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德国1749-1832)
有人说过,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时,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之所以是歌德。这位德国大文豪,连同他的这部杰作,在德国文化传统中早已被认为是“无可比拟”的,即使在欧洲灿烂文化的巍峨殿堂里,也只有中世纪的但丁和他的《神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足以与之相提并论,共同享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盛誉。
——现代诗人绿原
歌德是诗人、作家,同时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多才多艺,是人类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作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越2个世纪,历经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魏玛的孔夫子”——这是德国人对他们最伟大的作家与诗人歌德的另一个称呼。德国人把他与中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相提并论,足见这位诗人思想的深刻和对后世巨大的影响力。
《浮士德》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评论家把它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马克思很爱读《浮士德》,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诗句;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携带不多的书籍之中,也没有忘记带一册德文本的《浮士德》。这是一部花费歌德毕生精力的呕心之作,它熔铸了他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德国现实生活中全部的体验,堪称德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更是全人类精神的不朽表现。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全诗长12111行。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脱稿,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全部过程。
主人公的原型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一位半神话半真实的人物,似乎是位魔法师。传说他与魔鬼订了出卖灵魂34年的契约,生前尽情享受,死后入地狱。在18世纪末,德国用这一题材创作的作家就有20多人。
《天上序幕》是情节的开端。以宇宙为背景,展开了一场天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关于人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的争论:魔鬼否定人和世界,天帝却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在这一广阔背景下,浮士德与魔鬼赌赛、订约,条件是魔鬼今生侍奉浮士德,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这次打赌为浮士德上天入地提供了条件,也是对他精神力量的有力考验。诗剧以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大体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的悲剧,主要描写浮士德在“返归自然”中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而获得新生。浮士德原本是一个中世纪的“饱学多闻”的“博士”、“导师”,但他感到自己的学识无助于救世济民,书斋生活也形同坐牢。于是他决定“以净朗的精神,重把新生开始”。他和魔鬼梅菲斯特赌定:尽量使他欲望满足,只要他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就死去。梅菲斯特借魔女的药汤恢复了浮士德的青春,完成他从精神到肉体的复活。新生的浮士德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成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带着强烈的入世思想,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是爱情的悲剧,描写了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及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而悲剧冲突的实质却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第三阶段,是政治的悲剧,描写魔鬼梅菲斯特引诱浮士德为封建朝廷服务,而浮士德的努力并不能挽救封建王朝的覆灭。政治生活的失败,说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美。
第四阶段,是美的悲剧。浮士德与“美”的化身海伦结合,但婚姻以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形式没有灵魂的古典艺术并不是美。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和结合,暗示出作者探求改革社会的理想由于完全脱离现实,注定不会有结果。
第五阶段,是事业的悲剧,描写浮士德理想的实现。浮士德终身探索,最后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他为自己努力创建的海边王国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理想已经实现。随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誓约,浮士德倒地死去。但是,他的灵魂并没归魔鬼所有而是被天使接到天上。
浮士德探索的5个历程,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的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自强不息地探索真理、追求美的过程,是挣脱中世纪愚昧状态、克服内在与外在矛盾、创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过程,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浮士德身上,体现出一种精神,即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它可以作为一部欧洲思想史来读,但它不是一部哲学教科书,而首先是“戏剧”。歌德说“它不是观念,而是动作情节的过程”。歌德是伟大诗人,《浮士德》是他诗歌的宝库,它包括了“欧洲所有的诗体”(冯至语),但剧中的“诗”绝非孤立存在。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皆是诗的台词。《浮士德》通过矛盾和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特点。作品以大自然的宏伟壮丽的景象作为背景,来展示人物的活动和发展。诗歌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多变,选用的诗体和韵律与表现的内容配合得恰到好处,而且语言绚丽多彩,哲理与激情兼而有之,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浮士德精神
歌德的作品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识。但歌德并没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当成最终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礼。
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最终,人的获救,不是因为努力获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怜悯慈爱伸手接纳这些认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所以浮士德说:“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沉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歌德比托尔斯泰更往前走一步,在人生的一切经验,不管是在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他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一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谦逊”。
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是透过恩宠与至善的上帝相遇。
经历过英雄大起大落、自由平等理想成为暴民政治的笑谈的时代,歌德沉淀自我反省历史,能不落入虚无,反而写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与最终的上帝恩宠,未尝不是从一个伟大时代中洞见自我实现的真意。
(陈韵琳)
西方诗剧的巅峰
《浮士德》的篇幅是世界戏剧之冠,其戏剧结构既严谨又丰富多彩,非一般戏剧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