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600000011

第11章 如何完成作业练习(1)

写作业速度慢怎么办?

未来新时代,需要学习的快节奏、高速度、高效率。那么有的同学做作业速度太慢怎么办?

这需要具体分析原因。原因查出来了,解决的办法也就找到了。常见作业速度慢的情况有下述六种:

1上课没有好好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对教材上的定理、定义、公式等知识没有透彻理解、没有准确记忆,或是对老师讲解的做题方法没有真正掌握,不能举一反三,这样做起作业来,不仅特别慢,而且容易出错。

2有的同学把作业视为硬性任务,做作业是为了被动的完成任务,缺乏责任心,穷于应付。不先复习教材,不先回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知识没有消化、方法没有掌握就急于做作业,自然也就很慢,甚至错误百出。

3有的同学没有审好题,没有明确题型,没有搞清楚题目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回答什么、做题的正确路子是什么,便动手做起题来。做了一半或大半,才发现错了,全部返工,从头再来,乱了思维,效率极低。

4作业题有易有难,有的同学机械地按习题顺序来做,遇到难题久攻不下,一节自习课过去,一道难题未解,会做的题也没有完成。应该是先易后难,先把会做的题做出来,孤立难点,重点攻关,或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直至真正弄通。这样,作业速度也就快了。

5有的同学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大小问题都靠别人,东问西问,与同学交头接耳。这样“讨论式”地做作业,浪费了时间,降低了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

6还有的同学手懒,除了老师布置的非做不可的作业外,很少做题。这样,由于长期的手懒,造成了“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作业速度就更谈不上了。应该加强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做到熟能生巧。

如何完成作业练习作业速度太慢的情况摸清了,原因查明了,提高作业速度的方法也就自在其中了。不会辨析词义怎么办?

语言里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但是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的,就是“妈妈”和“母亲”也是有一点区别的,所以有些人把同义词叫做“近义词”。

既然意思不完全一样,遇到同义词就有辨析的必要。比如你在读《詹天佑》一课时,会碰到“周密”和“精密”这两个词儿:“哪里要……哪里要……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周密”和“精密”都是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组织、结构很密,也可以形容观察和思考。但“周密”着重在“周”(周到),没有遗漏,“精密”着重在“精”(精确)。

说话作文要做到准确,不能不注意同义词的差别。有同学在作业中这样写道:“我写作文常常会忘了点标点,我要改进这个缺点。”老师在“改进”二字下面划了一条短横线,他想了想,把“进”改成了“正”,这才对了。从这里可以看到辨析词义的重要。要真正掌握一些同义词,就必须注意辨析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

怎样辨析词义呢?词汇知识告诉我们,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有些词指的虽是同一事物,但有范围大小的不同。如“时代”比“时期”的范围大。有些同义词在程度上有轻重的差别,如“优异”比“优良”的程度重些。有些同义词(如“改正”和“改进”),一个字(在这里叫“语素”)相同,另一字(语素)不同,差别就在不同的语素上。“改正”指把错的改为对的,“改进”指改变得更进步一些。又如“亲热”、“亲密”、“亲切”,有共同的语素“亲”(感情亲),区别就在“热”(态度亲近而热烈)、“密”(感情亲近,交往密切)、“切”(交往中感情真诚、恳切)。

二、从词的范围辨析

如“战争”、“战役”、“战斗”这一组近义词。“战争”指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它不指某一具体的战事,但它包括了在这个时间、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范围最广。如“抗日战争”。“战役”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较小。如“上甘岭战役”。“战斗”专指某一次具体的武装冲突,范围最小。

三、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例如“顽强”是中性词,也可以是褒义词,作贬义词的情况却极少。“顽固”,就仅是贬义的,这是感情色彩的不同。口语用“爸爸”、“妈妈’,书面用‘父亲”、“母亲”,这是语体色彩的不同。

四、从用法方面辨析

如普通用语叫“石灰”,专业用语是“氧化钙”。可以说“解除痛苦”、“排除障碍”,不可以说“排除痛苦”、“解除障碍”,这是“搭配对象不同”。可以说“他很勇敢”不可以说“他很勇气”,这是“词性不同”。“勇敢”是形容词,“勇气”是名词,因而用法也不同。形容词“骄傲”和“高傲”,从贬义方面来说,都有“自高自大”的意思,从褒义方面来说,都有“自豪”的含义,但“骄傲”还可以是名词,指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不会辨识病句怎么办?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会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值得大家特别注意。而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找标识来识别。

1发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介词结构在句首易导致句子无主语。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

2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

在一个句子当中,含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例如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因此它们不好放在一起。

3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4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5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看它们是否混用或主客是否颠倒。

6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7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8发现“是”表判断的句子,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9发现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犯了不符合逻辑的毛病。

10发现“不管”或“尽管”,看是否将两词误用。

11发现关联词,看是否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错位等毛病。不会正确使用“的”、“地”、“得”怎么办?

