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英国1788年-1824年)
《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我们感到英国诗歌拥有了德国人从未取得的东西:一个古典的文雅而喜剧的风格。
——歌德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时期。拜伦就是这一时期在欧洲最有影响的英国诗人。歌德称拜伦是“一个天生的有大才能的人。我没有见过任何人比拜伦具有更大的诗才”。诗人拜伦在西方代表了一个时代,构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关于人的新观念。别林斯基认为拜伦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都是拜伦的崇拜者。法国的雨果、拉马丁、梅里美、缪塞以及德国的海涅都受到了拜伦的深刻影响。卡莱尔说,19世纪初,只有一个人能同拿破仑相比,他就是拜伦。由于他卓越的诗歌创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主革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因此他成为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
传世名作《唐璜》是拜伦创作的最高峰,是其作品中内容最丰富、描绘现实最深广的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唐璜在欧洲各地旅行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但实质上这是19世纪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幅广阔的图画。这部未完成的博大精深的现实主义诗作,它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反映以及浪漫主义气息使它焕发出永久性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学杰作。
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曾说:“《唐璜》像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它囊括了人生的每一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琴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拜伦通过对主人公唐璜的经历和情感的描写,对19世纪初期的欧洲现实广为反映和评论,使诗歌内容丰富而且有意义。在写法上富于变化,体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并在口语体诗歌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峰。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就流传着关于唐璜的传说。传说中的唐璜是一个浮华、玩世不恭的贵族公子,17世纪法国的莫里哀和18世纪德国的霍夫曼都利用这个旧传说进行过文学创作。但拜伦还是以他所处的时代为基础对这个旧题材重新改造,赋予了主人公唐璜新的生命力。
《唐璜》(1818年-1823年)共16章又14节,约计16000行。长诗的开始描写了出生于西班牙的主人公唐璜受到风流的母亲的严格管教。她用封建道德标准束缚着儿子,而她精心选择的品德高贵的妇人——有夫之妇朱丽亚却引诱了年轻的唐璜。事情败露后,唐璜被迫逃亡海外,开始了流浪生活。结果他所乘的船遇到风暴,漂到一个荒凉小岛,当食物极度缺乏时,人们竟然吃掉了唐璜的小狗。之后,人们又想出用抓阄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个人被杀死分食。拜伦在此揭露了在欲望面前,人的狼性本质。由于唐璜的善良使他没有参与那场残忍的行动,他逃过了沉船之险,幸运地被海盗王的女儿海黛所救,而且两个人真心地相爱了。拜伦歌颂了海黛的纯真无瑕和他们之间的爱情。然而,这场美妙的爱情却以海黛的死而告终,唐璜也被作为奴隶卖到苏丹。苏丹女皇看上了唐璜,她想要利用权势使唐璜屈服,没想到却遭到了唐璜的严词拒绝。在唐璜眼里,自由高于一切。唐璜从苏丹女皇那里逃出来后,又被卷入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中。诗人描写了战争的巨大创伤和破坏,他指出这场战争不过是为了权威和荣誉而战,而并非为了自由而战。但他支持人民反对封建的暴力斗争,他要使石头也站起来反对暴君。唐璜在战争中立了功,奉命出使英国。接着诗人描绘了英国社会的生活图景。如果说拜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他对英国社会的表现则体现出作者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他在诗中表现了英国的文学界、议会、上流社会等很多方面,揭露了欧洲金钱至上的社会本质。诗人塑造了上层人物阿孟德维尔公爵夫妇的形象,详细描写了他们所过的悠闲奢侈的寄生生活,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堕落,表现了对他们的轻蔑。
诗人在《唐璜》中表现了极其娴熟的技巧。诗中有对壮丽大自然的生动描绘,有对人世间各种现象的精辟评议,还插以对现实的讪笑和嘲讽。全诗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跌宕流畅,把丰富的思想寓于精美的艺术形式之中。按照拜伦原来的设想,唐璜应该牺牲在法国的革命斗争烈火中。他多次表示要写50章到100章,但他只完成了16章和第17章的14节,就因死亡中断了创作。
《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白兰地”与“绿茶”
“恶魔诗人”之称谓起于拜伦。为了500英镑的年金而接受了“桂冠诗人”称号的骚塞,对攻击他的拜伦,名之曰“恶魔”。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云,恶魔派的实质是要破坏现存的一切,是要用革命的手段扫荡大地。
拜伦对贵族统治者的本质洞若观火。他认为,海盗比国家宰相还要强些。海盗“不过是在抽税/他和宰相所做的差不了许多;不过他比宰相谦虚,宁处身于/较低阶层,职业也更光明磊落”。对统治者之间的血腥战争,他较雨果看得透彻,从不寄希望于米里哀主教式的慈悲。他认为:“唯有革命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扫除干净!”
唐璜自始至终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不仅表现于对海黛的忠诚,而且他从战争中救出了小女孩,细心保护,绝不玷污她的贞洁。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语)。拜伦在《唐璜》里所表现的爱是极其深广的:他爱山川大海,爱纯洁的女人,爱被压迫和被凌辱者,爱整个的人类。憎恨是对付整个丑恶世界的一个坚硬外壳,外壳破裂了,溢出来的是滔滔不已的爱之河。读一读《唐璜》中的《哀希腊》吧,你就会领悟到诗人宣称“我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时,他明明是说,我太爱这个世界了。爱之至极就会对丑类的统治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致渴望早日离开这个世界。
罗素称拜伦为“唯我主义者”,这很有点像。在拜伦看来,没有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东西。但由己推人,每个个体的自由都具有同等意义。拜伦对个体自由的崇拜,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而是一种社会理想,为了这种理想可以牺牲个人。他在《唐璜》里批判贝克莱主教的“唯我主义”,认为大主教的“天庭仙酒”自己不敢领受。
拜伦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也是矛盾的。作为一个被祖国驱逐的流亡者,他对英国过去的美名和文化,深为景仰,但对它在现世充当的镇压自由的宪兵角色又深感憎恶。人类的自由高于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拜伦是他的祖国的叛徒。
《唐璜》把时间转换为空间,把历史变为地理。他在空间上的游历其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游泳,经过漫长的情感体验,在《哀希腊》这一名篇中将思想与情感升华到最高点。拜伦没有把《唐璜》写完,但可以认为,它是以自己献身于希腊自由事业的行动把这部史诗完成的。
拜伦认为自己这部作品的寓意是“不智的热情给人们内心注满了应得的痛苦”。这种不智的热情包括食(酒)欲、色欲、征服乃至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爱欲的燃烧,必然给人带来痛苦。这种爱欲,犹如白兰地酒,“那火焰之河的迷人的女神,为什么你要残害我们的肝脾?也学别的仙女,折磨爱你的人?”被白兰地所苦时,拜伦就去饮清淡饮料,就是“中国的绿茶”。这种饮料没有那种火焰的灼痛却让人感伤,拜伦称中国的绿茶为“泪之仙女”。“绿茶”与“白兰地”——清淡的感喟与不智的热情——是否可以作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象征?喝多了白兰地的人想换点绿茶;而整天喝绿茶的人却又想尝尝白兰地。作为人,对两种“饮料”的需要是否又隐喻着两种文化的某种互补关系呢?(徐耕葆)
《唐璜》——一部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