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3329700000009

第9章 节日故事(1)

感受缤纷节日,了解民风民俗;学习传统节日知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节

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包括除夕和正月初一两天。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关于春节的来历,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种怪兽,它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经常发出“年!年!”的吼叫,因此人们管它叫“年兽”。年兽相貌狰狞,凶猛异常,而且胃口很大,无论是鼻涕虫还是大活人,都照吃不误。大家都谈“年”色变,连它的名字也不敢轻易说出来。

每隔一段时间,年兽便会趁天黑从深山里蹿出来,摸进附近的村子里找东西吃,经常有人被它吃掉。没有被吃掉的人,则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保佑,而且邻里亲友见面后要互相道喜。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兽的活动规律,知道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会蹿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吃人,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叫时,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于是,每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家都非常担心。每到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牲口棚,封住房子的前后门,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大家都不敢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这顿饭置办得很丰盛,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表示和睦团圆的意思。吃饭前,必须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人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因为怕年兽袭击,谁都不敢睡觉,只好挤在火盆旁边闲聊,说话壮胆,后来逐渐形成了除夕夜守岁的风俗。

有一年的除夕晚上,年兽照常蹿到附近的村子里,几乎吃光了村子里的人,只有一家人和几个小孩子平安无事。这一家人是一对新婚夫妇,刚成亲不久,窗户上还挂着红布帘,身上的红衣服还没有脱。年兽蹿到这里,看到红颜色的东西,马上就跑开了。

还有几个顽皮的小孩子,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玩耍,火光烧得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走到这里,看见火光冲天,爆破声四起,吓得掉头就跑。

此后,人们知道了年兽怕红色、怕光亮、怕响声,于是每年的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贴红纸,身上穿着红颜色的衣服,房檐下挂上红灯笼,到处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来,年兽就再也不敢来骚扰人们了。

但是,民间过年挂红灯笼、贴红纸、放鞭炮的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这种习俗已经成了喜庆、吉祥的象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照民间的传统风俗,在这天晚上,天上明月高悬,家家户户悬挂彩灯,人们吃完晚饭后,便出门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据说最早是在汉朝时出现的。当时,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统治天下,他手下有位机智诙谐的大臣,名叫东方朔,元宵节的形成就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冬天的早上,东方朔应汉武帝的邀请到御花园去赏雪。刚进门,就发现有位宫女站在井边,哭得十分伤心,似乎想跳井。东方朔慌忙上前,一把拉住宫女,问她有什么事想不开要寻短见。

宫女哭哭啼啼地说,她叫元宵,进宫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家里人,过春节的时候别人都一家团圆,自己却孤孤单单,就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孝顺父母,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于是就向元宵保证,一定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第二天,东方朔来到街上摆了一个摊子,替人占卦算命。大家因为仰慕他的大名,都争着请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得到的答复都一样,说正月十六日京城要发生火灾,家家户户都有危险。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开了。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心惶惶,议论纷纷。人们都到东方朔的卦摊上,询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傍晚,玉皇大帝命天上的火神爷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火烧长安。我不知道解灾的方法,但我可以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去问问天子。他是天上的神仙转世,一定有办法解救大家。”说完,便扔下一张红纸帖子,扬长而去。

百姓们拿着帖子,赶紧来到皇宫外,求侍卫将帖子送给皇帝看。不久之后,汉武帝拿到了帖子,只见上面写着:“长安浩劫,火烧帝阙,十五大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向他请教破解之法。东方朔假装想了一阵,说:“听说火神爷最喜欢吃元宵,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不如让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做元宵,一齐敬奉火神。再下令臣民一起在十五日晚上挂起红灯笼,燃放鞭炮烟火,好像满城都在燃烧一样,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的百姓,晚上进城观看花灯,杂在人群中,这样才能消灾解难。”

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下令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一起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一盏大宫灯上写着“元宵”两个字时,马上惊喜地高喊起来:“元宵!元宵!”元宵碰巧听到喊声,连忙向他们跑了过来,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马上下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家都做元宵,供奉火神爷,全城挂红灯放烟火。元宵节就这样形成了。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扫坟节。它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及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是祭祀鬼神、祖先的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就是吃冷食。

后来,由于两者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成为扫墓祭祖的节日。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便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国君,就设下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到别的国家。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骊姬派人追杀他。以前跟着重耳出逃的大臣,多数都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个叫介之推。

