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德国1749年-1832年)
在德国文化领域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人了。别的民族和时代可能有过或将有更伟大的诗人,但歌德对于德国文化,好比太阳对于大地,尽管天狼星具有比太阳更多的光和热,然而照熟大地上葡萄的是太阳,而不是天狼星。如果有什么能称为哲学史诗的话,那么这一术语只能运用于歌德的《浮士德》。把哲学家的深谋远虑同杰出诗人的才能联结在一起的辉煌智慧,在这部史诗中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知识源泉。
——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谢林
歌德是一个巨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他在自然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有所造诣。他对于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梅林说:“现代的空气里充满了许多新生的萌芽,这都是他那仁慈的手大把大把撒出去的种子萌发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也许连歌德的名字也不知道,可是却感受到了他的精神气息。这样他就永垂不朽,在那个他肉眼从未见过的崭新的世界里他也将永远活下去。”歌德是德国文学的巅峰,在德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人比他享有更高的荣誉了。而他的作品不仅在德语文学,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该书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间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浮士德这个名字在欧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说他是一个游方学者,精通星象、算命术和点金术,德国民间有许多关于浮士德的传说。这些传说的核心是:浮士德同魔鬼订了契约,借助魔法追求各种知识和生活享乐,约期满后,魔鬼把他的灵魂带走。歌德从根本上改造了这个传说,对这个素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发挥,前后用了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诗体悲剧《浮士德》。
《浮士德》是用多种诗体的韵文写成的,共两部。剧中的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是全人类的导师。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前景。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分写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分写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在第一部的“天上序幕”中,魔鬼靡菲斯特和天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天帝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这一赌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悲剧一开始,年已半百的浮士德整天呆在书斋中研究学问。但他越来越认识到知识贫乏,他有了“拨开一切知识迷雾”的冲动,却不知向何处寻求,因此痛苦异常,甚至想饮毒自杀。这就是所谓知识悲剧。魔鬼靡菲斯特乘虚而入,他与浮士德订契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其所能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远为魔鬼所有。
靡菲斯特带浮士德来到魔女的丹房,浮士德喝药酒后返老还童。浮士德对少女甘泪卿一见钟情,靡菲斯特帮助他获得了爱情。结果使甘泪卿因用药过量而毒死了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他们幽会而死在浮士德剑下,甘泪卿神经错乱杀死亲子。这场爱情以悲剧告终。
第二部开始写浮士德来到宫廷,想帮助皇帝改良社会。然而宫廷腐化,皇帝只求享乐,浮士德无法从根本上拯救这个王朝,改变这个社会。这就是“政治悲剧”。
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魔术,就让他召来希腊美女海伦。浮士德借助魔法召来了海伦和帕里斯,并被海伦的美所打动、征服。然而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恋使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术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结果一阵轰鸣之后,一切都消失了,浮士德也晕倒在地。
靡菲斯特把浮士德背回书斋。浮士德从前的助教瓦格纳制造出的人造人“霍蒙苦鲁斯”看出浮士德对海伦的梦想,于是带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找到了海伦。浮士德和海伦结婚,并生一子——欧福良。但欧福良一出生就不断跳跃,无休止地向上发展,结果坠地而死。海伦作为古典美的象征,浮士德与之结合并以失败告终,这就是美的悲剧。
最后,浮士德借助魔鬼的帮助得到一块封地,浮士德开始改造自然的创造性事业。为了实现他建立乌托邦式人间乐园的决心,他吩咐靡菲斯特用各种方法招募工人。这时的浮士德已经100岁高龄,双目失明。他听到铁锹和铁铲的声音,以为在开挖壕沟,实际上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在怀着“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的美好憧憬中找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前途,感到了满足。
于是浮士德倒地死亡,魔鬼靡菲斯特想收其灵魂。这时,天使下凡,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全剧以“永恒之女性,带领我们走”结束。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他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精神
整部《浮士德》展现了歌德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理解,而“事业悲剧”是歌德悲剧精神的最好体现。歌德曾说:浮士德“是表达这样一个精神,他向各方面追求,却越来越不幸地退转回来”。浮士德屡屡追求,屡屡败北,最后他的创造性事业也没有真正的实绩,无所谓成功。在“事业悲剧”中,歌德真正的兴趣并非在于描绘一幅人类未来的具体蓝图,而在于最后充分地肯定“浮士德精神”,即次次失败,却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从而使每一次向善而最终失败的追求成为下一个追求的悲壮的前导。浮士德作为一个个体,他的生命是有限的,故而他最终不得不面临着死,不得不停住追求的脚步,然而,在精神上,浮士德是永远不愿意停留的,他要不断地向自由王国迈进。可是,浮士德死后,靡菲斯特说道:“过去和全无,完全一体,/永恒的创造是毫无意义的!/……我所喜欢的是永恒的太虚。”这回应了浮士德在书斋中的思想,他曾感叹:“多好的一场幻景呀!唉!却只是一场幻景!”“待我们达到了这个世界的善境,更善的又名之为荒诞与非真。”歌德似乎意识到,人类的希望就在于在一代一代人有限的然而却不休止的努力之中日益向自由王国迈进。人生的意义、人类的前途就在于不断地运动、不懈地追求,在于无数个有价值的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因此,天使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浮士德的灵魂终不能属于魔鬼。不懈地努力,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这种努力,对于每个个体,对于每一代人来说,是悲剧性的,但却使人类日益接近辉煌灿烂的目标——“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堂吉诃德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现实追求(改良社会、大同世界),显现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其追求归于失败,头破血流而死。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表现为精神矛盾(善与恶、灵与肉),因而不会随浮士德的倒下而结束。前者是历史的现实,后者是永恒的象征。朱光潜在其《悲剧心理学》(1933年)中说:“悲剧与英雄传奇的区别在于悲剧能激起恐惧,而悲剧与恐怖的区别在于它在使观剧者充满恐惧之后,又能令他振奋鼓舞。悲剧具有令人生畏而使人振奋鼓舞的力量。悲剧与壮烈、崇高感相联系。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即康德所谓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而感到恐惧之后的自我扩张感。”《浮士德》不愧为真正的悲剧,它使人痛苦地意识到一次次的失败,又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振奋人心的力量。它是迄今为止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张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