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3328100000033

第33章 八骏图

徐悲鸿(1895-1953)中国

悲鸿画马,始创“托兴”、“自况”,将马人格化、自我化。画法上引进西方素描揉入水墨,其马结构准确,神骏生风,意态雄杰,开一代画马之新风。

——著名美术评论家马鸿增

徐悲鸿是现代中国杰出的画家及艺术教育家。他出身画家家庭,曾被康有为誉为画坛奇才。除了中国水墨画之外,他的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然而,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他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写马的画卷。他画的马更具精神和动感,体现着一种雄健壮美的神韵,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被誉为“天下画马第一人”,一代宗师的神韵在他的画马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不仅在世时就被人们广泛称颂和推崇,更在其身后数十年间声名日盛,尊崇倍增。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徐悲鸿通过其兼容中西、纵横古今的精绝画笔,将这浓浓的情结以及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全部注入其画马之中,这也许就是徐悲鸿的艺术不同于很多画家的原因,也是徐悲鸿的墨马傲视当代、雄冠鼓劲的真正原因。

他以周穆王8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令世人叹为观止。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这从画面和画上的题词即可清楚地看出,那一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更成了不少能人志士的座右铭。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出了一种意境——雄壮威严,气势宏伟。有人称赞《八骏图》中的8匹骏马“笔力雄健、气魄恢弘、形态各异、神情万千”,是骏马图中的绝唱!

徐悲鸿的《八骏图》中的8匹马是传说中周穆王的驾乘。用笔流畅,似行云流水。画中奔马或昂首驰骋,或展蹄跳跃,或奔腾追赶,或顾盼相随,意趣天成。他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画面空白,展现出无限的深远境界,从作品中可看出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因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动人画面。在这幅画中,徐悲鸿并未画任何衬托,如草地和蓝天、白云等,而是留下空间,任赏画人自由想象。通过作品的空间感,增大艺术的魅力,马的个性既突出又张扬。这就是个性在空间与留白中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古今遐迩任驰骋。东方神骏是美好的象征,古人向往那马踏飞燕的神骏,是一种大气的追求。徐悲鸿笔下的《八骏图》中的神骏,有一种超然的神力,有如天国中的神灵,沐浴着星月之光耀太阳之炽烈,那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在徐悲鸿笔下的8匹骏马,更是在悲怆浩然之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朽的秉性像高山矗立似长河绵延。悲鸿的马,画法上引进西方素描揉入水墨,其马结构准确,神骏生风,意态雄杰,开一代画马之新风。

徐悲鸿的《八骏图》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谐和一致的课题,从而可以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他笔下的马,鼻孔都特别大,他认为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会相对较大,跑起来才会有力而且耐久;马腿的比例,相对稍长,徐悲鸿认为腿和蹄是马奔跑的工具,长腿跑起来较快。至于蹄,看来好似一两笔简单带过,但却是花费了长时间研究描摹的结果。徐悲鸿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为了画好马,他不仅从画册印刷品上临习,还下田间,赶集市,入马厩,了解马的习性,到牧场观察群马奔腾,进赛场体察马的英姿,从前贤笔下的马到自然造化中的马,反复观摩比较,努力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他还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徐悲鸿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

——中国著名画家韩书力

在古今诸多画坛大师之中,我最爱徐悲鸿;在中外如恒河沙数的名画中,最令我神往的,就是徐先生的《八骏图》。你看那飞扬的长鬃,那奔腾的马蹄,那神骏的英姿……八骏奋蹄,自有万马奔腾之势。从八骏骨子里透出来的那股傲意,有关尊严、光荣与梦想。

