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文学精粹
3328300000013

第13章 忏悔录(1)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国1712年-1778年)

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的真实观念。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

——德国哲学大师康德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他是欧洲思想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的社会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中最革命的雅各宾派的政治纲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卢梭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家,他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大自然在文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西方文学史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卢梭在文学创作中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自我,开创了新一代文风,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改变了他那个世纪和后一个世纪的社会。

《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和《忏悔录》是卢梭的文学代表作,其中《忏悔录》是一部真诚的自传体小说杰作,名为“忏悔”,实为“控诉”,集中体现出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精神,是卢梭作品的典范。这部惊世骇俗的奇书闪耀着卢梭伟大的独立人格,他的真诚使一切虚伪的人无地自容。小说风格独特,充分显示出卢梭的小说家天才,为法国文学开拓了浪漫主义道路。其在思维上、艺术上的成就,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无人能与之相比。

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文学真正走向解放,成为自觉的“人学”。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文学上发展了莎士比亚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成为解放被囚禁的内心情感的先驱。他的忏悔所面对的不再是上帝,而是自然人性和人类普遍的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和人权。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全书分两部。在第一部中,卢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他出生在一个钟表匠家庭,一出生,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他虽然也有着普通孩子的缺点,比如喜欢恶作剧、嘴馋,但是他“本性善良”,热爱读书。他从孩提时起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由于不堪忍受粗暴的对待,他在1728年16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并认识了德·华伦夫人,她是一位容貌艳丽、性情温柔而又生活自由的寡妇。在他四处流浪的生活中,他耳闻目睹了种种黑暗和不公平。他也做过各种工作,期间曾经偷过一条小丝带并在被发现后嫁祸给一个女佣,还挑逗过打水的姑娘。在他19岁那年,他又回到了华伦夫人身边。两个人过上了悠闲的同居生活,一直到1740年。他和华伦夫人既是情人,又如同母子。在华伦夫人另觅新欢之后,卢梭断绝了同她的关系。

第二部充满了卢梭为自己辩解的内容,气氛沉郁。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教师》的成功使他成为巴黎文化界的名人,他经常周旋于社会名流之中,并成为贵妇人德比奈夫人家的食客。在德比奈夫人家里,卢梭遇见了泰莱斯。他们曾经在威尼斯见过面。后来,泰莱斯嫁给了卢梭,并生下了5个孩子,但孩子们都被送进了育婴堂。卢梭为自己的弃子行为和与朋友的裂痕作了辩驳。之后,他又爱上了德比奈夫人的小姑,于是他不得不迁往蒙莫朗西。他又在这里结识了很多上流社会人士。但是,他仍然总是被先前得的“受迫害狂想症”所折磨。1756年,他的《新爱洛绮丝》获得成功,而在此之后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却受到咒骂。

1766年,在朋友纷纷离去之后,卢梭离开蒙莫朗西,去了英国。

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他把自己的灵魂真诚地、赤裸地呈现给读者,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由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个性自由的精神,该作品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两部《忏悔录》:人的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折

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试问:当各种污蔑、诽谤如雨点般落在身上时,有几个人敢于在自己撰写的传记中坦然地承认自己有偷窃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意儿。”当自己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学者时,有几个人敢于披露自己曾经撒过谎、诬陷过善良的女仆?有几个男人乐于把那种最难堪的事情——手淫的恶习自供出来让世人嘲骂?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间的肉欲关系和情感关系——加以剖析?对于一个名噪整个法兰西的思想家来说,主动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龌龊,带来的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只有两种人——傻瓜和疯子才会赤身裸体地冲进道貌岸然的人群供他们耻笑与诟骂。卢梭写《忏悔录》时正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中,哲学家休谟说:“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在卢梭的《忏悔录》之前还有过一部影响至广的《忏悔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圣·奥古斯丁,而他的坦诚远不如卢梭的1/10。更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诚是为了证明人是有原始罪恶的,人本身不值得爱,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享用”对象。

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肉欲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淫靡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示出明镜自身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