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品德修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3328700000011

第11章 品德修养之知礼篇(3)

常常对别人莫名的发火,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亲人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因为自己心情不愉快,就对素不相干的同学、朋友发火,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可能一时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如果把你换个角度,有人对你无端发火,你会怎么想呢?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甚至痛苦强加给别人。想要克服常常对别人莫名发火的坏习惯,怎么办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醒自己注意养成时时处处充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无端发火,迁怒于人,是极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以别人作为自己平息怒气的宣泄物,与“尊重他人”的品质是不相容的。可见,平时注意自我修养,学会对他人有礼貌、讲尊重,并形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便不易发生向他人发“无名火”的现象。我们同学日常可以多学习一些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并积极实践,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珍惜它、维护它,决不破坏它。

二、不顺心时,注意自我分析,搞清楚原因,消除疙瘩,尽早走出恶劣的情绪,以免冲动易上火有错受到批评,就应理解这是老师对他的负责和严格要求,今后努力改正也就是了,想通了就不会有后面的火气。还有如受到无端指责或伤害时,要学会寻求帮助(如向他人倾诉),重返心理平衡。对有些不顺心之事,则可豁达开朗一些,学会自我宽慰,告诉自己:“谁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你不必太在意。”消除了发怒的根源,也就不会滥发“无名火”了。

三、学会合理宣泄,不使造成严重后果有时心中怒气甚大,无法平息,这时便要注意尽可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合理的方式加以宣泄,及早使自己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以免在愤怒之下不分对象、场合的发泄,事后追悔不已。

四、一旦发了“无名火”已造成不良后果,则应尽可能去主动挽回诚恳地向他人致歉,解释清楚自己发火别有原因并进行自我批评,请对方能够原谅,并将这一次教训经常告诫自己:“不能让愤怒再造成类似伤害、再付出不愿付出的代价”,从而杜绝再犯。

当然,克服好发“无名火”的根本是使自己的心理素质、自我修养全面提高,就自然不会发生这种恶劣的、损害自身形象的行为的。看不起“乡下人”,怎么办?

首先应当指出,这种嘲笑别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可取的。因为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城里人”就看不起“乡下人”。要知道,中国首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4,是农民的汗水浇灌了庄稼,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是农民的勤劳种植了棉花,给城里人遮体御寒;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农民谱写的篇章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下人”有“乡下人”的长处,那些农田水利、种植养放的学问,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短处,只是自己不自知或不愿承认罢了。所以,看不起“乡下人”,甚至嘲笑农村同学显然是错误的。

诚然,作为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我们享受得多,经历得多,知道得多,有很多方面是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连想都无法想象的,但这能成为我们自鸣得意、瞧不起人的资本吗?在我们所尽情享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里,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呢?

是的,农村同学的身上可能确有许多让我们感到“土气”的地方,他们的穿着没有我们漂亮、时髦;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舒适、安逸;他们的言语没有我们丰富和生动,可这都源于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贫乏,而不是他们本身的错。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他们身上的“土气”?

并且,我们所嘲笑的“土气”中,有许多很可能就是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人类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我们采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自己去体会一下做“乡下人”被人嘲笑的心情,又将作何感想呢?他们的吃苦精神、自理能力不更值得我们这些“城里人”好好学习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生活俭朴的优良传统、高尚美德和优秀品质。

一、生活俭朴是优良传统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保持生活俭朴的自然美,是继承传统的表现,不必认为那“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了。

二、生活俭朴是高尚美德

社会主义时代的学生,应该具备生活俭朴的美德,当然,不是要同学们去穿破衣烂衫,去过吃糠咽菜的生活,当“苦行僧”。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有应付各种艰难困苦的精神准备,否则容易滋长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思想,丧失斗志、丧失对付突然事变的能力。

三、生活俭朴是优秀品质

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哪里来?我说这是在平时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那些正在虚心学习**“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的同学们也是会有这种体会的。让我们在蜜糖般的生活中,不要忘记过俭朴的生活;让我们在深入学习**的今天,更好地学会过俭朴的生活。“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决不要因为有人说你“土”而与爱打扮、讲吃穿、贪安逸、图享受的人攀比,决不让虚荣心抬头!总之,生活俭朴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具体表现,不是什么“寒酸相”或“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赞颂朴素的自然美,崇尚朴素的自然美。

尊重别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因此,我们要尊重农村来的同学,注意汲取他们身上可贵的质朴、善良的美德,做他们的朋友,各取所长,以求完善。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就加以歧视或侮辱;一个民族生活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生活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生活习惯,去处理与民族生活习惯有关的事情。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敏感性等特点,因此,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呢?

