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匍匐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人K.P.Morite(1757年-1793年)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自在的整体。”
众所周知,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外部动因是回答来自教会、官方和启蒙学者(伏尔泰、狄德罗)对他的诽谤和攻击。用这种使人惊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使卢梭的人格不仅没有受到贬损反而成为一个超乎伏尔泰等人之上的伟大人格典范。产生这种始料不及的后果仅仅是由于惊人的坦诚吗?不!这部书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于人们阅读它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徐耕葆)
世纪卢梭
卢梭是一个与自己的世纪密切相关的人,他的《忏悔录》除了是个人历史以外,还给我们留下了18世纪的一份珍贵的证物。我们跟着他了解到年轻学徒的生活条件,在苛捐杂税下农民和巴黎小市民的生活条件;然后离开市民阶层,我们进入贵族门厅,外交界和财界,甚至接近了宫廷;我们参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看到百科全书派带着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列队走过,感受到伏尔泰超群绝伦的地位。卢梭有时用历史学家的笔法重视他的作品产生的情景。他对《新爱洛绮丝》的成功的分析是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作品的独特性,作品跟上一代与当代、法国与欧洲的文学的关系,一个时代的心理状态、政治问题和情趣,无不说得清清楚楚。这一切经历固然都是通过卢梭的眼光来看的,但是谁比他更适合去评论这个令他心醉神迷而又感到被排斥在外,他向往而又不忘揭露其固有症结的上流社会呢?谁比他更能体会他所出身的小市民阶层的尊严呢?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伏尔泰《天真汉》书中的文学虚构情节,却是卢梭的生活现实,他在这个他是局外人的世界上,带着新奇敏锐的目光东张西望。
《忏悔录》开拓了浪漫主义的道路。从此在艺术上描绘自我不再是可憎的,而成了一种乐趣。对大自然的感情,带个人感情的宗教性,包含宿命论的意识,陷入无名的忧郁,这些都是浪漫主义主人公的共性。从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到雨果的欧那尼,从对卢梭和拿破仑同样热爱崇拜的于连·索雷尔(司汤达《红与黑》)到飞黄腾达的仆从吕·勃拉斯(雨果《吕·勃拉斯》),无不如此。
除了给后世浪漫主义的影响,卢梭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写自传的热潮。这方面他的“后裔”不胜枚举,杰出的有纪德,他的《如果种子不死……》给20世纪带来同样的不安、同样的迷惑。卢梭出色的心理本能会随着往事涌现,在不自觉的记忆现象上,他的描写奇怪地超前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和普鲁斯特对似水年华的追忆。
这些后人都是一代俊才,但是并不能掩盖先驱卢梭的光芒。时隔200多年,《忏悔录》在现代人读来,还是像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是一部戛戛独造、不同凡响的书。(马振骋)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活动家之一,这位欧洲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家的政论著作骇世惊俗,大胆激进。同时,他也是一位崇尚自我、感情丰富、热爱自然的文学家。卢梭承认了精神力量对历史、对时代所起的强大作用。他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在日内瓦,祖籍法国。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耽于幻想的钟表匠。卢梭6岁时就同父亲一道阅读,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开始当学徒,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就外出流浪。后来为德·华伦夫人收留,其中曾几次出走,到过巴黎,因不愿当奴仆,又返回。1732年以后,他过了一段相当平静的生活,有机会弥补学业上的缺陷,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并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
卢梭
1741年,他在巴黎结识了年青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格里姆等,并应狄德罗之约,为《百科全书》写稿论述音乐方面的问题。1749年,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成了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论科学和艺术》(1750年),一鸣惊人。他在论文中提出科学艺术发展并不给人类带来幸福,它们是为腐朽的贵族阶级服务的,并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朴实自然。
1755年,卢梭写了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文中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并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提出以暴力推翻暴政的主张。这篇论文确立了卢梭的声誉。
1756年,卢梭离开了巴黎,隐居在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他先后创作了三部重要作品:《新爱洛绮丝》(1761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和《爱弥儿》(1762年)。其中《新爱洛绮丝》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批判了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强烈的抗议。《社会契约论》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而《爱弥儿》则讨论了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应该“顺乎天性”,尊重个性的发展。《爱弥儿》出版后,卢梭被封建政府和教会迫害,逃往瑞士,后来又到了普鲁士的属地莫蒂耶、圣彼得岛、英国,直到1770年重返巴黎。在流亡中,他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因而写成自传《忏悔录》。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和不幸的。他仍受到当局的监视,过着清贫的生活。1778年7月2日,他在悲愤中结束了生命。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的先贤祠。
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讲述了贵族姑娘尤丽和她的青年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的故事。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封建等级偏见很深的贵族,坚决不肯把女儿嫁给出身低微的圣·普乐,而命令女儿和贵族德伏勒玛结婚。圣·普乐离开了尤丽的家。尤丽在婚后把自己过去的恋爱告诉了丈夫德伏勒玛,丈夫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请圣·普乐回来。尤丽和圣·普乐两人朝夕相见,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内心非常痛苦。最后,作者以尤丽的死亡结束了小说。作者通过书信体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压抑人的感情的罪恶,主张感情自由、感情解放,反映了对自由和解放的强烈渴望。《新爱洛绮丝》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的作品,也是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的作品,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哲理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教育小说”的滥觞。在这部作品中,卢梭通过对男主人公爱弥儿和他的妻子索菲的教育与培养,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他激进的自然观、文明观与历史观。这部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教会势力的恐慌,并遭到查禁。卢梭也因此被通缉,长期流浪在外。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却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