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德军扩大了正面进攻,对沃尔炮台和通过弗勒里村庄、苏维尔炮台、蒂奥蒙和弗鲁阿德·德·特尔筑垒地域的法军最后一道防线发起了新的猛攻,然而,由于法国部队有着充足的补给,对于德军缓慢而持久的战线推进有着良好的应对能力。8月,由于索姆河战役迫使德军从凡尔登抽调兵力到东部战线,战役的主动权开始转到了法军手中,联军相继发动短促而有力的连续突击,到12月中旬,法军已基本收复了马斯河右岸自2月25日以来被德军占领的阵地。凡尔登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在这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中,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军投入交战的兵力为50个师,损失近60万人;法军投入交战的兵力为71个师,损失58万人。步兵师的战斗减员达到70%以上。战役的物资消耗也空前巨大。
凡尔登战役不仅是大战中期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不但未能歼灭法军主力、耗尽法军的战略预备队,而且也未能阻止协约国军队在索姆河转入进攻,相反却使自己遭到了巨大的消耗,并引起了国内政局的恶化。自此,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协约国手中。
(4)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协约国1916年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役的直接目的是击溃在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为尔后转入运动进攻创造条件,并牵制当面敌人,减弱德军在凡尔登方向的压力。
1916年6月24日起,协约国军队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了长达7天的强大炮火袭击,仅从法国第6集团军地带就发射了250 万发炮弹,摧毁了大部分德军的地面工事,但地下工事几乎未遭损失。凭借着地下工事,德军顽强抗击,双方兵力投入不断升级,而战线推进缓慢,10~11月间,索姆河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倾盆大雨将战场变成了污泥潭。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和物资耗尽,索姆河战役不了了之。
这场持久的消耗战使得交战双方元气大伤,而德国两线作战的全面失利使得其再也无法恢复以前的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德国又在西线发动了5次一定规模的进攻,但由于人力物力过于薄弱,南侵法国的远征终于以失败告终,协约国于1918年发动的最后总攻给予德军致命一击,11月11日,德国正式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动的东西两线的征伐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德国一度取得了对法国北部、东欧诸国事实上的控制,但终因战争后期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劣势与国家机器的崩溃丧失了这些战争初期胜利的果实。
战后各国在巴黎举行“巴黎和平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并在这个条约下形成了战后欧洲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凡尔赛体系”。然而,强加于德国的苛刻条款也为德国在20年后卷土重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资源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给交战各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在4年又3个月的战争中,总计约1 000万~1 300万人死亡,其中德国损失近200万、俄国175万、法国约近150万、英国近100万。各国负伤者总计约有2 000万人。战争耗资3 380亿美元,许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各国都陷入到灾难之中。在这场战争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崛起,民族解放运动开始风起云涌。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共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共产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国扩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兴起。这场战争还削弱了英、法、意等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而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美国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性远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深远的影响。而在发起这次大战的三个***国家中,德国成为了***轴心的“轴心”,二战由德国***的一系列远程侵略扩张行为而向欧亚非各洲蔓延开来。