“的”、“地”、“得”这三个字大家写字时都常用,但许多人都不会用,即使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容易出错。看稿过程中也非常多地遇到这类错误,令人哭笑不得。若是投稿,请相信编辑会因为这几个字的使用错误而将你本来很好的稿子枪毙掉的。有些人说这三个字现在通用了,纯属无稽之谈。

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有时不给我们详细讲解阐述某种知识,而是让我们在字词句单项练习中,以及在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综合训练中,认识到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比如中年级时,老师不讲语法名词术语,让我们填“的、地、得”:

1张老师耐心()指导小梁做习题。(地)

2张老师对小梁指导()很具体。(得)

3张老师对小梁进行了耐心()指导。(的)

到了高年级,我们就会认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为了把“的、地、得”的问题弄清,我们在这里适当讲一点“定、状、补”的语法知识。

1“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之后。定语是附加在名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性状、数量、处所等的句子成分。名词经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主语、宾语前面往往有定语。

如:(我)的心情很舒畅。(“我”是定语,所以它后面是“的”。)

又如:(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蓝蓝”是定语,所以后面接的是“的”。)

2“地”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之后。状语是附加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表示情态、程度、数量、时间、处所、目的、原因等的句子成分。动词、形容词经常用作谓语,所以谓语前面往往有状语。

如:她[大声]地笑了。(“大声”是状语,所以后面用“地”。)

又如:我[不停]地做着习题。(“不停”是状语,所以后面应该用“地”。)

3“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补语之前。补语是附在谓语后面,补充说明结果、程度、数量、时间、处所的句子成分。

如:小狗吃得(很饱)。(“很饱”是补语,前面用“得”。)

又如:他说得(大伙儿都笑起来了)。(“大伙儿都笑起来了”是补语,它前面用“得”。)

下面是一位小朋友写的文章中的一小节,你能纠正“的、地、得”使用的错误吗?

春天来了,小河水淙淙得流着。一群群鱼苗自由自在的在水中游着,游到岸边有人得地方,也不害怕。但当我们用茶杯去舀,它们却逃的无影无踪了。(地、地、的、得)要想不读错、写错、用错成语怎么办?

成语简练生动,可是也容易读错、写错、用错。读写成语时,对形近、音近、音同的问题要慎重。“想当然”是要不得的,还是查查词典,吃准字音,理解词义,做到十拿九稳为好,免得把“恬(tián)不知耻”读成“括(ɡuā)不知耻”,把“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等等。

查了词典,“含垢忍辱”的“垢”(ɡòu),就不致读成hòu(后),“一蹴而成”的“蹴”(cù),就不致读成jiù(就),“瞠(chēnɡ)目结舌”不会读成“tánɡ(堂)目结舌”,“刚愎(bì)自用”不会读成“刚fù(腹)自用”,“面面相觑(qù)”不会读成“面面相xū(虚)”。

查词典,知道“悔过自新”的“悔”是“悔改”的意思,“诲人不倦”的“诲”是“教导”的意思。懂得这两个字的区别,就不会写出“悔人不倦”了。“千钧一发”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为危急。懂得这点,就不会写出“千钩一发”或“千均一发”了。

还有个问题必须注意:成语都是约定俗成的,就是说,某个成语长期以来被社会承认,因此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现在,那么就不可以随随便便改动。“洋洋得意”不可改成“洋洋乐意”,“远走高飞”不可改成“远跑高飞”,“举世闻名”不可改成“全世闻名”。

再来看看“用错”的例子。

有一位同学写下这样的句子:“暑假的一天,我去海滨游泳,我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体无完肤。”两个年龄差不多的青年人在对话,一个对另一个这样说:“你比我大一岁,可是你懂得的比我多,我应该向你不耻下问。”

“体无完肤”是说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形容遍体鳞伤。“不耻下问”,指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不认为可耻。所以说,上面说的那位小朋友和那个青年工人把成语用错了。

要防止读错、写错、用错成语,必须清楚透彻地理解成语的意义,甚至包括了解成语的来源。我们了解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就不至于把“竽”写成“芋”,把“滥”写成“烂”了。读过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就不至于把“完璧归赵”写成“完壁归赵”了。记住“守株待兔”的寓言,就不至于把“株”(这里指“树桩子”)写成别的字了。懂得“再接再厉”中的“厉”就是“砺”,是“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写出“再接再励”这样错误的“成语”了。

为了避免读、写、用成语时的错误,要勤查成语词典或其它词典,使成语真正起到言简意赅、以一胜十的作用。句子的含义难理解怎么办?

少年朋友学习一篇文章,除了识字、解词,还要读懂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这才有可能较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读懂句子,重点应放在理解思想内容上。一般说来有如下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伏尔加河的纤夫》中有这样几句话:“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他的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漠然”是关键词。小朋友们查字典可以知道“漠然”是冷淡、不经心的样子,然后边阅读课文边思索:纤夫是对生活、对前景冷淡,内心充满无限的哀怨,想到这样的苦日子,不知熬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