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形象
3299800000030

第30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7)

(三)不合作策略

如果说求助和搭便车的策略分别是被动被传播者主动或被动地与媒体进行合作,那么,不合作策略则是指被动被传播者对于处于俯视地位的媒体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不合作策略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也就是说对于媒体俯视效应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采取视而不见的行为;二是大家常说的“用脚投票”,即主动抛弃或退出与这家媒体的所有关系。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分众化的趋势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不论是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都越来越注重对于目标受众进行细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细分受众的同时也必然要把潜在的被传播者进行细分。比如,体育频道在把目标受众定义为体育爱好者的同时,也把被传播者限定在与体育有关的人、事和现象——体育频道在排除非体育爱好者受众和与体育无关的人、事和现象进入其节目的同时,也意味着与体育无关的人要么对于体育频道忽视,要么放弃通过体育频道再现其媒介形象的想法——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所排的争取《焦点访谈》发稿的队列里,恐怕没有谁是想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发稿的吧?

综上所述,求助、搭便车与不合作策略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被动被传播者面临媒体俯视效应的时候采取的三个策略,是其面对媒体的俯视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五节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产生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换句话说,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到形象的改变。所以,这就为个人、群体或者一些社会组织有目的地塑造自身形象或其他事物的形象提供了可能性——如果不能改变他人、改变环境,至少可以改变自己。

作为媒介形象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传播者媒介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都既有共同点,有时候甚至是完全一致(比如媒体名人、广播电视主持人、播音员等,就既是传播者,也是被传播者),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有比较大的分别。

从形象主体来说,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主体既有可能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也有可能是个人、群体、社会组织或事物和现象;从认知主体来说,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认知主体一般是社会大众,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认知主体是一个“两级认知主体”:被传播者首先被媒体认知,成为媒体对其认知信息的总和,再经过媒体的再现然后再被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大众认知,成为人们对于其媒介再现形象认知信息的总和;从环境因素来说,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认知环境就是认知主体所处的唯一环境,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认知环境包括了媒体认知的一个环境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大众等认知主体所处的第二个环境因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作为形象主体的被传播者,如果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无论是个人、群体或是社会组织,也不管它们是主动被传播者、部分主动被传播者还是被动被传播者,也都是可以对自身的媒介形象进行塑造的。

不过,认真观察和思考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研究,尤其是和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研究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塑造媒介形象的策略非常接近;二是塑造媒介形象的方法各有千秋。

当然,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研究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存在着“两多一少”的问题,即对于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和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关注较多,对被动被传播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关注的较多,而对于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关注较少。

一、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

虽然许多人认为传播者媒介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在研究中也很少有人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来自这两个维度关于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研究则可以发现,其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非常接近,只是在媒介形象塑造的方法方面有一些差异。

在本书第三章《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中,曾经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问题,分析过目前大家对于塑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和方法,大概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以内为主”的创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以外为主”的传播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三是以“超越思维”塑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在塑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三种策略和方法。

(一)“以内为主”创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

关注“以内为主”创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策略的研究者也有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基本理论假设。也就是说,只要被传播者自身是什么样子,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就会传播出什么样的媒介形象,广大的媒介受众和社会大众也就会认知到什么样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所谓塑造良好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无非就是做好自己的各方面工作,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龙永枢、杨伟光主编的《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

这本书分别从领导者媒介形象要素、领导者媒介形象的仪表、领导者媒介形象的着装、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口头表达、领导者媒介形象的体态语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礼仪、礼节与礼貌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领导者面对媒体,尤其是面对电视媒体的能力。当然,也包括了如何认识和主动运用国内外新闻媒介等方面的研究。

“以内为主”创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是一种基于被传播者本位的思维模式,主要的目标是苦练内功、做好自己的功课。其实,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人传统的智慧——联想到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的要韬光养晦、决不当头、闷声发大财等等思想,也都是一种“以内为主”的思维方式。当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争论理论也是基于同样的思维。不过,不争论既可以鼓励“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也可以形成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方面“以内为主”的策略和方法可能还不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以外为主”传播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

