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Spinoza(荷兰1632年-1677年)
没有哪位哲学家比他更高尚,但也没有哪位哲学家比他更遭到诽谤与憎恨。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斯宾诺莎,也只有一部《伦理学》。
——英国哲学家亨利·米勒
在人类浩瀚如烟的哲学著作中,有一位哲学家的著作非常特殊。阅读他的哲学著作仿佛就是阅读一本数学著作,因为他的著作,是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论述哲学问题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本就是《伦理学》。他就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45岁,但斯宾诺莎的一生是美好的,尽管他给同时代人的印象是平淡的。他抛锚在平静的思想海洋中,对于搅乱没有哲学的同代人心灵的荣誉、金钱、权力等漠不关心。斯宾诺莎的一生,是为真理和自由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进步和正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斯宾诺莎以其高尚的人格,温厚可亲的性情,道德上的至高无上,窥破了笛卡儿那庞大的哲学体系,跳出了常识的圭臬。斯宾诺莎哲学的泛神论特征,不仅冲击了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的思想,而且也有别于培根和笛卡儿的哲学。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西方近代的哲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黑格尔甚至说,斯宾诺莎哲学是所有哲学研究的重要开端,所以,“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评论虽高,斯宾诺莎确实当之无愧。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所阐发的哲学思想在近现代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蕴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鼓舞着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德国启蒙思想家,许多思想家通过他指出的神即自然的道路走向了无神论。黑格尔甚至曾说:“要开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恩格斯也高度评价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自因论以及关于一切肯定同时是否定、自然是认识了的必然性等观点,称他的哲学为“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把他誉为近代思想史上的“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斯宾诺莎向我们指出的打破传统的道路就是走向智慧之宫。然而,他自己走的道路在哲学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再没有像斯宾诺莎那样能忍受孤独和贫困的人了。然而,正是这份孤独,培养了他的坚强意志;正是这份贫穷,培养了他敢于破除权威的勇气。斯宾诺莎既贫困又富有,他是物质上的贫困者,精神上的富有者,他创造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伦理学》是唯物主义大师斯宾诺莎的代表著作,其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构成了他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论述了他的实体学说,阐明了宇宙间除了自我依赖的实体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斯宾诺莎在这部著作中,首先推翻了宗教关于人格的理论。这一部分的标题是“论神”,而实际上斯宾诺莎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他明确提出,神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就是自然。把创造主与创造物、神与自然分离开来,还会陷于其他种种自相矛盾之中。为了取代超自然的神的观念,斯宾诺莎提出了“实体”概念。人是这个自然实体的一种样式,因而人的本质是由自然属性构成的。这是其哲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丰富的实体学说。第一,实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实体的具体表现形态。第二,实体是万物的原因,是万物的规律性的根源。第三,实体是属性的总体,是作为整体理解的自然,而属性是实体本质的、根本的特征。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斯宾诺莎首先直截了当地给自因、实体、神等八个概念作了界说,又直接提出了七个公理。然后他提出了36个命题和一些绎理,并根据定义和公理加以详细的证明。
第二部分论述他的唯理论的认识论,阐明了观念的性质和起源,说明人的理性是可以认识自然的。他认为人类认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知识是意见或想象,这是一种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来的感性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推理的知识,它是以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为依据进行推论而获得的科学知识。第三种是“直观”知识,它直接从实体、自然的本质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部分与第一部分论题密切相关。斯宾诺莎对心与身的关系,认识的各种途径以及真理标准等作了论述。他提出人是实体的一种,是心灵与身体的统一体。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也是思想属性的广延属性的统一体。他还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实体及其样式,即自然界中的一切实在的事物。感性知识是没有确定性的,不可靠的,只有“推论”知识和“直观”知识才是可靠的。