一天,在逃亡路上,干粮吃完了,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之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让重耳吃,重耳才没被饿死。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他励精图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执政后,重赏了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却唯独忘了介之推。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这才想起来,不免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使者去了几趟,介之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晋文公来到介之推的家,只见大门紧闭,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原来,介之推不愿意见晋文公,已经背着年迈的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下令让御林军搜山,结果也没有找到。于是,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只要大火一起,孝顺的介之推怕伤到母亲,自然会出来的。

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直到熄灭,始终不见介之推出来。众人上山一看,只见介之推紧紧抱着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早已烧成了焦炭。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痛哭一场,然后叫人安葬。手下拉开介之推的尸体时,发现他的背后有一个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撕下的衣襟,上面用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放在袖子里,然后把母子二人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还在山上修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止生火点烟,一律吃冷食。临走时,他砍了一截烧焦的柳木,带回去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感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词,从此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尊称)

第二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穿着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之推。走到介之推的坟前,只见那棵被烧得像焦炭一样的老柳树,居然长出了嫩芽绿枝,随风飘舞。晋文公走过去,折了一段柳树枝,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祭扫完毕后,晋文公给这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文公勤政清明,晋国的百姓非常怀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每年清明这一天,大家都不忍心烧火,宁愿吃冷食。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了老百姓祭奠亲人的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人们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并且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还熟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又聪明好学,善于辩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最初,屈原很得楚怀王的信任,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屈原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因此不断发展楚国的政治、经济等,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后来,屈原的改革措施遭到了以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公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为代表的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这些贵族大臣们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楚怀王的言行。昏聩的楚怀王听信谗言后,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4年,秦国相国张仪来到楚国,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瓦解齐楚联盟。屈原一直竭力反对,不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在秦楚订立黄棘之盟后被流放到了汉北地区。公元前293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得胜后又率领诸侯讨伐楚国。楚顷襄王没有主见,决定再次与秦国讲和。屈原忍无可忍,写诗抒情,却因此得罪了公子子兰,遭到第二次流放,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不忍看见国都的沦陷和人民的痛苦,怀着满腔悲愤,来到汨罗江边,披头散发,边走边吟,最后投水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大家划着船,在江里搜寻他的尸体。一位渔夫拿出用楝树叶包的饭团,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才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一位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水兽,免得伤害屈原。

一天晚上,江边的人们梦见屈原来了。

人们围上去行礼问候。

屈原说:“乡亲们,我非常感谢你们。”

人们见屈原脸庞清瘦,身体很弱,便关心地问:“我们送给您的米饭,您都吃到了没有?”

“谢谢父老乡亲们。”屈原感激地说。

可是,接着,他又叹了口气,说:“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被那些鱼、虾、龟、蚌吃了。”

“那怎么办呢?”人们急切地询问。

屈原说:“如果用青青的竹叶把米饭包上,做成有尖角的粽子,鱼、虾、龟、蚌会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时,人们就做了粽子,投入江中。

可是,过了不久,屈原又给江边的人托梦说:“谢谢你们送给我粽子,我吃到一些。可是,仍然有不少被鱼、虾、龟、蚌抢去了。”

人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制止鱼、虾、龟、蚌抢粽子。屈原说:“送粽子时,可以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再把粽子用五彩线缠上,鱼、虾、龟、蚌便不敢吃了。因为,它们都归龙王管辖,五彩线是它们最怕的东西。”

后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屈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

七夕节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因为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又称“乞巧节”。所谓的乞巧,就是年轻少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天上的织女祈祷能提高自己刺绣缝纫的技巧。

传说早在天上的时候,织女和牵牛就已经情投意合。可是,天庭不允许男女神仙谈恋爱。他们犯了天规,自然要受罚,因为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手下留情,只是将牵牛贬下了凡间。

织女留在天上,每天不停地织着云彩。自从牵牛被贬下凡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

有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到人间的碧莲池游玩。王母心情不错,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非常苦闷,便又向王母求情,希望让织女一起前去散散心。王母也心疼自己的孙女,便同意了,但一再叮嘱她们要早去早回。

牵牛下凡后,投胎在一户农民家中,取名牛郎。后来父母过世,哥嫂就要和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从此,牛郎就和那头老牛相依为命。但是,牛郎并不知道,那头老牛本来是天上的金牛星,因为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了凡间。

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起了话:“牛郎,今天你到碧莲池去,那儿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衣服藏起来,它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居然会说话,又惊讶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丛里,等候仙女们的降临。