徐悲鸿笔下的8匹神骏极具个性,匹匹皆有独到之处,让人不由自主地叹服和喜爱,那种并驾齐驱的磅礴气势着实令人眼前一亮。8匹骏马如风卷残云向同一方向疾驰而去。再细观之,每匹马昂首激越,长嘶短唤,鬃毛抖动,马蹄急扬,其壮观场景确实令人心潮起伏,激情难抑。腾空飞奔的骏马,威武雄壮,势不可挡,其情态确实令人亢奋。这幅马图造型夸张、松动,以浓淡墨互补勾出马的轮廓,线条顿挫有力,然后以浅色墨块敷染马的部分身体,使马的整体形象到局部骨骼准确生动地跃然纸上。在笔墨运用上,轻轻重重,浓浓淡淡,干干湿湿,虚实相间,变化奇妙,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徐悲鸿画马以野马为主,将野马那种不受羁绊,剽悍、刚劲、矫健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自由和向上的力量。曾有诗云:“悲鸿画马贵有神,一扫千古厩马群。嶙嶙铁骨超凡气,一往无前托英魂。”徐悲鸿一生中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他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英姿骏马。徐悲鸿借马抒情,在这幅《八骏图》上题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将做人要勤奋而上进,谦逊而聪敏,满腔正气,一身傲骨的思想寄托在这八骏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也是徐悲鸿追求理想,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

徐悲鸿笔下《八骏图》的神驹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给人以生机、力量和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观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听他笔下的马,萧萧嘶鸣,如雷贯耳,马蹄声声,双脚和动;想他笔下的马,顿生提枪跨马,飞奔向前之豪情。

(佚名)

1895年7月19日,在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的一间临水而筑的简陋茅屋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给他取名寿康,祈愿他健康长寿。这个名叫徐寿康的农家男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课徒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徐悲鸿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他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父亲命他每日午后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自此,徐悲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多事之秋,外有西方列强的肆意入侵,内有封建政权的腐朽统治,天灾人祸接连不断。1908年,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万般无奈之下,年仅13岁的徐悲鸿跟着父亲到邻近的县镇鬻字卖画,以谋全家生计。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涯因徐达章身染重病而中止,父亲去世后,徐悲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19岁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徐悲鸿然而在贫穷的农村,靠画画根本不能谋生,于是他决定去上海寻找出路。临行前,宜兴初级女子师范的张祖芬先生热情地送别他,并勉励他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从那时起,他终生铭记着这两句临别赠言,并将它作为座右铭。历经生活磨难的悲鸿,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养成了与困难作不屈斗争的顽强毅力,这些都为他以后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悲鸿曾两次出国求学,1917年5月起在东京研究美术;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约8年时间在法国专心学画。在日本时,他常到书店、画店、美术馆去观赏。他认为,日本画家能摆脱积习,会心于造物,努力创造博丽繁郁的境界,在花鸟画方面成就很高。但他们的缺点是华而薄,少韵致,缺乏蕴藉朴茂之风。他以对日本画坛的客观分析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借鉴。在法国,他先在巴黎徐梁画院学习素描。白天,他除了用心学习素描以外,还精心观察西洋古典绘画,研究艺术大师们的杰作,领悟他们的做法。1920年初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巴黎最高美术学校,面对一些狂妄自大的洋学生,悲鸿憋着一口气,好似一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马,在中华民族“奋斗—争气”的大道上,日夜驰骋着。艰辛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在学校的数次竞赛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了法国艺术大师达仰先生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幸运地成为德国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的弟子。至1925年秋,悲鸿的绘画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时期,创作了油画《箫声》、《蜜月》、《远闻》、《怅望》等,尤以《箫声》和《远闻》备受赞扬。悲鸿在柏林所作的《老妇》还入选法国画展,受到展览会的好评。

徐悲鸿只活了58岁,这样的年纪齐白石尚未出名。但这短短58年远比齐白石的百年生命富于戏剧性。徐悲鸿的足迹遍布欧洲国家,组建了几所美术院校,同时笔耕不辍,留有大量的画作,而且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这么辉煌的人生是从宜兴乡下的小镇拓展开来的,其中历经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真是乱世一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