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多了,思想也开阔了。此时的诸葛亮虽然仅仅十七岁,但他的心胸广阔的足以容纳下整个天地。他夜观天象,日察世情,采集天地之精华,汲取人间之荟萃。他坚信自己决不是卧龙岗土块里的一条蚯蚓,而是潜龙在渊,有朝一日,终能飞龙在天,腾云驾雾,翱翔九霄。
读书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傲气。诸葛亮不但才学出众,而且有着山东人高大威猛的体型特征,身长八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米八以上的典型帅哥。所以诸葛亮有点飘飘然,整日摇头晃脑,哼着最喜欢的曲调《梁父吟》,竟然把自己比拟作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位大名臣: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以及辅佐燕昭王振兴的一代名将乐毅。南阳人对此嗤之以鼻,一个连自己的肚子都无法填饱的流亡者,竟然妄自尊大,跟古代的圣人相提并论,简直就是不知恬耻。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摇着鹅毛扇子,到处逍遥。
农桑空闲之余,诸葛亮苦中找乐,除了读书,就是四处访亲寻友,足迹踏遍了南阳与襄阳之间广大地区。东起叶县平山,西至淅川顺阳,南至新野、襄阳,诸葛亮随遇而安,居无定所。他对人生所求甚少,随便插上几根木桩,覆盖些茅草,就可以解决住房问题。只要能够遮雨避日,诸葛亮就感到莫大的满足。于是在顺阳石口峡,在新野野白岗,甚至在襄阳城西二十余里的隆中深山密林中,一座座简陋不堪的茅草小庐拔地而起,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5、诸葛四友
但是诸葛亮很快就会沮丧地发现,搭建茅庐并不是自己的专利。在自己来临之前,从全国各地逃亡在此的人就已经纷纷搭起草房子,而且许多逃亡者的才干一点也不亚于自己。而且他们的出身各一,有的甚至系出豪门,令诸葛亮自惭形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大为收敛,立即成了一个谦谦君子,虚怀若谷,虔诚向别人请教。同是天涯沦落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结果有四个人与诸葛亮一拍即合,于是朝夕相处,惺惺相惜,遂结为金兰之好,史称诸葛四友。
是哪四友?
第一个叫崔钧,字州平。此人甚有来历,乃是河北大豪族博陵崔氏的佼佼者。他的老爹崔烈可是大汉帝国威名赫赫的一个大人物,历任地方郡守,朝中九卿。
汉灵帝为了捞钱,不择手段,打起卖官鬻爵的馊主意。纵然你劳苦功高,可是要想坐上三公九卿之座,对不起,汉灵帝板起脸孔,伸出一双贪婪的大手,先给我输送钱财。
于是那些整天梦想往上爬的人争先恐后,竞相献出财宝,孝敬汉灵帝,谋求高官厚爵。看着身边的人都趋之若鹜,崔烈也不甘落后,头脑一热,心里一横,决心买一个司徒(财政部长)的大官来过过瘾。因为买官的人实在太多,三公九卿的职位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官爵的价钱水涨船高,每天都在刷新新纪录。崔烈就委托中介人——大太监程璜,秘密与汉灵帝经过了几回艰苦的拉锯战,终于把价钱定在五百万钱。
到了任命崔烈的那一天,汉灵帝有点后悔了,恨恨地说道,如今司徒这个职位至少也得一千万,我亏大了。
在旁的大太监程璜随口应了一声,想不到崔烈这样的河北一代名士,也会买官?更想不到崔烈竟然跟婆娘般吝啬,要不是本公公竭力杀价,他哪里来的那么便宜?
崔烈买官的丑闻遂东窗事发,一下子颜面扫地,被人们引以为耻。崔烈心里也是惴惴不安,招来二儿子崔钧问道,老父身居三公,外人是怎么说的?
崔钧回答,以爹爹的资历,早晚一日都会坐上三公之座。可是如今爹爹做了司徒,世人深感失望。
崔烈拄着拐杖的右手有点发抖了,悻悻问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崔钧直言不讳,世人都嫌弃铜钱实在太臭了!
崔烈脸上青一阵紫一阵,怒气汹汹地抡起手中拐杖,呼呼地朝着崔钧劈头打去。这时候崔钧担任虎贲中郎将(皇家警卫队队长),浑身上下金盔银甲,闪闪发亮。吓得他屁滚尿流,一溜烟躲开,脑后跟还拖着一条野雉的尾巴,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在半空中胡乱地摇晃着。
气得崔烈破口大骂,不孝的死丘八!老爹在打你,你还敢跑!
