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嗜睡。足够睡眠时间以外仍经常感到疲乏、想睡觉。常见于神经衰弱或轻度意识障碍。
④梦言症。患者于睡眠中说话、唱歌或哭笑,多见于癫痫和具有遗传素质的人,也可见于感染中毒患者。
⑤梦行症。患者在熟睡之后,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起床在室内或户外活动。在有人跟他说话时可含糊答应,遇到强烈刺激时便可以惊醒,但醒后不记得之前起床进行的活动。见于癫痫和神经官能症。梦行时患者意识处于朦胧状态,若走到危险地方,可发生伤亡等意外。
3.引发睡眠障碍的原因
①全身性疾病。年纪大了以后,全身疾病发生率也高。中老年人有的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气肿、肺心病等。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颈椎病、四肢麻木等疾病。这些疾病本身或其伴随症状会影响睡眠,加重中老年人的失眠症状。
②脑部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等疾病,这些疾病的出现,都可使脑部血流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症状。
③精神方面的疾病。据有关部门统计,中老年人中,有抑郁状态及抑郁倾向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人。抑郁症多有失眠、心慌等症,其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及深度睡眠减少。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后半夜睡眠障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患者多表现为早醒和醒后再难入睡。失眠严重程度与抑郁症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④由饮酒或滥用药物引起的睡眠障碍。过量饮酒以及使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支气管扩张药物等均可导致失眠。
⑤持续的心理生理性失眠。如今的中老年人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本身就在衰退,再加上退休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自我感觉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与晚辈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交流,或由于丧偶等,普遍会出现睡眠障碍。
4.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①通过日常生活作息规律来提高睡眠质量。睡前勿大吃大喝,在睡觉前不要喝太多的水,因为晚上不断上厕所会严重影响到睡眠质量;同时晚上不要吃辛辣或富含油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也会影响睡眠。大睡要放在晚间,白天打盹可能会导致夜晚睡眠时间被“剥夺”,白天的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且不要在下午3点后睡觉。
②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睡前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因为安静对提高睡眠质量是非常有益的。给自己准备一张舒适的床,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空间。另外,你要确定床是否够宽敞。睡前洗澡,可放松肌肉,促进睡眠。
③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按时睡觉、起床;每天下午能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景色;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运动,睡前做2~4小时的轻微体力劳动,均对睡眠有利。
④男性朋友应戒烟,尤其不要在睡前或失眠时吸烟,尼古丁是刺激剂,会扰乱正常睡眠。
归纳起来说,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失眠症状,千万不要紧张,要尽快查明原因。也不要滥用安眠药,安眠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且只能临时性的服用,不要每天服用,否则的话,突然停药,就会出现所谓反跳性失眠,就是说可能出现比原来的失眠更严重的现象。
5.改善睡眠的食疗方法
饮食是最安全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有安神、镇静功效的中药调理,可自然又健康的吃出睡意。以下推荐几种食疗,有睡眠障碍的朋友不妨在家试试:
①酸枣仁汤。
取酸枣仁15克捣碎,水煎,每晚睡前1小时左右服用。其中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对于血虚所引起的心烦不眠或心悸不安有良效。
②三味安眠汤。取酸枣仁15克,麦冬、远志各5克,加入水500毫升煎成50毫升,睡前服用。以上三种药材均有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混合服用有催眠的功效。
③养心粥。
取党参35克,去核红枣10枚、麦冬、茯神各10克,加入2000毫升的水煎成500毫升,去渣后,与洗净的米和水共煮,米熟后加入红糖服用。此粥有养气血安神的功效,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者服用后有明显改善作用。
④百合绿豆乳。
取百合、绿豆各25克,加入冰糖少量,煮烂后加些牛奶服用。此粥对于夏季睡不着的人,有清心除烦镇静之效,牛奶含色氨酸能于脑部转成血清素促进睡眠。
⑤天麻什锦饭。
取天麻5克,粳米100克,鸡肉25克,竹笋、胡萝卜各50克,香菇、芋头各1个,酱油、料酒、白糖适量。将天麻浸泡1小时左右,使其柔软,然后把鸡肉切成碎末,竹笋及洗干净的胡萝卜切成小片;芋头去皮,用水发香菇,洗净,切成细丝。粳米洗净入锅中,放入改刀的大朱料及白糖等调味品,用小火煮成稠饭状,每日1次,午饭或晚饭食用。此饭有健脑强身、镇静安眠的功效。可治疗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志健忘等症。
⑥百麦安神饮。
取小麦、百合各25克,莲子肉、首乌藤各15克,大枣2个,甘草6克。原料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倒入锅中,加水750毫升,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煮3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连炖两次,放在一块,随时皆可饮用。此饮有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之功效。可治神志不宁、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多汗等症。
⑦桂圆芡实粥。
取桂圆、芡实各25克,糯米100克,酸枣仁20克,蜂蜜20克。把糯米、芡实洗净,加到含适量清水的锅中,加入桂圆,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煮25分钟,再加入枣仁,煮20分钟,食前调入蜂蜜。分早晚2次服食。常服此粥可治疗中老年人神经衰弱、智力衰退、肝肾虚亏等症。
§§§第八节 如何面对空巢危机
自己给自己过生日,不自觉地给会儿女摆放上碗筷,翻看以前的照片······儿女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一个个离巢拼搏,因为生活的压力,“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少有人能遵循。而一天天变老守巢的父母们,只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缓解心中的孤寂和落寞。俗话说,幸福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但在空巢的家庭中寂寞的中老年朋友们却各有各的寂寞。
1.“空巢家庭”悄然上升