一、要充分认识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心理感情。所谓生活习惯,主要指少数民族群众的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惯。这些习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对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民族的发展进步、民族间的关系都有很大影响。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或引以为自豪,或奉为神圣,不容他人亵渎。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容易刺激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不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任何歧视、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有害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

二、要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就首先要了解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读一些介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书籍和文章。我们还可以在跟少数民族朋友接触交往过程中留心观察、虚心求教,还可以通过旅游、参观、调查访问、影视作品、专题研究等方式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

三、认真地、诚心诚意地、不折不扣地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时,由于彝族群众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不了解,将红军团团围住不让通过。红军反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由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喝鸡血酒、结拜兄弟并送枪支弹药,终于赢得了彝族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红军才得以顺利通过。由此可见,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才能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民族团结,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四化”建设的发展。

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侵犯,也就是对民族平等权利、民主权利的践踏。在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学法执法的模范,带头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怎样对待家中来客?

现在的学生因为忙于功课或者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去关注父母或者他人是怎样对待客人这一重要的事项。以致接待客人时,有些同学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一些对别人不礼貌的举止。因此,在这里必须提醒同学们注意待客中常见的失礼举止。

一、迎客

家中应保持整洁,待客用的茶杯、茶盘、烟灰缸等要擦拭干净。条件好的,还可以准备些水果、糖、咖啡等。客人来了,不论是熟人还是第一次来的生客,都要热情相迎。如果是约定时间,应提前出门迎候。客人进门后,主人应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事情,上前迎接。见面之初,主人应与客人握手,并致问候。接下来,应给家里其他人介绍一下,并互相问候,请客人落座。夏天气候炎热,可递给客人一块凉毛巾,先擦擦脸或者送把扇子,除汗消暑。有条件的,应及时打开电风扇或空调。在冬季则应请客人到暖和屋里,倒杯热茶。如果客人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小孩若在旁边,要教孩子向客人问好。

二、陪客

为客人敬茶,茶具要清洁,茶水要适量。茶叶太多则苦,茶叶太少则淡;水倒得太多容易溢出,水太少又难看。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以便客人饮用。端茶一般用双手,一手执杯,一手托底,不能用手指抓住杯口往客人面前送,这既不礼貌,又不卫生。续茶时,应把茶杯拿离茶桌,以免倒在桌上弄脏客人衣服。若有事情急办,可向客人说明,并请家人陪客,以免使客人被动尴尬。若又有新客人来访,应将客人互相介绍,一同接待。家里有客人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争吵。如果孩子不听话或是做错了什么事,应将孩子带开,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训斥、打骂孩子。

三、留客

留客人吃饭,尽量在家准备;实在没有菜,再到饭馆去买现成饭菜,免得客人多心。给客人盛饭,要装八分满。给老人安排的饭菜,尽量照顾老人的口味和咀嚼能力。要给客人带来的小孩找些玩具、小人书、画册,以免他们“认生”、“哭闹”。留客人住宿,最好让客人单住,房间要收拾整齐,床上用品要舒适干净,并根据客人习惯选择合适的枕头。睡觉前要让客人熟悉电灯开关和方便的地方,以免夜间起来不方便。

四、送客

客人告辞时要以礼相送。送客除了说些道别话,还要注意一些礼节。客人怕影响主人时间,急于告辞,应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送客一般应送到大门口。对地形不熟悉的客人,应主动介绍附近的车辆和交通情况,或送到车站。远道或老年客人,如乘火车或长途汽车,应代买车票,送到车上。必要时,还要委托同路乘客或售票员帮助照顾。客人来访有时会带些礼品来,送客时应表示谢意,或相应地回赠一些礼物,决不能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客人临别时,有时会遇到意外情况,比如天气突然变冷或下雨、下雪时,这时应主动关心客人,拿出御寒的衣服或雨具给客人使用。对带行李较多的远道客人,应帮忙提送行李,陪送到车站、码头,并带上一些水果、点心之类的路餐以表示心意。客人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有时会忘记要办的一些事情,因此,起程前,可以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是否有事情没办。如果客人有事情相托,只要力所能及,应尽力办妥。来了新邻居,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幢幢新的住宅大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家庭乔迁新居。搬入新村以后,所面对的都是新的面孔。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去和新邻居交往呢?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搞好邻里交往,既能增加相互间的友谊,又有利于家庭生活,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1、要主动去和新邻居中的每一个成员打招呼。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邻居打招呼这是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与新邻居的首次交谈很重要,双方都会在首次交谈中形成印象,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会给日后的交往创造成功的条件;恶劣的第一印象,也会给日后的交往带来不好的影响。主动去和新邻居中的每一个成员打招呼,打招呼时要微笑,要自然,让新邻居感觉到你的诚意和友善。对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打招呼的方式各有所别,显示出自己的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给邻居一个较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