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以旧识新,建立联系的迁移性概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新的概念是常用的方法,即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同化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即学习新概念时与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从而产生新的飞跃。
第四,日常应从小知识、小问题做起,以训练自己语言的简练、概括性入手,力图避免啰里啰唆、繁琐拖沓,从而逐步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思维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改变语言水平会相应改变思维水平。不善于“举一反三”怎么办?
我们说,能否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具有这样思维特征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时不拘泥、不刻板,在解决问题时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对付各种形式的问题;不能或不善于举一反三的同学思维不开阔,角度变化小,缺乏解题时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非常需要培养灵活思维、开阔思维这些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应通过这样一些途径去努力:
一、注意思维过程的锻炼
学习时需进行知识的分析与综合,需注意对多种知识的比较和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具体应用,不是浮在所学知识的表层,而是深入其实质,真正弄懂并掌握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发挥作用。这样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则抓住了本质、锻炼了思维,这对于开阔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思维方法
要培养自己学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集中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我们灵活地搞好学习、拓展知识的范围,同时也是思维本身趋于灵活、扩大广度的实现。当然,这方面需要了解一些专门知识,最好有专门指导和针对训练,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重视特殊题型
重视学习中遇到的一题多变的实例、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及一些培养灵活广阔思维习惯的益智游戏、智力题等。对这些问题,应视为可贵的锻炼机会,积极解答,还要想一想虽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什么?多解的人手处有哪些选择路子?智力测验的答案使人拍案叫绝之处奥妙何在?正像人在学走路时,从跌跤到蹒跚到熟练,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只有在举一反三的环境要求和实践体验中才能逐步形成。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依照下面做法:
一、听课时,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要重点领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上)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对学科之间例如“物理、化学和数学”三个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关联)的本质规律,积极寻找同类知识的本质联系,这样吃透原理、规律。那么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遇到的新题目只是形式不同,命题和解题的原理、方法一样,因此就可以触类旁通,这样在解题时就会对同类型的新题目思考得深入,解决得快而正确。
二、做适当的练习,追求“举三反一”指望上课听一下,然后就会做所有同类型的题目,这是不现实的。学习了相关知识,就此知识要做一定量从易到难的练习。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做题时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含金量”——把握题目中蕴含的原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举三”、“举十”才能“反一”。
三、向老师、同学请教
“举一反三”卡壳时,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失误的地方。例如,听老师讲习题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时,要特别关注老师、同学的解题思路。他们遇到新题目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他们怎么就能准确而且快速地从正确的角度切入呢?自己当时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想?我的意思是你听课或者和高手切磋时,重点是要学习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偏颇之处。没有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怎么办?
韩愈告诫学生时曾强调:“行成于思毁于随。”毛泽东也曾为人题词“多思”。作为正在进行学习的、思维正在发展的青少年朋友来说,尤其要注意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以避免简单片面,避免冒失粗率,避免碰壁遇挫,避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会质疑,不简单接受成说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质疑中取得收获,质疑是检验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瓦特对着被开水冒出的蒸汽顶起的壶盖所产生的疑问,正是对每个人都已见惯了的现象提出质疑,思考便由此播种、生根、开花直至结果(蒸汽机的发明)。我们必须积极运用头脑,主动积极掌握知识,这是搞好学习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多思”习惯的主要手段。
二、深入学习,以学促思
学习没有止境,可以进行纵向的深入学习,可以进行横向的广泛学习。学习的越深入越广泛,思考就越深入越广泛。如果你学的只限于老师教的,那么的确不易引发积极思考,当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书本和老师讲授范围时,就不能不展开积极思考了,即使求助于他人,也定是在你思之不得的情况下;而且学习内容的加深和丰富,当然有助于你思考素材的积累,从而有助于思考的进行。王夫之说:“学愈博则思愈远。”就是这个道理。
三、从培养和激发兴趣入手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有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可以设想,如果你对某事物完全不感兴趣,怎么可能对它的问题展开积极地思维呢?必定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它。而兴趣所在,思维也就活跃了;兴趣越广越浓厚,思维也就越积极越深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激发思考而言,的确如此。
四、迫使自己去接触难事难题
难事难题是我们思维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思维能力被高度激发,坚持下去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曹冲称象就是著名的例子。
五、求新求异求活
千篇一律自然显得俗气,所以将脑子动一动,或许一个新的想法会掀起一股潮流。如写作文时某一标题大家都会怎样去写,那么自己就不应该人云亦云,务必启动脑筋写出新意来,其他学科中也可如此。角度一变,眼界为之一开,既显示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又锻炼了思维。