第三部分论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性质和起源,阐明人的被动的情感出于不正确和混淆的观念,最后得出人心是能够认识整个世界的本质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同一关系,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心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所以也是不存在心灵对肉体的支配关系的。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心灵的首要的基本的努力就是肯定自我的存在。人的意志和情感都是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的不同心理反应形式。
第四部分论述道德的基础,善恶的标准,阐明人在盲目的情感支配下的奴役状态和在理性指导下的符合人性的道德生活。斯宾诺莎认为,保存自我的努力是德性的唯一的基础,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趋善避恶的,而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保持自我的存在。善与恶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因为同一事物可以同时既善又恶,或不善不恶。人们是根据对自己的利害去判断事物的善恶的,所以善与恶只是人的“思想的样式”。他认为,人们若受情感的控制,则不能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只有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才是最合乎道德的生活。
第五部分作为《伦理学》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以及达到这一境界的道德修养途径,得出了至善就是人对自然的认识,道德的修养过程就是认识真理的过程的结论。人的心灵克制情感的力量在于理解情感。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按自然规律生活,不为情感所支配,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其求善的过程也就是求真的过程。主动的心灵能与整个自然相一致,从而获得自由。他从实体(神或自然)出发,通过认识这一途径,变被动的心灵为主动的心灵,变外在的必然性为内在的必然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和幸福,这就是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
人类幸福的灯塔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百个哲学家,就会有一百种研究哲学的道路。有些思想家,是从物理学的问题走向哲学的,有些思想家是从纯粹数学的问题走向哲学的,还有些思想家是从逻辑或形而上学的问题走向哲学的,但斯宾诺莎则是从人的行为问题走向哲学的。确实,没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对人生的归宿问题无动于衷,但也同样没有几个思想家会像斯宾诺莎那样清楚明白地感受到其紧迫性。斯宾诺莎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做纯学术的探讨,或自认为是人生导师需对它挥笔指点一番,而是为了他自身感受到的紧迫性,为了作为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知道,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写道,当他走出沉思的书斋而步入现实的世界时,他就把他的哲学置之脑后了,因为他的哲学与世俗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不可逾越。
但是,斯宾诺莎是以一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来研究哲学的。他甚至可以连续三个月闭门不出,精心构造他自己和其他人都能“真正”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学。他忘我地努力唤醒早已为人们所淡漠的人的理性良知,去探索崎岖不平的心智发展历程,以求得人生的哲学回归。
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可以说,他首先是位道德学家,而后才是位哲学家。他公开宣称:“我志在使一切科学都集中于一个目的或一个理想,就是达到……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正是由于高度重视伦理学,把伦理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后归宿,所以,斯宾诺莎才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叫做《伦理学》。斯宾诺莎作为一位先进的思想家,他试图站在时代的前列,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指针”,规劝人们树立并实践一种新的人生哲学和幸福观,即把对知识的追求看做是心灵的最高幸福,看做行为的真正的善。因为对知识的追求和获得,可以使心灵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
斯宾诺莎认为,人们要有效地获取幸福,首先必须要致力于追寻一个“不变的”和“共同的”善。我们常常碰到的现实生活中所谓“善”的事物,如财富、荣誉、感官的放纵都是虚幻和无益的。
人们必须摆脱常识的束缚,办法就是寻求一种“善”,它既不是琐碎的,也不是变动不居的,而且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它。这是最值得我们希望和全力以赴去寻找的东西。这个最高的“善”就是人类对作为存在的整体的神或自然的直观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最大幸福。
要实现幸福,斯宾诺莎建议我们,还必须理解我们自身。人们应该相互帮助,以达到自身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真正幸福的人,他必将慷慨地对待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幸福,也会使别人最慷慨地对待自己。
斯宾诺莎还认为,我们想象分享对神的爱的人越多,在我们心中对神的爱就越强烈。对“善”的追求并非是个人的所有物。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享受善的东西,而不在于自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它。爱、愉快、幸福,这些灵魂的财富只有慷慨地与别人分享时,才能最好地享受。因此,为了你自己,你也必须爱他人、爱人类、爱神。这就是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