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走出防癌抗癌的误区
1.癌症是无法预防的
有些人认为癌症是遗传因素所致的,不能预防;还有的人则认为癌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还没搞清,谈何预防。癌症确实存在遗传的因素,但机体是否发生癌变,以及什么时候发生癌变取决于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且现代医学对癌症的多种致癌因素、致癌物质,以及致癌机制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预防癌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要正确认识癌症,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谈癌色变。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不再是绝症。目前已明确80%的癌症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不良饮食习惯占致癌因素的35%,吸烟占致癌因素的30%。通过主观努力,大部分癌症还是可以预防的。
2.癌症无须治疗
由于癌症尚未被完全攻克,部分病人仍会复发而进入晚期,有些病人就不再治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可通过治疗缓解症状,延长生命。
3.家族遗传是癌症的主要病因
相关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后代患恶性肿瘤的几率要比普通人大一些,如胃癌患者后代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一些,同一家族中可能多人会患上同一种癌症,这说明癌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因此,一部分人认为家族遗传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一些有长辈直系亲属患有癌症的人常常会因此而惴惴不安,害怕自己也有癌症的基因,早晚会患上癌症。
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目前,专家一致认为,遗传只是癌症病发的一个因素,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由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营养、环境、病毒感染、精神情绪、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如肺癌、喉癌在吸烟的人群中发病率明显较高;食盐过多者,即使家族中没有患癌的情况,也会增加患直肠癌的几率。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通过合理饮食,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避免接触毒害物质,保持心情愉快,就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病发,不发病的比率几乎和普通人群一样。所以,防癌、抗癌应当以预防为主,对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4.癌症=死亡
很多癌症患者治疗的最大障碍就是不肯也不敢面对现实。患者不敢承认的主要原因是对癌症有恐惧心理,而导致恐惧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无知,认为癌症=死亡。
现在,癌症已经从不治之症成为可治之症,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但癌症与其他的普通慢性病是不同的,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癌手段的突破,现在多数肿瘤是可以治疗的。
在癌症的治疗上,费用高昂几乎是每个癌症患者都在抱怨的事情。专家认为,除了治疗药品的成本高之外,治疗过程中走冤枉路、花冤枉钱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像偏听偏信广告的宣传另辟蹊径、过度治疗等,都是导致癌症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原因,这些治疗不仅浪费财力,也往往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不仅如此,本来可以治愈的癌症,由于治疗中途而废或用药量不足,使癌症在短期内复发转移,无形中增加了治疗费用,这就是典型的“治疗不足”。专家认为对于有理论和临床证据支持的用药,就应坚持使用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绝不能半途而废。
§§§第六节 脑中风的防治与治疗
1.脑中风的现状及流行趋势
在我国,每年有200多万人患上脑血管病,大约150万人死于该病,幸存者中有3/4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约有20%~33%的患者可能在2~5年内复发。主要发病对象为40~70岁的人群,脑中风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疾病之一。
2.何谓脑中风
脑中风是中医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主要症状为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西医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这里主要介绍脑出血。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指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的病变,以动脉出血多见。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相当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的老化、吸烟等有密切的关系。脑出血常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仅少数为其他因素所致,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多数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余在脑干和小脑。在出血灶的部位,血液能直接压迫脑组织,使其周围发生脑水肿,重则继发脑移位、脑疝等。这些常常是脑出血引起死亡的原因。
3.脑出血的典型症状
脑出血较为典型的症状有:①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或瘫痪,病人常会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跌倒,或拿在手中的物品突然掉地;②口角歪斜、流口水、语言含糊不清或失语,有的还伴有头痛、呕吐、视觉模糊、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现象。
4.脑出血的防治
可有效预防脑出血的措施有:①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或排便用力,都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为预防便秘,平时应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韭菜、芹菜及水果等;也可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按摩,平时做适量的运动。②不蹲便。蹲便时下肢血管会发生严重屈曲,加上屏气排便,腹内压力增高,可使血压升高,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坐便可减少脑中风发生的机会。③多运动四肢及手部。动左手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医学研究表明,脑出血最容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防范脑出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一早一晚,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促进右脑半球的功能正常发挥。
5.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脑出血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①一般治疗。脑出血发病后应尽可能保持安静,就近治疗,避免搬动。若需搬动,尽量保持平稳,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及时吸痰,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给予吸氧;密切观察血压、呼吸、瞳孔情况,轻轻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尿潴留时给予导尿;早期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加强营养、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支持对症处理。