崔钧心神未定,引经据典,气喘吁吁地回敬,就连大孝子、大圣人舜也说过,挨了老子的揍,小打受之,大打逃之!说得崔烈哑口无言。
两年之后,崔烈又做了太尉(国防部长),可是只做了半年就被曹操的老爹大司农(农业部长)曹嵩所代。这一回三公的价钱早已涨破了天,汉灵帝狠狠地宰了曹嵩一刀,太尉的职位卖了一亿钱,汉灵帝总算赚翻了天。再之后,这位嗜钱如命的皇帝死了。董卓进京,把汉献帝扶上台,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
这时候,崔钧外任西河太守,不满董卓的暴行,于是献计袁绍,联合各路军阀,起兵反董。董卓一怒之下,把崔烈抓进长安城外郿坞的监狱里去。
董卓被义子吕布杀死之后,崔烈也从大牢里出来了,并做了城门校尉。可惜好景不长,董卓的死党李傕攻进长安城,负责守城的崔烈也被乱兵所杀。崔钧的哥哥议郎崔均(字元平)也郁郁而终。崔钧再也活不下去,就逃到南阳来,终于跟诸葛亮邂逅了。
交了这么一个生平坎坷、经历颇丰的年长挚友,诸葛亮受益匪浅,日后回忆起在南阳的那些日子,常常感叹道,当初跟州平老兄交往,这才让我知道了天下兴亡的得失。
可以说,崔钧是诸葛亮一生中第一个良师益友。
第二个叫石韬,字广元。第三个叫徐庶,字元直。这两个人都是河南颍川人。这一对老乡应该年龄相仿,都比诸葛亮年长十来岁。石韬有关他的身生平所知甚少,只知道诸葛亮出山以后,各为其主,石韬日后做了魏国的典农校尉。
徐庶可是身负一桩人命案,不管是仗义为人雪耻,还是替自己报仇,总之徐庶的双手沾满了血腥味,故而流亡到这里以求逃生。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把徐庶当做一个杀人犯,反而把他看做一个完人,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第四个叫做孟建,字公威,河南汝南人。这个孟公威南下荆州之后,有点患得患失,一直有故乡情结,很想北返汝南。诸葛亮规劝他,北方的人才多如牛毛,即使公威老兄回去了,也不一定就能够鹏程万里。好男儿当四海为家,遨游天下,回去做什么呢?
诸葛亮与这四友真正是意气相投,只恨相见太晚。至于年龄大小,出身贵贱,学问深浅等等,一切都是浮云,只有感情是真实的。
这五人每天必定聚会两次,晨起一杯茶,月下一壶酒,谈笑甚欢。有时说到兴奋点,抚掌大笑。甚至放荡不羁地像猿猴一般,肆无忌惮地高声啸叫,无比潇洒地挥霍着美好的时光。
他们留着长长的头发,蓄着浓密的胡须,衣裳虽然有点破旧,却异常整洁。身处乱世,英雄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每日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在乡村的小道上边走边放肆地引吭高歌,如同疯子一般。
但是,在诸葛亮及朋友们的每一人心中,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甚至比天还高。虽然身为低贱,但是他们的理想长出了翅膀,翱翔蓝天,心系天下。
在一次聚会时,尽情疯狂之后,诸葛亮冷冷地看着石韬、徐庶、孟建,缓缓说道,以你等三人之才,做到州郡太守、刺史,那时绝对没有问题的。
崔钧只顾喝酒,对他来说,什么太守、刺史,甚至三公九卿,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
石韬、徐庶、孟建三人却有点不服气,我们都做了太守、刺史,那孔明老弟自以为能做什么呢?
诸葛亮却诡异地淡淡一笑,默然不语。在他的心中,九百年前那个老乡——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第一个称霸的管仲,就是他的榜样。
诸葛亮真的可以成为第二个管仲,辅佐贤主,问鼎中原吗?有谁知道呢?
6、襄阳教父
一个叫庞德公的襄阳隐士知道。
庞德公,应该是名德,字尚长,因年老而见识颇多,故被人们尊称为庞公。荆州牧刘表也是个爱才之人,他闻得庞德公的盛名,多次邀请他赴襄阳高就。只要庞德公肯踏入襄阳城半步,什么官都可以做。但是庞德公把做官看得连粪土也不如,在他看来,做官就是罪恶之源。更何况刘表阴暗懦弱之人,在他手下做官,简直就是柿子配虾子,不会有好结果。
庞德公一点也不客气地回绝刘表,假如周公、管叔、蔡叔都像我们这些穷苦的老百姓,住在破败不堪的茅屋里,整天咀嚼着草根过日子,那么兄弟之间怎么会相残呢?听得刘表口呆目瞪。连大圣人周公都骂了,这样的闲云野鹤还是不招惹为好。
但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这个庞德公不但是自己的师长,还是自己的知己。诸葛亮有多大的能耐,庞德公比自己还清楚。庞德公所敬重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就是诸葛亮,美其名曰“卧龙”;第二个就是自己的侄儿庞统,呼之为“凤雏”;最后一个就是司马徽,号之曰“水镜”。
这个司马徽是河南颍川人氏,虽满腹经纶,但在乱世之中不愿充当诸侯争霸战争的炮灰,隐于襄阳的山林之中。那时荆州虽是一片乐土,但是司马徽却深知刘表的个性,为人糊涂,常常让好人遭殃。刘表糊涂,我比你更糊涂,如此我就不会死得糊里糊涂。凡是跟政治有关的话题,司马徽一律免谈。
于是司马徽彻底成了一个大糊涂,不但避谈政治,甚至也不随便说话。无论是对是错,开口闭口就两个字“好好”,故而落个“好好先生”的雅称。
路上碰到了一个朋友,热乎乎地向司马徽打招呼,老兄最近身体好啊!
司马徽点点头,好好!那人心满意足地告辞了。
又有一人脸上挂着悲伤,哭哭啼啼地跑过来,希望获得这位高人的一丝安慰,司马大兄,我的儿子前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