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3327900000034

第34章 十诫(1)

1988年出品

《十诫》是基耶洛夫斯基这位伟大的导演留给世界电影的一份最为珍贵的宝藏。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导演:克日斯托夫·基耶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1941-1996

波兰

主演:昂里克·巴兰诺夫斯基Henryk Baranowski

类型:生活

颜色:彩色

就在几年前,基耶洛夫斯基还是国内某些喜欢标榜自己的高雅人士用以表明自己的欣赏品位和能力的符号,而他所有的音像作品更是成了让众多影迷们望穿秋水、趋之若鹜的目标和财富。可是就在这样一种盲目推崇和恭敬的恶俗中,基耶洛夫斯基也成了一种空洞的装饰物,一个抬高自己的最好的借口。以至于他和他的作品的本来面目,一个始终清醒着的、始终对生存悖论进行逼问的抒情诗人的形象,却从来没有真正地见诸于世人。

其实,基耶洛夫斯基的导演生涯是从纪录片开始的。在他的纪录片中,他一直热衷于研究人的生活。比如像《初恋》或是《谈话头》等作品,都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有情节,还安排了很多戏剧性的场景,而且基耶洛夫斯基本人在这些作品中的导演痕迹也十分明显。尽管如此,但是在长期为国家纪录片工作室拍片的过程中,基耶洛夫斯基还是不可避免地渐渐感到了纪录片的缺陷。于是,为了使自己可以完全控制故事、人物,以便更好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基耶洛夫斯基终于放弃纪录片的拍摄。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使得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始终以浓厚的纪实风格与思辨色彩而著称于世。他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宗教道德冲突及人际关系的疏离等这些形而上问题的持续关注,不仅为他赢得了“道德焦虑电影”代表人物的殊荣,也使他的一系列经典之作《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蓝》、《白》、《红》三部曲等均已成为电影史上公认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至于1988年推出的《十诫》,更是把基耶洛夫斯基一以贯之的哲学思辨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也被全世界的评论界一致肯定为电影史上的一大盛事。虽然它最初的构思来自《圣经》中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的十条道德训诫,但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并不是在传道说教,而是借用《圣经》上的道德规范来展现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现实。值得一提的是第五诫《杀人短片》与第六诫《爱情短片》都拍成了较长的电影版,并在推出后接连斩获了戛纳及欧洲电影节的诸多大奖。

《十诫》是基耶洛夫斯基和他的律师朋友克里斯托夫·皮斯雅维兹在1988年合作编剧后完成的系列作品,共分为10部,且其中每部作品长度均约55分钟,分别以《圣经》中的“十诫”之一作为标题,其比喻和象征的意味不言自明。这部恢弘浩大的系列作品一经问世,便立刻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其中美国影评人更是将它列为美国人必须要看的10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作为宗教道德规范的“圣经”,“十诫”在过去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与当代生活的矛盾却使人们不知如何选择和时时遵循它行事。作为基耶洛夫斯基的这一系列影片的《十诫》,则是这位电影大师对现代人崇拜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享乐拜金主义、自由伦理等诸多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深入且广泛的质疑。虽然影片在表面上讲述的是居住在华沙公寓楼里的居民的生活故事,但它真正关注的却是人们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困惑。这一系列作品中的每一部都只涉及很少的人物,通常是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之间,例如父子、兄弟、朋友。其中深邃的艺术思辨性和堪称经典的电影语言,更是使得导演的这些质疑令人无可辩驳。

尽管基耶洛夫斯基的故事摒弃了生活浮面的躁动不安,但这却使他能够更用心也更清晰地倾听来自人的心灵深处的悸动。这一切正如片头和结束时的音乐,虽然只是略显孤独地响起,但是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就能听见许多……

●十诫之一:《我即是自己的上帝,没有人能取代我》

一名大学教授非常喜欢使用电脑,对电脑计算的结果百般信赖,可是电脑真的知道湖面冰层的厚度吗?

●十诫之二:《尽管我不是以上帝的名义起誓》

少妇铎罗塔的丈夫在医院中濒临死亡,她却正怀着另一个男人的骨肉,她必须马上做出选择。

●十诫之三:《记住安息日,那是个圣洁的日子》

在平安夜里,一名男子突然接到前女友的电话,希望他能陪着去找她失踪的男友。可是,他最终发现这一切全是谎言,那名女子究竟有什么企图呢?

●十诫之四:《尊敬父母》

一个女孩在她父亲的房间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死后开启”,信是已死去的母亲写的。信中说“父亲”并非她的生父,于是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新的复杂关系。

●十诫之五:《不要杀人》

一个年轻人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尽管律师努力辩护,但是那个年轻人仍被处以绞刑。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是否公正?以人民的名义并经由政府授权的司法体系到底有没有杀人的权力呢?

●十诫之六:《不要通奸》

年轻的托米克在邮局工作,他暗恋对面公寓的年轻女人玛格达。他用望远镜监视她。在玛格达了解了一切后,两人陷入了危险的交往。

●十诫之七:《不要偷窃》

6岁的安妮娅一直由外祖母抚养,她总认为妈妈玛耶卡是自己的姐姐。玛耶卡渴望安妮娅能像爱母亲一样地爱她,因而“绑架”了安妮娅,使她逃离了她的“父母”。

●十诫之八:《不要作伪证》

研究犹太人战争中的幸存者的艾茨比耶塔,正在华沙大学访问。一个种族学教授被迫承认,在被占领期间,她曾拒绝帮助当时的一个犹太女孩逃避**的迫害。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来解释自己当时的行为,这使得艾茨比耶塔长期以来的负罪感得以清除,并由此对人性重新拥有了信心。

●十诫之九:《不要贪邻人之妻》

曾经轻浮的丈夫因自己陷于性无能而劝妻子找一个情人。但出于嫉妒,他又疯狂地监视妻子,并发现她和一个年轻学生的私情。由于不知道他们已断绝了关系,所以他采取了激烈的行动。

●十诫之十:《不要贪邻人财物》

一对生活困窘的兄弟在父亲死后意外地继承了一小笔财产,其中还包括波兰最为珍贵的邮票。而由它引发的一系列悲喜剧,最终使他们重又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

欧洲的良心

在由基耶洛夫斯基的影片所衍生出来的故事里,我知道的一个是这样的:一个老妇人和她的女儿常年形同陌路,在看完《十诫》后,女儿上前吻了她的母亲。基耶洛夫斯基说,为了这个吻,为了这个母亲,拍那部电影也就够了。即便这个吻只维持了5分钟。

这就是所谓“欧洲式的良心”。我热爱过的一个作家,在他的绝命书中祝福所有的朋友,在漫长的黑夜以后还能看到光明的同时,迫不及待地逃离这个世界。他说年过花甲的他已经无能为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这个老人即便在最后的日子里,对于没落的道德依旧格外焦虑不安。有个用来称呼他的短语:“欧洲的良心”。《十诫》就是这样充满“欧洲良心”的好片子。我判断一个影片是否称得上好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演员的支撑,比如《雨人》里的达斯汀·霍夫曼;再一个就是故事本身,它能让我们发现越来越真实的自己,“真实”是“灵魂”的载体。比如《十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