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Stendhal(法国1783年-1842年)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费迪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最杰出成就,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是其优秀代表。而司汤达则是其先驱人物,并因为他在小说中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出色表现而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他生前默默无闻,作品不被世人理解,而在死后却因其在作品中对他的时代的深刻表现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而被公认为19世纪法国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并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古典作家。
司汤达的著作不多,《红与黑》毫无疑问是其中最有魅力的,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云和社会现实。司汤达是心理描写大师,他善于在情节中用细致入微的笔法,并结合独白和联想的笔法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新颖的写法,开创了欧美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的先河。作者凭借最高超的心理刻画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个人物形象,使这部经典著作至今魅力长存。而它在1831年刚刚出版时反响却并不热烈,面对作品受到的冷遇甚至攻击,司汤达耸耸肩说:“30年后人们将要读我的作品。”事实正如司汤达的预言,《红与黑》被视为最具法国现代气质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
长篇小说《红与黑》是奠定司汤达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巨著。而这部小说一直是读者和文学评论界注意的一个焦点。司汤达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使他笔下的这个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地反映着法国社会新旧交替时期的观念更新,显示出司汤达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所具有的深刻性。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开枪射击自己女主人的情杀案件的详细报道。不久,他就在这个素材的基础上加工改编,构成了巨著《红与黑》的基本情节。
小说标题的“红”,是指红色军装,代表了拿破仑时代;“黑”指教士的黑袍,象征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于连虽然只是一个小业主的儿子,但有着出人头地的决心。他从小就崇拜拿破仑,然而生不逢时,无法凭其才华立功疆场而获得远大的前程。在复辟时期,做教士是平民走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于连根本不相信上帝,但是为了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他开始发奋攻读神学。他首先跟随本地西朗神甫学会了拉丁文,并把拉丁文《圣经》背得烂熟。凭着这一本领,于连得到了神甫的信任,被推荐到维立叶尔城的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市长家。又由西朗神甫介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投靠了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甫,卷入了教会内部的宗派斗争。彼拉神甫受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排挤而离开神学院时,把他介绍给巴黎极端保王党的重要人物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的聪明才干很快又深得侯爵的赏识,并且他在侯爵策划的政治阴谋中充当了忠实的工具。与此同时,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又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时,由教会特务一手策划的告密信揭发了从前他和市长夫人的不正当关系,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气愤之下开枪打伤被教会特务逼迫写了那封告密信的市长夫人,最后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
整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司汤达对他表现出充分的同情。以此为主线,司汤达广泛地表现了波旁王朝后期从外省到巴黎的尖锐的阶级斗争,赋予小说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
《红与黑》的魅力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余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的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了院长的青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著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郭宏安)
“英雄”于连
于连是司汤达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整部《红与黑》的核心,离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魅力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朝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微贱,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