六、积极促进自己思考习惯的形成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一个人的想法是毫无破绽的,我们要积极建立起自己的看法。如对某些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搞某一活动力图有“创意”不雷同,如在辩论等斗智巧辩的场合里强化反应能力,等等。“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句话对我们培养思考习惯来说也是适用的。
实际上,对勤于思考习惯的训练培养还有许多途径,但不管怎样,都需要我们有锻炼思考的强烈动机和持续努力,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想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怎么办?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产物。人们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一切的文明成果记录着创造性思维。同学们身处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有必要从现在起努力培养自己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造就自己成为创造性人才。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先来看一下它具有的特点:思维的主动积极性,思维过程中发散型思维的突出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高度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的参与等。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扩大知识面,运用补偿思维广博的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主动向知识宝库索取,尽快掌握更多学科的知识,将有助于抽象、推理、想象、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的实现。但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利用其他知识调整和补偿自己在知识结构中的薄弱处和空白点,这就是补偿思维。其办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识己所短,避短扬长;二是求教别人与请求帮助。在创造发明史上,运用补偿思维取得成功例子很多。爱迪生、富兰克林等学历低,但有很高的创造力,他们就是善于用其他知识来弥补自己的某些不足。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源。它使我们积极投入学习,积极开展思维,对问题乐于钻研和思索;它使我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求,不是满足于现成结论而是试图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无数的科技成果就是在科学家主观上强烈的研究动机、乐此不疲的兴趣和对求知欲的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积极培养集中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集中型思维是综合多种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导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主要通过训练自己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而实现;发散型思维是朝着许多个不同方向,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主要通过老师提问和自我提问、一题多解的练习、摆脱定势的干扰以及短时间拿出大量观点的强化训练法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如到某地不识路应如何想办法既快又准确地到达目的地,便有多种选择,就需要发散型思维来解决。我们应特别注重培养发散型思维以利于探索、创新。
四、善于提出问题,把自己置于问题之中“提出问题是解决的一半”,当有了问题时,思维才因呼唤而被激发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才得以发展。虽说现在只是学习而不是科研,但提问同样很重要,因为它是揭示和解决我们个人的未知的途径。要勤提问,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时等都要勤于思考而且给自己提出问题,进行钻研;要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提问,问题不能是简单再现的、混乱不清的,而应是经深入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抓住核心和关键的。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是“记忆学习”,而是“发现学习”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了。
五、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坚持独立思考、长期思考打破习惯性思路的束缚,以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去准备迎接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灵感的产生,并把握住灵感。学习中遇到疑难总想绕着走怎么办?
《西游记》中,唐僧四师徒路经火焰山受阻时,猪八戒提议改道而行:南方、北方、东方都无火,别去西方了。可是佛经在西方啊!当然最后还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的大火(克服了困难),才得以继续西行取回真经。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学习以至未来的事业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孙悟空与猪八戒,同学们会选择哪一个做榜样?答案应很明显。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学总存在着一种畏难情绪,常常一遇困难首先想回避、绕开而不去解决它,久而久之在这门课、那门课上累积的疑难已变成了“拦路虎”、“火焰山”,再也绕不过去了。
怎样使自己克服畏难情绪搞好学习呢?
一、思想上告诫自己,理智上要求自己任何一门课总有难有易,逢难必退将使我们学不好每一门课程。除非不打算完成学业,否则非下决心解决畏难情绪不可。思想、理智上强烈的自我意识、动机要求是解决畏难情绪的前提条件。自信是战胜畏难情绪的有力武器。当自己出现畏难情绪时,首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如“这个问题难不住我”、“我就不相信自己解决不了它”、“我一定不能懒惰”、“再难的内容我也要记住它”等。遇事多给自己鼓励,试对着镜子里的你说:“我行,我很棒!”或对着镜子里的你,或对着一个空板凳(假如是你在那里)进行一番开导和鼓励,你会发现你自信倍增。还可以通过纵向的比较,看到自己的变化,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定信心。
二、先突破一点,以点带面,逐步消除畏难情绪作为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喜好程度总是不一的,就选你比较喜欢的科目为突破口;在某一科目中,有极易、稍难、较难、极难等层次,就选稍难为突破口。因为这两者的选择可使你的心理适应性较好、需克服的难度也能接受,取得成功后,本科目继续深化,同时向其他科目扩展。重点难点,力求在课堂上解决。理科的一些课程,一定要掌握原理,从源头上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研究自己做错的题,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做练习,要精选,不可贪多求全。要知道有目的的练题加上善于总结反思往往可以产生出能力,让你做题事半功倍。在学习中你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诸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自己面对的困难也就少了。文科的一些课程,要懂得化整为零,增强计划性,做到水滴石穿。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异,需要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只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
三、用正面刺激强化消除畏难情绪的行动同学们都不愿不如别人,那就由此激发自己的自尊心、自强意识。应该对自己开始克服畏难情绪后的每一个进展予以充分肯定,受到鼓励后强化它,更进一步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