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600000014

第14章 如何完成作业练习(4)

三、检查

检查是保证做题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步的任务是同学自己想办法判断做的题对不对,它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检查的办法很多,平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逐步检查法。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检查。这种办法一般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一些错误,但往往不能发现思路上的错误。

2重做法。如果时间允许,把做过的计算题重做一遍,看看前后两个答案是否一样。

3代入法。将算的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里,看看是否合理。当然检查的方法不仅是上面讲到的几种,同学应当结合具体的科目和具体的题目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检查。做不好应用题怎么办?

有的同学一看到应用题就害怕,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下面谈谈分析应用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首先要学好简单应用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功。因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

怎样分析复合应用题呢?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追溯到已知条件。例如: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套(未知)和剩下的要几天做完(已知);要求剩下多少套就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套(已知)和已经做了多少套(未知);要求已经做了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已知)和做了几天(已知)。这样一步一步找出新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到新的问题所要求的数量关系都成为已知条件为止。

用综合法分析:题中告诉我们,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我们能求出5天做的套数;已知计划做660套和5天做的套数,我们能求出剩下的套数;已知剩下的套数和剩下做的天数,我们能求出剩下平均每天做的套数。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一步步找到需要解答的问题。

分析应用题时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配合,灵活运用。用综合法分析要随时照顾要求的问题,注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用分析法分析要随时照顾已知条件,注意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析应用题,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也叫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不会做阅读类试题怎么办?

对于解答阅读类试题,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连阅读基础较好的同学有时也觉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抓住阅读类试题的特点,缺乏有针对性的办法。

所谓阅读类试题,顾名思义,即指有阅读任务的试题。阅读试题的类型有:全篇文章的阅读;在一篇文章中截取一个或多个语段的阅读;多种形式比较的阅读等。

解答阅读类试题的步骤一般有:

1全面浏览。力求快速、整体地把握阅读材料。

2审读题干。题干一般包括提示语、说明语、要求语和注释语。审读题干一定要弄清测试的要求,挖出试题的题眼理出解答的思路。

3比照题支。联系题干的要求,细察、比较选择支间的差异,把对测试要求的掌握和对阅读对象的理解结合起来思考,找到测试应答点的归属。

4思考推敲。这是精读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仔细推敲,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5应答表述。对客观题正确检索选项,主观题组织准确的语言表述。

解答阅读类试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着眼于全篇,不放过任何一个部分。如语文现代文的阅读题,解答时千万不要忙于解决具体问题,一定要着眼于整个篇章,精当地把握住材料的要领。议论性的,把握其大小论点、支撑论据、论证方法;记叙性的,把握其记叙何人、何事、何物,记叙程序,记叙特点,寄寓什么感情;说明性的,把握其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些还要把握阅读材料的出处、作者、背景等条件,联系这些方能准确解决问题。把握了阅读材料的整体,才能在宏观指导下准确解决微观的问题。

同时还要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在具体语境中抓住关键词语。

2要注意灵活变通,答题时要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静态阅读;要放开思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展进取。

3有些题目还可以凭借直觉语感判定答案。

总之,对待阅读类试题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步骤,这里不能一一尽述,只能从总的方面强调整体阅读、细心推敲、不离语境、逐个击破。而考场上解决阅读类试题的功夫,主要还是靠平时的阅读训练,养成精当阅读的习惯、定势和速度,考场上方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不会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怎么办?

阅读理解题在整个英语考题中篇幅是最大的,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还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既然它的目的是检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就只要求采取浏览的方式把握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不能像精读课文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钻研,以免耗费过多的时间。做“阅读理解”题,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一、要严格按文章的内容来回答问题有时恰好测试的内容是你所熟悉的题材,这时千万不要按你对这个题材已具有的知识来想当然地回答问题。

二、带着问题读文章

尽快地把文章后面的问题先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短文,边读边捕捉文中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图。

三、把握住五个“W”和一个“H”在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顺思路,摸清脉络,然后把着眼点转到文章的每个段落上,尽快地把握住文章中的五个“W”(who,where,when,what,why)和一个“H”(how)。把握住了这些,就算抓住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即文章的详情和细节,做题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抓住文章的主题

一般来说,一篇短文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的。短文的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句来表达其中心思想。因此在阅读短文时首先要找出本段主题句,一般在每段的开头,也有在一段的结尾,或者隐含在全段各句中,这就要求学生去正确判断。

五、阅读必须讲究速度

在生词率少于3%的阅读材料中,一般阅读速度在每分钟60~80个单词。为达到快速阅读并提高能力的目的,一定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停留在某个生词上,而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六、猜测词义要有方法

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有生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根据同位语、定语从句等说明性词语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的相关信息猜测词义,从本句前后的词来判断词义,运用已学常识猜测词义,等等。

七、注意认真分析文章体裁

在记叙性文章中,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在史地知识和科普文章中,应注意人名、地点、大小、数目、年代、作用、现象等。(可以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核对时便于寻找。)

八、初选答案

对那些明显的、有把握的题可以断然圈定,不必把其余三个答案再作推敲。对有些略难的题,应再查阅短文(不是重读一遍),迅速找出依据。对一时无把握的题,可先试选一个(记号),待深思后决定。

九、复读文章,核对答案

要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并依次审核答案。对那些拿不准的答案,要多看看,对照题目,推测判断,确保理解无误。学过的定义、定理、公式不会应用怎么办?

教科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为了醒目,一般用黑体字印出,有些同学常常死记硬背黑体字,以为这样就是学会了。然而,在做习题、考试或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却不会应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怎么办呢?

1老师教课时总是先举出一些具体事例,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然后才归纳出定义、定理、公式,教科书也是这样编写的。因此,要认真阅读课本、听课,仔细观察课堂演示和动手做实验,要特别注意定义、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弄清它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掌握推导的思路和技巧。这样才能深刻理解那些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为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要独立完成习题,这既是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学过的定义、定理和公式,也是在尝试应用。做题前要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解题中遇到了障碍还可再次进行复习。这是一个“实际——理论——实际”的学习过程,不应当不做习题,也不应当照抄同学的作业。

3解题时必须多动脑子,灵活运用学过的定义、定理和公式,特别是在考试时。平时做某些章节的习题往往带有某种暗示性,因为这些习题都是围绕这些章节讲的定义、定理和公式设计出来的,不会解题时还可再翻看书本,但考试却不能这样。因此解题时,要仔细理解题意,明确求解什么,弄清直接给出的已知条件,发掘隐含的条件;再考虑这种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在什么知识范围内,一般用什么方法求解,思路要明确。当一种解法遇到障碍后,再用另一种方法试解;当陷入困境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如果获得某种一闪而过的知识上的联系和启示,就要赶紧抓住并追踪线索,这往往成为解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