一战后,协约国集团击败了同盟国集团。战后,德意志帝国皇帝退位,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魏玛共和国成立。《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了极为苛刻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国防军也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不被允许拥有空军。严苛的、甚至有过度之嫌的惩罚措施使德国国内对《凡尔赛条约》普遍持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另一方面,魏玛共和国面对内忧外患所表现出来的软弱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兴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简称**党)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就是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1933年,**党已经成为了国会内第一大党。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元帅去世,希特勒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元首。此后的1936~1937年间,他相继与日本、意大利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三国轴心;又于同年违反《凡尔赛条约》,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这一系列行动使得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德国对波兰的突袭,宣告了二战的爆发。
(1)远征东欧: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波兰割让但泽地区,并给予德国在波兰走廊修建公路、铁路的权利,遭波兰拒绝。3月23日,英法结成军事同盟,后对波兰的安全予以保证。波兰在德军的进攻威胁下与英法结盟后,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然而在人数和装备上较之德军大为逊色。德军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航空兵利用天色的掩护,在2 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机场、交通枢纽、铁路等实行“闪电战”式的突袭,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面对德军的突袭,波军猝不及防,500架一线飞机在机场被炸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混乱。此时德军趁势突破波军防线。当日10时,希特勒向国会宣布,德军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对德发表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保证,否则将对德宣战。午后,法国也发出类似通牒。德国均置之不理。波兰政府再三请求盟国立即予以军事支援,然而英法虽在9月3日形式上对德宣战,然而事实上却并未给予波兰以任何实质性援助。在兵力和兵器上都拥有优势的盟军指挥部没有采取坚决的行动,英法军队始终消极应战,违背了两国政府对波兰许下的诺言,且置自身的战略利益于不顾。此种做法的背后,是欲将德国侵略的战火东引向苏联。德军继续向波兰境内迅速推进,从东面和南面两方面进攻华沙。9月15日,德军占领卢布林,并逼近布列斯特。9月16日,德军形成了对波军主力的包围圈。当天,波兰政府撤往罗马尼亚。苏联借口波兰政府不复存在,悍然撕毁《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出兵波兰。9月18日,德苏两军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进行炮击;26日,德国空军轰炸华沙。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并于28日正式签署了投降书。另一方面,波兰政府出逃后,波兰爱国者继续与侵略者进行斗争,然而只是占领了一些孤立的抵抗据点,10月6日,德军在波兰的战斗行动结束。
波兰一役使得波兰的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牺牲,仅华沙死亡人数就达到近25万人,数万无辜公民受伤,约有1万波兰人在德军的大屠杀中惨遭枪杀。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了“闪电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
(2)远征北欧:丹麦挪威战役
为了加强北翼防线,并确保瑞典一线铁矿石运输的安全,并从东面对英国造成战略包围的威胁,德军决定夺取斯堪的那维亚基地。同时,斯堪的那维亚战役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利于德国发动计划中的侵苏战争,控制波罗的海出口。德军统帅部在占领波兰后,制定了代号为“威悉河演习”的夺取挪威和丹麦的计划,计划以登陆兵和空降兵在丹麦和挪威同时实施突然的登陆和空降。由于丹麦和挪威均为中立国,兵力不大,面对德军统帅部动用的一大批兵力及数量相当可观的空军陆军,对比悬殊。4月9日,德军突袭丹麦,登陆兵同时实施登录,丹麦政府号召人民“放弃任何抵抗”,德军仅以2死10伤的代价占领了丹麦。
4月9日,德国登陆兵同时在挪威实施登陆和空降,然而挪威政府拒绝投降,并向腹地撤退。挪军虽未组织大规模有利抵抗,然而由于挪威得天独厚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加之不良的道路条件以及海上优势,使得德军迅速占领的目的未能达成。然而4月20日,德军在挪威人民的叛徒吉斯林分子的帮助下,占领了挪威南方大部分领土。由于挪威的失陷将对英国的海上交通造成极大威胁,因而英法统帅部派遣英法波联军援助挪威。5月3日,在中部作战的挪威军队投降,挪威国王和政府于6月7日撤往英国。此后,战争主要在挪威北部展开。由于统帅部的优柔寡断,尽管盟军拥有军事战备方面的优势,仍未能挫败德军。后由于法国战局危急,英法波联军被迫于6月初撤出。6月10日,挪威被完全占领。德国取得的挪威战役的胜利使得其得以在欧洲战区北部夺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进而进至瑞典边界,使得原本中立的瑞典的内外政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开始在对外政策方面专注德国。西方大国试图防止德军侵占挪威的努力遭到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英法联军缺乏统一指挥,两军不能协同作战,同时西方盟国蔑视挪威军队统帅部,造成了各行其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