空巢老人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即“独居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空巢老人。与高寿老人相比,这些人占据了老年人更大的比例,此次调查还发现,由于孩子初次留学或到外地升学,“空巢家庭”已经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有名词,它已出现了新的流行趋势,目前正向“中年化”发展。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在我国,最近10年来空巢家庭的数量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3年已经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即增加了两倍。同时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逐步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会越来越普遍。
在农村,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一些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在有关调查中,仅有21%的老人对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有35%的老人存在比较严重的生活难、就医难等问题,有25%的老人仍然需要承担繁忙的农活劳动和各种家务;有19%的老人精神生活贫乏,渴盼子女早日回到身边。
2.“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都造成了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有些老人为了克服空巢综合征的痛苦,在垂暮之年,仍自告奋勇,代管小孙子孙女,确能克服孤独之感,但应量力而为。空巢综合征主要表现在:
①精神空虚。子女在身边的家庭,父母一般都形成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密切关注着孩子的饮食起居,虽感疲惫但是充实。孩子一旦离开去求学或者成家立业,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导致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终日无所事事、无精打采的状态。这在孩子刚离开时表现最明显。
②社会交往少,孤独、悲观。孤独的生活状态易让人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交流和沟通会有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的感觉,陷入无趣、无望、无助状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望,乃至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孩子在家时比较乖巧,或是曾在工作单位担任重要职务的中老年人,易出现这样无所适从的情况,生活的落差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被遗弃感。
③身体的症状。这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机能病理现象,空巢的生活状态会影响中老年人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最常见的如失眠、睡眠质量差、头痛等;严重一些的如食欲不振、心慌气短等;更严重的则表现为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当心理上的不适应转变为生理上的不适应,“空巢综合征”就成为各种病症的诱发症,似乎是一小块溃烂却未经消毒、治疗的皮肤,不仅自己慢慢变质并朝着严重的方向发展,同时疯狂地感染着周围其他的部位,让身体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状况。
“空巢综合征”并不是不可预防的,一些患了“空巢综合征”的中老年朋友在积极地调整下也可完全治愈。因此,正确地看待并分析问题的来源,才是解决它的最佳办法。
3.应对空巢危机有良策
①树立新型的家庭观念。子女“离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空巢老人们要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认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帮互助,不仅可以获得生活的支持,也能得到相互的精神慰藉,这样老人们离失落忧郁就远了很多。
②多和外界接触。心病还要心来医,空巢老人要主动走出离群索居、自我封闭的小天地,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倾吐心事;积极加入各种有益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多参加户外运动,新鲜的空气对老年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③发挥余热。老年人是经济和智慧的积累者,自身是就社会的巨大财富。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做志愿服务者、社会义工等,为别人提供帮助,同时也能获得社会价值认同。进一步接触社会不但可以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人老珠黄”的自卑感和失落感,重新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④要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比如,多读书看报,学习书画,欣赏音乐戏剧,听听广播评书??做做年轻时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积极乐观地享受清闲时光。
同时,子女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空巢老人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有专家强调,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对于孩子初次留学或到外地升学的中年朋友们,尤其是女性朋友,不仅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母亲,同时还是妻子、女儿、职业女性等,拥有多重的社会角色。此外,夫妻二人可以在孩子离开后,尝试着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或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一旦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情绪上难以把持的情况,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九节 离退休综合征的治疗
退休后离开自己多年的工作岗位,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变动。退休后,当事者在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即“离退休综合征”。
在现代社会,“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中老年心理疾病,据统计,约有25%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征。
1.离退休综合征的病因
退休前长期习惯于繁忙的工作,虽有时也会抱怨,但毕竟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退休后过起悠闲自得的生活,这种事物、环境、工作、生活突然的改变,会产生短暂的情绪反应,导致心理上的淡漠。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如不能顺应角色的改变,未完成心理上自我调整相适应,终日闷闷不乐,无法控制情络,排除孤独寂寞之感,心理上会转向“内攻”,而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此外,当事者已进入中老年期,机体正处于退化、衰老的阶段,若对离退休这一重大生活事件发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则很容易破坏人体的内环境稳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而使心身功能发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