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彩,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辞藻。不会描写人物怎么办?
文章要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可以这样说,生活就是各种各样人物的活动,因此,我们应把人物描写作为写好文章的重点。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一、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二、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于人物身份。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三、动作描写
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四、心理描写
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不会描写心理怎么办?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它的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那么,如何练习写好心理活动呢?在此,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练习的方法。
一、练习写“一事一人一想”
见到一件事,就某个人是怎么想的,作一篇短文,哪怕只有几十字、百八十字也好。这样便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从浅到深,步步提高写作技巧。如,有一名小学生,他自己订一个计划,每周写一篇习作,并将计划付诸实现,结果长进很快。比如,接过老师发下来的得百分试卷时的心情,考试中同桌告诉自己答案时的想法,妈妈夸奖自己被评为三好学生时的心理活动等,他都如实记下来。他还写“猜想文”,就是在某件事发生后,猜想别人是怎么想的,及时写成短文。
二、练习写“一事多人多想”
如,一个小同学就某学生坚持数年背着残疾同学上学、大学招生考试获全区第一名的学生来校作报告等,写下自己、老师、同学、家长的心理活动。又如,一名同学就学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发生的事写了“多人多想文”。那次座谈会上,六年级考第一名的学生向家长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名同学写了听讲时几位家长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一篇“多想文”。
写“多人多想”文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写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二是要真实、深刻;三是要观点明确,反映正确见解。
三、养成推敲与修改的习惯
应该在明确心理描写的特征和要求的前提下,经常练笔,养成推敲语言与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一篇心理描写的文章写完后,要多看几遍,看看用词是不是准确、鲜明,看看层次是否清楚、衔接是否紧凑,看看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否合适。如果运用比喻,看看比喻是否贴切。只有不断推敲与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使文章越写越好。
四、养成观察与积累的习惯
写文章离开观察是不行的。写心理活动同样需要下一番观察工夫。如,你的同学在某一种环境中高兴时的表情、动作怎样,苦恼时的表情、动作又是怎样;你所熟悉的人,你常见的他们的行为表现都反映了怎样的心理活动,等等。都要留心观察、细心琢磨,总结出一些规律,掌握一些典型的“镜头”。在此基础上,养成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所见所闻,只要有所得,就要记录下来。要记录的东西多着呢,如读书读报看电影看电视、听评书听相声等,对你学习描写心理活动都会有好处,你随时都可以有选择地记录下来。准备几个笔记本,分门别类地积累材料。要有蜜蜂采蜜的精神,点滴积累,积少成多。还要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材料,要学会“找米下锅”,使你积累的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懂抒情怎么办?
什么是抒情?就是把自己爱、憎、好、恶等感情,用文字表露出来。用什么方法来抒情?有两种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怎样直接抒情?不叙事,不描写,直接地坦露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直抒胸臆”也就是这个意思。如诗人柯岩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有直接抒情: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但更多见的是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有的借事抒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抒情。
《别了,我爱的中国》借乘船离国这件事,抒发爱国之情;《再见了,亲人》借志愿军归国与朝鲜人民惜别的场面,抒发中朝人民亲如一家人的感情;《南极的除夕》是一篇通讯,在文中借对长城站落成于新春佳节,考察队员们与慰问团欢聚一堂的情景的描述,最后抒发了这样的感情:“亲爱的党,亲爱的祖国,纵然远隔重洋,我们的心永远和您在一起。”这些就是“借事抒情”。
《梅雨潭》、《桂林山水》等文章,借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可爱的草塘》,通过对草塘外美内富的描述,抒发了热爱北大荒,歌颂北大荒美丽富饶的感情;《南湖》则描写了“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等景色,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些就是“借景抒情”。
《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了杨梅,抒发了热爱、眷恋故乡的感情;《葡萄沟》通过描写“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抒发了赞美葡萄沟及维吾尔族老乡的感情;《繁星》通过描述三次见到繁星的情形,尤其是最后一次的“如今在海上”,见到“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暗的星……”而抒发了作家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借物抒情”。
有时“借事”、“借景”、“借物”或是两者结合,或是三者结合。如“借事”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中也有“借景”,“借景”的《南湖》中也有“借事”,“借物”的《葡萄沟》、《繁星》中也有“借景”、“借事”。
抒情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直陈肺腑
抒发真情实感,可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即敞肺腑于直陈。这种抒情方式看去似乎比较简易,有怎样的情感直接讲出来,不用找“附着物”,但它难于掌握之处也正在此,要想以此打动读者,一要情真意切,二要朴实自然。例如,有篇文章中,笔者以第二人称“你”来写,面对面“交流”,推波助澜,读来娓娓动人。最后更以“父亲”、“母亲”直呼,不可压抑的激情可见一斑。如:“我不忍心,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想念你,恋你——家乡的枇杷树。”“你是我的母亲,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你是我的父亲,支撑了我坚定的信念。”
二、故设悬念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一篇以情制胜的佳作,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并未开篇就一泻千里,而是故设悬念,以“是什么牵扯着我的心”设疑,并做种种并非真正意图的猜测,为下文“你”的出现埋下伏笔。而“你”的出现本身也是一个疑问,“你”是谁?笔者巧妙的安排。在倾泻了大量的感情之下,在文章末尾才加以点破,感情犹如蓄势待发的洪水终于找到了出口点,喷薄而出,颇有鲁迅之风。
三、亦嗔亦痴
抒情要注意显出情感的复杂性,是要求作者很好地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能只靠几个粗略的预制的框子去套错综变化的情感。笔者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如:“我在听,你在哭泣。为什么?我不懂,你的世界近于禅,叫人摸不透。”“还记得曾经无知的我在你手心划下的一刀吗?现在还疼吗?对不起,你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欠你的也太多太多了。”在这些近于呓语的自问自答中,笔者以细腻的笔锋描写出对“你”深厚的感情,亦嗔亦痴,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作文感情不真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