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日篇》中,王充不但给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而且初步涉及了蒸发、凝结与温度的关系。他把云、雾、雨、露、霜、雪看成是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只是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条件下,才作出不同形式的表现。
在声学方面,王充曾阐述过语声形成的原因,并用水面波来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这是世界上对声波的最早认识。
在电磁学方面,王充在《论衡》中对司南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他还用阴阳之气的观点对自然界的雷电现象进行了解释。他在《雷虚篇》中记述,雷电是阴阳两气斗争的产物。隆隆雷声,是阴阳两气“校轸之音也”;阴阳两气“校轸”还会产生闪光,闪光中人人死,中木木折,中屋屋毁。王充还认为,“雷者,火也”。
《论衡》用王充自己的话说,是一部“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的著作,也就是评论古往今来一切思潮和学说的是非真伪的论文集。王充一生的其他著作均已失传,只有《论衡》一部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丰碑。
(佚名)王充首倡“知为力”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中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此后,一提到“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马上会说:这是弗兰西斯·培根首先提出的。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1 000多年前,战国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即有相同的言论。
王充在《论衡·效力》中明确提出了“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又说:“萧何以知为力。”他认为,“人生莫不有力”,而“力”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筋骨之力”即体力,诸如壮士“举重拔坚”之力,农夫“垦草殖谷”之力,工匠“构架斫削”之力,士卒“勇猛攻战”之力等等;一为“仁义之力”即知力,诸如儒生“博达疏通”之力,佐史“治书定簿”之力,贤儒“论道议政”之力等等。在这里,王充不仅提出了“知为力”的命题,而且还明确地把“力”区分为体力和知力,主张知力与体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功。他说:“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
在王充看来,是否具有“识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他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如果没有“识知”这个标志,则人“与三百倮虫何以异”?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识知”,并以汉初开国大臣萧何、樊哙、郦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具体说明了“知为力”的道理。“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效力》)萧何、樊哙、郦食其都是刘邦军中的宿将,当起义军攻克咸阳后,其他将领都争金觅帛,唯独萧何安坐掇书,研究秦国的律令图书,从而“坐知秦之形势”,然后帮助高祖制定正确的政策,使刘汉得以安宁。由此,王充指出:“仪律之功,重于野战。”他进而又从这些具体事实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相比之下,知力比体力更为重要。
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使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充此一首创,实比培根早了1 500多年!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的祖上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以农桑为业”。后来为了躲避豪门的欺压,举家南迁。
正如《后汉书》所说,王充年幼时即聪慧出众,6岁即开始读书,8岁入书馆,后来又学习《尚书》、《论语》,不管文辞如何艰深晦涩,都能够日诵千言。18岁左右,被选送到都城洛阳上太学。因为家贫无钱买书,他经常去洛阳城的书店里翻阅。幸好他记忆力超群,读书几乎是过目不忘,于是对各方面的学说都有所了解。当时的洛阳聚集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者,如班彪、班固、桓谭、贾逵等,其中班彪、桓谭对王充的影响最大。班彪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曾多次对他加以赞颂;桓谭则是东汉另一位颇具批判精神的思想家,王充作《论衡》,批判神学迷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桓谭的影响。他在洛阳与这些一流学者往来问学,眼界大开,学问日进。阅读的书也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而是博观诸子、旁及百家。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解经书,诸儒相互问难于前,围观者上万人。33岁的王充也乘兴往观,并因此作《六儒论》。没多久,他就返回家乡教书,并分别在县、郡、州里做过一段时间的属官,负责管理人事等工作。王充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为个人利益去拜见长官,从不炫耀自己,结交朋友看重品德和才能,非志同道合者终日不交一言。由于不肯和光同尘,经常与长官意见相左,后来便自动辞去了官职。
公元86年(汉章帝元和三年),60岁的王充先后携家到丹阳郡、九江郡、庐江郡做属官。后来又到扬州部做州刺史的助理,负责监察工作。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二年),再次辞职回家。友人谢夷吾上书推荐,说他的才学“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汉章帝派车去接他,但王充却因病未能成行。
王充的晚年相当凄凉,孤独无靠,贫无供养,但他却并不因此而消沉。公元90年—91年,年过花甲的王充仍精力充沛地写了《养性》之书十六篇,并想要“垂书示后”,于是又着手将自己历年写下的100多篇作品整理成一部新书。这部书所讨论的问题有上百个,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唐尧,下至秦朝、汉代,“幼老生死古今”全都涉及了。王充认为,这部书用圣人的道理作为评论是非的准则,从博通古今的人那里找依据来剖析事理,就像用秤称物品那样公平,有如拿镜子照东西那样清楚。这大概就是他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论衡》的原因。而这部书的序言,就是王充临死前写的《自纪篇》。
根据《自纪篇》,王充生平共有四部主要著作,每一部都有不同的目的,首先是《讥俗节义》,意在讥时刺世,劝善勉节。这本书今天已经散佚,王充平生不得志,大概对人间之世态炎凉有深切的体察,这部《讥俗节义》的内容应该是对那些丑陋世俗的抨击。第二部是《政务》,王充认为当今的君主治理天下不得法,因此作此书加以匡扶,此书也已经失传。第三部即《论衡》,目的在于考订“伪书俗文”、驳斥虚言妄说。第四部是《养性》,这是王充晚年的作品,顾名思义,是要探讨养生之道,以延长生命。不过王充毕竟也未能探究到长生不老之道,70岁时,这位杰出的思想家与世长辞。
当代学者周桂钿的《虚实之辩——王充哲学》是系统研究王充哲学思想的专著,也是“中国大哲学家研究系列”之一。本书以新的思路研究王充的哲学体系,对王充所关心的虚实问题做追踪探索,并以现代眼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新颖的见解。认为王充是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超前的思想家,在虚实之辩中展示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力量。
范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神灭论》是他所著的一部无神论著作。全书用问答体写成,计31组问答,共2 100多字。这部书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范缜认为人的神(精神)和形(肉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的东西,肉体死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肉体和精神的关系,肉体是本质,精神是作用,就像刀的锋利是刀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离开了刀就无所谓锋利,离开了肉体也就没有精神。和《论衡》一样,《神灭论》也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