对于30ml以内的脑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若大脑出血血肿超过30ml,小脑出血血肿超过10ml,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病迅速,进展快,对于血肿大或位于重要部位的血肿如果不及时清除或降低颅内压就失去了抢救机会,但是手术也可能加速病人的死亡。以前手术效果不好,一般采取保守治疗。目前手术方法改进,成功率逐步提高,对于危及病人生命和导致病人偏瘫的颅内血肿逐渐趋于急诊手术。
②恢复期西医治疗。
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500ml计算,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50~70mmol/L、钾40~50mmol/L、糖13.5~18g。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ICP):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会使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ICP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及有条件时可行ICP监测。可选用甘露醇(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效果)、甘油(宜在症状较轻或重症的病情好转期使用)、10%血清白蛋白(50~1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作用较持久)、地塞米松(因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对急病或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10~20mg/d,静脉滴注)。
控制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降低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CBP)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当ICP下降时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通常可不使用降压药,特别是注射利血平等强降压药;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恢复情况等确定最适血压水平。收缩压180~230mmHg或舒张压105~140mmHg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收缩压180mmHg以内舒张压或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后降低颅内压增高不的确明显而血压持续升高者,应进行系统抗高血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较理想水平。急性期血压骤然下降说明病情危笃,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
§§§第七节 中老年性耳聋耳鸣
在我国,耳疾病患者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药物中毒、遗传、疾病、感染、脑供血不足、肾虚等多种因素均有关系。
1.中老年性耳聋耳鸣的几种表现
①耳聋。中老年性耳聋一般表现为双耳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缓慢下降,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言语分辨能力明显降低,特别是同多人交谈或参加大型会议时,听力出现困难。
②耳鸣。多数中老年性耳聋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耳鸣,开始为间歇性的,仅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逐渐加重,可持续终身,令病人感到烦躁不安。耳鸣多为高调性或多种杂乱的噪声,少数人可呈搏动性耳鸣,与心跳脉搏同步,该类患者可能患有合并高血压或动脉硬化。
③言语识别率低。中老年性耳聋的听力损伤多为感音神经性聋,少数为混合性聋,如果做言语试验,其言语识别率多降低。
④眩晕。中老年性耳聋的病人可有眩晕,这与前庭系老化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中老年性突变有关。
2.中老年性耳聋耳鸣发病原因
人体内各种细胞,包括听神经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着部分增殖分化再生与衰老凋亡的自然循环过程。就一般规律而言,人在35岁左右时体内组织细胞代谢中的裂增殖与分化再生速度大于衰老凋亡的速度,细胞分化再生处于强势状态,各器官功能处在最旺盛阶段。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微量激素分泌量逐年减少,人的体能耐受力、听力、视觉等敏感度开始下降。在微观变化中出现各器官组织细胞的裂殖再生速度逐步慢于衰老凋亡的速度,细胞分化再生处于弱势状态。各器官组织形态结构由坚实向萎缩退化方向发展,功能同步减退。一般在65岁以后,这种表现会逐年加快发展,这就是中老年耳聋的生理原因。
3.中老年性耳聋耳鸣的诱发因素
①常见的因素。对环境的适应性差,生活无规律,经常处在精神紧张和精力体力透支中;性格十分内向、长期处在焦虑和压抑中,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因素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使体内代谢常处在紊乱的亚健康状态中。
②有些工作环境带来的危害。若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或噪音刺激,导致个体基因突变和听觉细胞疲劳过早衰老。
③慢性疾病诱发。如血脂代谢不平衡、糖尿病、心脑血管硬化等均可引发耳聋。同时耳部各种原因的慢性炎症可直接导致耳部血运障碍,加速衰老。
④遗传因素。有些人可能会在青壮年时期出现无诱因的听力减退。由于自然衰老性聋与诱发因素促成的耳聋的发生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每个人体内存在着自然衰老与抗衰老的相互作用,所以中老年耳聋耳鸣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大多数人65岁后发病,也有个别老而不聋或不老就聋的特殊性,如有人在40~50岁之间就出现耳聋,有人在70~80岁仍未发生。
4.中老年耳聋耳鸣的预防
①防治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与中老年性耳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耳迷路动脉很细小,若发生硬化,必然引起内耳血液供应不足以及营养供应障碍,从而造成内耳感受器变性,导致听力下降。因此,中老年朋友在饮食方面要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药物方面可适当应用维生素A、E、B1,烟酸,三磷酸腺苷,辅酶A,以及中药黄精、葛根、川芎等,它们对于防治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有一定的功效。
②防止滥用耳毒性药物。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以及奎宁、氯喹、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耳朵均有毒性作用,若滥用,易引起耳聋。特别是中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安全范围小,应尽量避免应用这类耳毒药物,以免对听觉器官造成损害而致聋。若服用,要在医生指导下,一般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③戒烟戒酒。吸烟可致尼古丁中毒,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中毒,都可直接损害听神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还可导致心脑血管功能紊乱,引起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使内耳供血不足,而影响听力。
④避免噪声的长期刺激。中老年性耳聋,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居多,这与城市环境的噪声大有关系。因为长期的噪声刺激,可使听觉器官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使之产生疲劳。同时,噪声刺激还可使脑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导致听觉器官供血不足而致聋。另外,长期的噪声刺激会使人心烦意乱,血压升高及发生神经衰弱,也影响听力。
所以,平时加强个人防护,尽量注意不去噪声大的环境或场所,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是延缓中老年性耳聋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