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军事史上传奇丛书)
3326500000025

第25章 现代的军事远征(1)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侵略性远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首次世界总体战争,虽然战争的主体发生在欧洲大陆之上,但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了这场战争,参与国别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战争手段之残忍、伤亡之惨痛,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军事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结成同盟发起的霸权争夺战,从德奥军事同盟对欧洲诸国的远征上可以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脉络所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00年,德国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跃居欧洲的头号强国。随着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迅猛扩展,海外利益在德国的国家利益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其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利益重心的这种变动,又必然要求传统军事战略的重新调整。189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制定了“谋取世界霸权、以武力夺取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新的战略。与此同时,“海军主义”也成为新军事战略的重心。

德国军事战略的公开挑战迫使把持传统海上霸权的英国也不得不开始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英国放弃了一直以来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日本、法国、俄国签订条约,以谋求共同安全,缔造了对抗德国力量的军事联盟。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各国都意识到大战的迫近已经不可阻挡。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取得优势,列强之间展开了疯狂的扩军竞赛。这使得国际局势进一步紧张。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通过的公约和宣言中虽然表示“希望限制陆海军军力及军费预算”,但由于列强各怀鬼胎,毫无诚意,“和平”的姿态成为列强加速扩军备战的掩护物。此后,各国内部****泛滥,战争危机悄然蔓延于欧洲大陆,两大阵营的高度对立与战备使得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彼时的塞尔维亚国内,出现了大量反对奥匈帝国统治的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而奉“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为奋斗目标的“黑手会”便是这些团体中的其一。

1914年,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以便为进一步发动军事行动,攫取对巴尔干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做好准备,6月28日,奥匈帝国出动了2个兵团,而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奥匈帝国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地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于是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6月28日清晨,“黑手会”与“青年波斯尼亚”组织在斐迪南大公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好了7名刺客。在市政厅的街角,斐迪南大公遇上了早已埋伏好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普林西波举枪射击,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而这一声枪响,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危机就此爆发,之前早已做好战争准备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找到了发起全面战争的口实,同盟国执意发起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而由于俄国积极动员部队,援助塞尔维亚,根据之前英、法、俄签订的结盟协约,欧洲列强悉数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爆发,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共4年又3个月之久。大战在两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是德奥联军从波罗的海南岸进发,征伐东欧诸国、直指俄国领土的东欧战场;其二,是德国经由比利时远征法国所构成的西欧战场。

东欧战场:德奥联军入侵东欧诸国

(1)东普鲁士战役

战争初期,德国在东普鲁士地区的积极防御、交替推进战略是其沿波罗的海南岸北上,远征东欧计划的第一步。依据法俄军事协定,俄国向德国东线驻军发动了东普鲁士战役。

8月17日,俄军第1集团军以3个步兵军的兵力进攻东普鲁士,拉开了战役的序幕。8月20日,两军主力在古姆宾嫩展开大规模交战,德军失败,伤亡1万余人,并开始向西撤退。俄军指挥官对于最初的胜利产生了错觉,认为德军已被击败,战役已基本结束。因此放弃了追击德军的机会,按兵不动,转入休整。这使得德军指挥部立即改变原定向维斯瓦河对岸撤退的计划,掉头攻击已筑下营帐、毫无战斗准备的俄军。在分化了俄两个集团军后,德军仅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便歼灭了俄第2 集团军的主力,毙伤、俘虏俄军12万余人。又于涅曼河流域歼灭俄第一集团军11万余人,取得了东线的一次重大胜利。

这场战争,德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战役过程中,德军曾被迫从西线抽调了2个军和1个骑兵师到东普鲁士战场,从而削弱了西线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力量。因此,这一局部性的胜利是以马恩河失败的高昂代价换来的。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使得德国对整个战争局势做出了误估,盲目地将战争的中心由西线转移至东线,从而将他们的战线向东拓展,开进波兰。

(2)戈尔利采战役

在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战后,德国统帅部将1915年的战略计划作了重大调整,决定在稳住西线的同时,将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进伐东欧诸国,逼近俄罗斯,以求胁迫俄军停止参战。而彼时,俄国方面也做好了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战役的准备。双方的战略计划是:德国决定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对俄军发起进攻,其中北翼由德军从东普鲁士向布列斯特方向进攻,南翼由德奥联军向利沃夫方向进攻,最后两面合拢,将俄军主力围歼于“波兰口袋”中;俄国则决定仍然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实施进攻,即由西北方面军从东普鲁士进攻俄国,西南方面军从喀尔巴阡山进攻奥匈帝国。

1915年1月,奥匈第3、第4集团军在一支主要由德军组成的南方集团军的加强下首先在南翼发动进攻,喀尔巴阡战役爆发。而在战线的北翼,由于未能达成预定战役目标,同盟国联军在格罗德诺一线受阻无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统帅部决定放弃两翼进攻,改而选择俄国战线的中央,即在维斯瓦河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戈尔利采地区作为具有决定性的突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俄军仓促应战,彼时俄军在喀尔巴阡山一带的阵线一度长达600公里,调动不力,从而使得德军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并迅速歼灭了俄军主力,占领了乌克兰喀尔巴阡山的山口要塞利沃夫,戈尔利采战役以俄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戈尔利采是东线战场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役的失败使得俄国在波兰作战的各集团军的战略态势恶化。战役结束后,俄军被迫实施大规模战略退却,进而使得德国远征东欧计划得到成功,一度占领了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白俄罗斯,矛头直指俄罗斯边境,战线大幅度东移。之后,俄国政局动荡,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果断地宣布退出大战,这使得协约国收复东欧大片被德国占领的土地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过程。

