务性版面亮点,突出华侨华人和台港澳报道特色,跟踪解读国际重大事件,创办“海归创业”、“微观中国”、“文化遗产”、“中国环境”等独家专版外,还在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报道战役中得到了读者打的满意分。究其原因,是与本报同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研究海外需求,坚持提前策划,不断开拓进取分不开的。
研究海外需求,精心策划选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每个月有夜班、白班编委分工,过去白班值班编委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白班有关编务、审看白班付印大样等。为解决本报独家原创稿少的问题,自2006年12月实行晨会制度后,白班值班副总编或编委就多了一份责任。
以我为例,从2007年1月我主持白班晨会,到2009年2月再次轮值白班,先后主持了6个月的晨会,显然加大了工作量。如果仅仅按部就班,按程序走过场,定些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选题,显然是难以达到海外版出新稿、创独家的要求的。我把主持好晨会当成当月要花力气挑好的担子,每天除自身进入“耳听八方”的角色,还尽量调动参加晨会的相关部门主任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提供快定题、选准题、抓落实的“一条龙”服务。每月晨会重点选题落实率均达96%左右。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先后推出《北京说:全准备好了》(张意轩、李樱)、《盛典启幕今夜无眠》(集体采写)、《走进奥博会》(宋冰)、《古都北京迷住外国人》(实习生)、《青年营欢声笑语》(王凡)、《奥运给中国留下什么》(吴月辉及实习生)等一批特色稿件或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