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对受歧视的犹太民族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中的犹太女子蕊贝卡,是司各特笔下最成功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这一形象的真实动人之处,在于作者一反前人和同时代人对犹太民族所持的偏见和鄙薄心理,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柔中带刚的可爱的女性形象。作者一方面在她身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弱女子的悲惨遭遇,一方面又通过她的一系列行动,逐步展示出她那种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的鲜明性格,因此这一形象是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典型意义的。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贡献的。俄国的进步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司各特“给最新的欧洲文艺指出了历史的和社会的方向”。欧洲的不少大作家如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德国的歌德、意大利的孟佐尼、俄国的普希金,都很推崇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肯定他在探索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苏格兰氏族制度的克兰时说:“在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苏格兰高地的这种克兰的生动描写。”据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艾威琳·马克思和她姐夫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是很喜欢司各特的优秀历史小说的,不仅经常阅读,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施咸荣)
司各特:用艺术之笔再现历史真实
《艾凡赫》是司各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在他的历史小说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首先,这是他第一次跨出苏格兰题材的范围,从而为他今后扩大创作视野奠定了基础。其次,他的苏格兰小说虽然称为历史小说,实际它们反映的时代都离司各特所生活的社会不远,有的甚至涉及了他的童年,以至青年时期。可是在《英雄艾凡赫》(以下称《艾凡赫》)中,他却把他的故事一下子推前了几百年,把中世纪中叶的英国作为历史背景。这样,可以说,随着《艾凡赫》的问世,司各特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家。第三,司各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中世纪正是最适合他的创作才能发挥长处的时期。因此,正如他在本书的导言中所说,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以说,自从作者得以在英国和苏格兰小说中运用他的虚构才智以来,他这才真正在这方面取得了游刃有余的支配能力”。毫不奇怪,巴尔扎克正是在读了《艾凡赫》之后,才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也毫不奇怪,小说发表后立即不胫而走,成了司各特最畅销的一本书,人们谈到司各特时,都会把《艾凡赫》与他联系在一起,它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代表作品。
司各特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方法归根结底一句话,便是历史真实与大胆想象的结合。他的小说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尽管他有时不惜用大量的繁琐考证,说明他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凿凿有据,然而在更多的场合,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上,他却是靠大胆的想象取胜的。为了说明自己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一些观点,他还专门虚构了一个考古学家德赖斯达斯特博士,让他作为自己的观点的对立面,出现在他的一些小说的导言中,本书也是这样。在第二篇导言(致德赖斯达斯特博士的致敬信)中,他明确说明历史小说不是考古学著作,重要的不是细节上的真实,而是展示历史的风貌。他提出了“虚构和真实相结合”的原则,认为他这么做没有超出“一部虚构小说的作者所理应享有的特权”。这篇导言对我们理解司各特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司各特在本书中,用淋漓酣畅的笔墨描绘了中世纪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为我们塑造了大量虚构的人物,这些人物尽管出自虚构,却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成功主要便来源于此。因此英国19世纪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谈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时指出,它们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书和文件记录中的那种抽象的人”,而是“真正生活在过去的时代中的活生生的人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司各特才被公认为西方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佚名)
瓦尔特·司各特是英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小说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多产的文学家之一,不仅勤奋地创作,而且写作速度之快甚至让巴尔扎克目瞪口呆。因此,司各特才得以为世人留下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司各特
1771年8月15日,司各特出生于爱丁堡的苏格兰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他因幼时患病而被送往祖父的农庄养病,祖母和姑姑给他讲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苏格兰历史故事和民间歌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他对苏格兰历史的浓厚兴趣。1783年,他第一次进入爱丁堡大学读书。在读书期间,他经常参加一些学者和教授组织的集会,并在集会上见到了著名诗人彭斯。1786年,司各特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由于办案的原因,他接触过一些下层民众,还听他们讲起过关于苏格兰侠盗红酋罗伯队伍和1745年詹姆士党起义的故事,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1789年,司各特第二次走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在苏格兰法课程中,他对苏格兰社会风俗习惯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1792年,司各特大学毕业,成为律师。1799年被任命为塞尔扣克郡副郡长,并开始了文学活动。1802年和1803年,他连续搜集整理出版了两本《苏格兰边区歌谣集》。1805年,司各特创作了第一部叙事长诗《末代歌者之歌》,这部浪漫主义长诗表现了16世纪苏格兰两个古老家族的生活和恩怨,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1806年,他被任命为爱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长。1808年,他出版了他最优秀的长诗《玛密恩》,它讲述了在151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弗洛登战役中,残忍的英国贵族玛密恩最后阴谋败露,丧命战场的故事。1810年,他的第三部长诗《湖上夫人》问世,受到热烈欢迎。一直到1813年为止,司各特共创作了8部长诗,成为著名的诗人。英国王室甚至想要授予他“桂冠诗人”的称号,被司各特婉言谢绝了。
从1814年开始,司各特转向了历史小说的创作。1814年,他匿名发表了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描写了1745年苏格兰詹姆士党人的起义经过。这部小说轰动一时,在6个月内重印了3次。此后,司各特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他先后创作了27部历史小说,还有一些中短篇小说,主要表现的是苏格兰、英格兰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历史事件。主要作品有:《清教徒》(1816年)、《罗伯·罗伊》(1818年)、《密德洛西恩监狱》(1818年)、《艾凡赫》(1819年)、《肯尼沃斯城堡》(1821年)、《昆丁·达沃德》(1823年)、《十字军英雄记》(1825年)等等。同时,司各特还创作了一些传记,如《小说家列传》(1821年-1824年)、《拿破仑传》(1827年)等。1820年,司各特曾被英王授予从男爵的称号。
1825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1826年,司各特的出版公司合股人破产,司各特为了偿还巨额债务而拼命创作,这使他的后期创作显得草率。过度的紧张写作也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832年9月21日,他因中风病逝于家乡阿伯茨福德。
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处于同一个时代而创作风格截然不同的女作家简·奥斯汀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以女性的敏锐视角关注着周围小小的世界,以轻松、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其中绅士淑女的爱情、婚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傲慢的男主人公达西和心存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故事,反映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的婚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乔治·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安吉堡的磨工》是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玛塞尔男爵夫人是一位有着崇高社会理想的贵族女人,她厌恶腐化堕落的上流社会生活,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和机械工人列莫尔结合。主人公磨工格南·路易是个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年轻人,他赞成用劳动去获得财富。路易和有钱人的女儿罗斯真心相爱,但是却因为贫穷而被罗斯的父母拒绝。最后经过一番努力,路易不仅得到了金钱而且获得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