西欧战场:德意志帝国征伐法国

(1)边境战役

德国在战前早已做好了战略部署,1905年由德军总参谋长冯·施里芬将军主持制订的“施里芬计划”出炉,决定在对法国与俄国的两条战线战争中,首先要迅速战胜法国。由此施里芬将军做出了东西两线兵力的部署:西线,在克雷菲尔德-穆尔豪森线上,部署7个集团军,在固守法、德之间设防坚固的国界同时,组成一支包抄作战的强大部队,绕过凡尔登防线,侵入比利时,越过未设防的法国北部,沿着海岸推进,强渡塞纳河,从西面然后从南面越过巴黎,把法国主力部队压缩到巴黎以东地区加以歼灭;东线,则布置1个集团军,用以配合奥匈帝国军队,牵制南下的俄国力量。

战争全面开始后,德国按计划采取北攻南防的作战方针,8月2日,德军占领卢森堡,8月4日侵入比利时,8月16日,攻克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随即向西推进。8月20日,德军攻克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以大兵压境,集中了5个集团军的17个军和7个骑兵师,做好了进入法国、完成包围并粉碎法军战略任务的准备。

与此同时,法军统帅部战前错误地判断德军主力将集中在南翼的梅斯和卢森堡地域,因此,法军总司令霞飞根据战前计划,下令向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军发起猛攻。德军在该方向按计划实施有组织的退却,法军进展顺利,缓慢突入他们“失去的省份”。但8月20日德军突然停止后撤发起反击,将法军逐回边境。

8月20日,敌对双方的统帅部各自下达了战役训令,8月21日,双方开始了被称作“边境交战”的遭遇战。经过5天的激战,到8月25日,英法联军的4个集团军先后遭到失败,法军被迫全线向南撤退。至此,法国不但未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整个边界反而被突破,全线陷于被动。德国进入法国境内,长驱直入,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这是英法联军在凡尔登以北战线上经历的第一次全线失利,并被迫南撤,然而,德军最高统帅过高地估计了既得战果,错误地认为法军已被击溃,鉴于德国在东普鲁士地区与俄国军队交战的全面失利,德国统帅开始回调西线部队,从而削弱了德军在法国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突击集团,彼时,英法联军先后部署埃纳河与马恩河一带的各集团军,这为联军反攻并取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2)马恩河战役

边境之战结束后,按原定计划,德军西线右翼主力应从西南对巴黎施行深远迂回,配合左翼,完成对法国所有集团军的合围,然而,德军为边境之战的胜利所陶醉,贪功追击,改变了右翼主力的进攻方向。这期间,德军统帅部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断定边境之战后法军已被击溃,只待合围其残部并予以消灭,西线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因而于8月25日从追击部队中抽调了2个军和1个骑兵师开往东线,这大大地削弱了德军西线右翼兵力。

与此同时,英法军队在向纵深腹地退却过程中,多次对德军实施战役反击,从而迟滞了德军的行动,为稳定战役、调整部署赢得了时间。到9月4日,法国重新部署兵力的工作已经完成,从巴黎沿马恩河以南的库尔塔孔、索姆苏一直到凡尔登一线迅速部署了6个集团军,从而在西线与德国形成了2∶1的兵力优势。

9月5日,法国第6集团军在向巴黎东北的乌尔克河地区运动时,与德军发生了遭遇战,这拉开了马恩河战役的序幕。在这次战役中,法国首次使用汽车运送部队,并实现了兵力从后方至前线的迅速转移。9月6日,英法联军转入反攻,在德军统帅没有发现威胁的时候,英法联军将德军战线撕开一道缺口,从而楔入德军后方。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得知战局发展不利,命令部队立即后撤;在设法摆脱联军进攻后,德国的四个集团军撤至马恩河北岸转入防御。

这一役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英法军阵亡2.1万人、受伤12.2万人,德军阵亡4.3万人、受伤17.3万人,双方都未能围歼对方的重兵集团。但对于英法军队来讲,马恩河战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粉碎了德军在西线战场迅速歼灭法军的战略企图,稳定了西线的战局。马恩河战役的胜利也成为英法联军在西线战事由败转胜的转折点。

(3)凡尔登战役

经过1915年在东欧战场的进攻,德国未能实现其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但德国统帅部认为俄国的攻击力量已经崩溃,短期内无力发动攻势,因此决定在1916年将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1915年底,德军统帅部决定选择凡尔登这个法国人坚强与勇敢象征的地方发动进攻,迫使法国统帅部为坚守它而耗尽其所有兵力。简言之,就是用消耗战把凡尔登作为“绞肉机”,使法国“把血流尽”。

凡尔登是巴黎以东的一个要塞城市,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支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法军以凡尔登为基础建立起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凡尔登一役,德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威廉皇太子亲自指挥的第5集团军,由于有着良好的战争准备,在主要突击地段上,德军每公里突破正面的兵力、火力都占有绝对优势,其中步兵师比法军多3倍,火炮比法军多3倍以上。

1916年2月21日8时,德军炮兵开始实施强大的炮火准备,摧毁了联军最前部的防御体系,之后,德军步兵发起攻击,相继攻占了两道阵地和杜奥蒙炮台。法军阵地被割裂为数段,通往后方的主要交通线被切断,凡尔登处于十分危急的境地。

2月25日,法军统帅部调整了部署,责令用现有一切手段坚守,并紧急调集3900辆汽车,组建了一支9000多人的运输队,通过拓宽的“神圣之路”——从巴勒迪克到凡尔登的一条公路,将作战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并以此使得9天内前线法军力量增加了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