关注“以外为主”传播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研究者也是基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基本理论假设。也就是说,研究者认为被传播者自己做好了各方面的工作,其媒介形象未必就能够自动得到改善,还必须要有合适的方法对媒体及其受众进行有效的推广才行。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从容面对媒体:让你的媒体亮相尽善尽美》一书。

在这本书里,乔治·莫里斯通过总结自己长达几十年的记者、编辑、作家、电视制片人和媒体培训顾问的经验、教训,分析和研究了如何面对媒体、如何利用媒体的具体问题,总结了与媒体接触时的五条戒律、采访人最肮脏的七种伎俩以及十一条对付这些伎俩的法则,还特别说明了和不同媒体打交道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以外为主”传播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特色的策略和方法是一种基于媒体导向的思维模式,是对于“以内为主”的被传播者本位的一种补充,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依然还存在缺陷。

(三)以“超越思维”塑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关注以“超越思维”塑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策略的研究者也有一个“功夫在酒外”的基本理论假设。也就是说,要想塑造良好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重要的是满足媒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创造媒体的需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三个方面:一是做好与媒体的日常沟通;二是策划形象活动;三是搞好形象危机传播。

关于做好被传播者与媒体的日常沟通,刘小燕就认为政府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要注意“硬销”,还要特别注意“软销”,而理想的境界则是“软销”与“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互相消解。当然,按照刘小燕的说明,所谓“硬销”就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给人以气势逼人或强大压力的传播;“软销”则是一种兼顾对方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或助其达到目标、赢得信任的合作式传播。

关于策划形象活动,也是被传播者常用的策略。比如北京举办奥运会,就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辉煌成就、吸引世界眼球关注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大好时机。

关于搞好形象危机传播,则是一项新的挑战。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比如2007年拉萨“3·14事件”;二是传播失当造成的形象危机,比如2003年北京“非典”初期的情况。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付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要改变旧有的传播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以超越思维塑造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策略和方法是一种基于媒体本位的思维模式,相对来讲,是一种更为积极、更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容易使被传播者迷失自我,造成的结果可能是低估媒体的影响,也可能是高估它们的影响。

当然,由于传播者媒介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都既有共同点,甚至有时候是完全一致的,更多的时候也有比较大的分别,所以,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缺陷,也与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情况很相似——既有导向过于单一的问题,也有对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问题,还有误解被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问题。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两多一少”的问题

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研究中存在着“两多一少”的问题,即对于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和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关注较多,对被动被传播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关注的较多,而对于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关注较少。

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对于居于强势地位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关注比较多,比如发言人媒介形象塑造问题、领导者媒介形象塑造问题,等等。从杨伟光等编著的《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中可以看到,早期研究反映的是媒介人士呼吁领导人应该在电视上提升自己的媒介形象。这样的结果将会使经常接触媒体的主动被传播者、部分主动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更加专业化,更能展示自己形象中好的一面。

从过去毛泽东时代的“人在红墙内”,到现在地方领导人的明星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变化。另外一个独特的现象是中国领导人目前是级别越低的越频繁在荧幕上亮相,而国家领导人就显得比地方领导人更加慎重。所以才可能出现地方领导人中的吕日周和仇和这样的代表,这可能也是中国的政治游戏规则。不过,现在的领导人已经普遍理解了媒介形象的重要性,不同的领导人也出现了媒介形象方面的微妙差别。

对于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再现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比如对于城市农民工媒介形象问题的研究、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等等。这当然体现了研究者们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有可能使更多的研究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有意识地避免或改善这种对于弱势群体媒介形象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与此同时,这个问题成为热点也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人在媒体实务中反而出现“随大流”,出现对于这种不公正待遇的漠视。特别是对于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的缺失,更会导致本来接触媒体就不多的弱势群体的个体,在面对媒体时更有可能出现“晕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